很多人对“腔梗”或者是很多大叔大妈口中的“小脑梗”并不陌生。很多人头晕了,头痛了,睡不好了,走不稳了,记忆力下降了,到医院里做个头颅CT扫个磁共振什么的,过了50岁的人八成会有“XX部位腔隙性梗死灶”的报告。 没有其他大的问题,很多人就放心了:上了年纪都会有腔梗嘛,正常老化,不用太担心。大家依然该吃啥吃啥,该喝啥喝啥,没引起啥重视。那么,“腔梗”到底是什么,需不需要我们重视和干预呢? 腔梗的定义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死(Iacunar infarction),又叫腔梗,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大脑的运动或感觉区域,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但是,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腔隙都会产生症状,只有那些累及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有表现,否则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因此,腔梗就是小的脑梗,但只有腔梗发生在重要的脑功能区才会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发生在非重要功能区的腔梗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 不可否认,现在“腔梗”已经成了垃圾筐,很多难以诊断和鉴别的疾病都可以套用这个诊断。很多症状如头晕、头疼、走路不稳、记忆力下降、流口水……都有可能被诊断为“腔梗”。到底腔梗是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吗? 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 它们可能是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动脉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的症状。详细问诊体检、仔细诊疗,才会对这些症状的实际病情做出中肯的判断,得到较好治疗。 那到底要不要治疗呢,当然是要评估完以后才能做决定的了。所有的腔梗的高危因素必然也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所以控制血糖血压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即使是“腔梗”,也应引起自身的关注,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高危因素才不至于招来更大的麻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