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穷县的脱贫经验

 空山静水 2019-05-28

    

     会泽县是云南省的一个穷县,它更代表了西部地区一种普遍的贫穷状态:一方面会泽拥有会泽烟厂、驰宏公司等老牌工业企业、县域经济名列西部百强的经济强县;另一方面会泽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
  交织在富裕与贫困的困惑里,会泽的贫困状况表现为拥有人口94.3万,贫困人口就高达51万,居云南第一。全县4126个村民小组,2157个不通驿道和公路,90多个自然村不通电,近40多万人饮水困难……
  会泽县位于乌蒙山主峰地段,辖区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被誉之为乌蒙山巅耀眼的明珠。
  作为滇东北开放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会泽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几经沉浮,几度辉煌。新世纪以来,会泽上下一心,党委政府以异常坚毅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贫困宣战,向新农村迈进。如今,这片贫瘠的土地,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贫困是会泽最大的县情,扶贫是会泽最大的责任,解决"富民"与"强县"这对双重难题与任务,会泽必须从51万贫困人口的大扶贫突破。
  今天的会泽,是一个贫穷与富饶的矛盾。
  会泽是富饶的,富饶得令人惊叹!
  会泽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会泽是西部经济百强县之一,辖区内磷矿、铅锌矿、铜矿、大理石等储量惊人;水资源丰富,水能可开发量达96.6万千瓦,尚有54.7%待开发;畜牧业得天独厚,有专用放牧场228万亩,有人工草山10余万亩,是云南省畜牧业重点示范县、国家半细毛羊和黑山羊板皮基地县,是畜产品、皮革制品深加工的理想之地;林果资源前景广阔,有林地2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5%,是云南省华山松种子基地县、国家长防林工程重点示范县;有选料讲究、工艺精湛、晶莹透亮、闻名世界的民间手工斑铜制品;有被誉为九州名果的神石榴———盐水石榴;具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土陶制品;有享誉海内外的“小熊猫”香烟;有全国最大的虹鳟鱼流水养殖基地。这些都是会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会泽是贫穷的!
  直到2007年末,会泽还有相对贫困人口51万人,绝对贫困人口26万人,3.6万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急需异地搬迁,38万人饮水困难,9.62万人居住危房。
  一直以来,会泽县的现实就是贫困。虽然历经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的艰苦努力,贫穷仍然是会泽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沉重的话题。看着资源变不成财富,看着山区群众受穷,干部们的心着急啊!路在何方?路在哪里?
  2007年,会泽县域经济再创历史新高,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4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20.2%。而早在几年前,会泽县域经济就已经跨入云南省前20强,进入西部经济百强县的行列,然而,头顶西部经济强县的桂冠,会泽却同时还戴着一顶沉重的帽子———他们必须面对自己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严酷现实。
  交织在贫穷与富饶的矛盾里,会泽人逐渐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会泽的干部群众不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时期,都一直在努力,在奋斗,在开拓。会泽县的穷,客观上受到其地域环境的限制,地处西部的云南边远地区,众多的客观原因和制约因素致使会泽县的发展更加艰难。
  正所谓民不富,县难强,会泽人深刻地意识到,县域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民生经济”,全县农业人口超过90%,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会泽的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没有会泽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贫困是会泽最大的县情,扶贫是会泽最大的责任,解决“富民”与“强县”这对双重难题与任务,会泽必须从51万贫困人口的扶贫中寻求突破。
  近年来,会泽县党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农村贫困的最关键问题,以发展农村基础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健全农村基本保障、壮大农村基本队伍为核心,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工程为载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实施大扶贫”的整村推进战略,全面推进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全省首家推行"整乡推进"扶贫模式,会泽以贫困乡为基本单元,集中投入、综合开发,在云南率先探索出了一条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现实路径。
  在以“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工程为载体的扶贫政策推动下,年近半百的娜姑镇乐里村支书李应勇目睹了家乡的岁月沧桑,看到了村里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禁由衷地感叹:“路通了,地平了,水有了,村里面貌大变了,我们过日子的劲头更足了。”
  有人说,乐里是一个如获新生的村庄。这话一点也不假,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几块房屋改造前后对比的展板,清晰记录着这个村庄的昨日和今天。
  娜姑镇乐里村距离县城仅30多公里,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4亩,没有一亩经济林,出门是山,种地是坡,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通过866工程,以政府主导,发动村民参与式扶贫,开发支柱产业,实现了整村推进,取得了巨大变化。
  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乐里村随处可见破烂的房屋、成堆的垃圾、蚊蝇乱飞……而现在的乐里村一排排砖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青瓦白墙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村口一条醒目的标语描述着乐里人今天的面貌。在农民黄明生家,主人自豪地领着我们参观家里的节能灶、沼气池、自来水、卫生厕。春节刚过,乐里成了一个大工地,按“866”标准,农户缺什么政府补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投工投劳建沼气池、修水泥路。在“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中,当地政府投入374万元,完善了村里的饮水、道路、安居房等设施,乐里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铺到家门口的水泥路,而随着3300亩核桃栽满乐里的山野,这个村庄将实现户均一亩经济林的梦想。
  李应勇手里有一个小笔记本,上面细细地记录了乐里村实施866工程以来的变化:铺设自来水管网8894米,解决了168户的饮水问题;改造、新修进村道路14.94公里,硬化村间道路32.1公里,栽行道树3000株;重建安居房191户,加固665户,粉平刷白654户;建卫生厕1079个,卫生厩1520个;建沼气池302口,节能改灶1180眼;安装广播电视信号村村通设备一套;建文化活动小广场1个896平方米,洗澡室5间45平方米;栽核桃3000亩,实现户均1亩经济林;发展10头以上肉牛、生猪养殖户6户。
  乐里村的村民们开始乐了,他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曙光,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可是他们不会忘记带领他们脱贫的引路人———党和政府。
  过去,村落破败、村民贫困,除了一点薄田耕种,就是外出打工。如今,村子新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好了,除了发展优质米,还有畜牧业、林果业作为产业衔接,充分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让村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党员黄明昌是乐里村的养猪大户。2007年,他才开始发展养殖,仅一年时间,他就赚了5万多元。黄明昌笑着告诉记者,都是党的政策好,给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资金、技术、市场等各个环节上的便利和支持。他说,“过去家里很穷,连肉都吃不起。现在好了,除了养殖我还带领村民们包工程,一年下来也能挣10多万元。”
  在乐里村,像黄明昌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不在少数。2006年末,该村经济总收入达1052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235元。面对刚刚过去的2007年,李应勇笑着说,2007年一定比2006年增长不少。
  乐里村的变迁,只是会泽县众多贫困村扶贫变化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07年6月启动实施第一批866工程以来,全县已有18个乡镇的53个行政村、590多个自然村有了可喜的变化。
  “穷在山,困在路,苦在电,缺在水”,这是会泽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以“大整合促进大扶贫,大扶贫促进大发展”为思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村运动”在会泽展开。资源大整合、群众大发动、社会齐参与,来自社会各界对贫困的关注,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如同乐里村的新生,随着安居房建设、能源建设、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地)建设等工程的推进,会泽53座实施项目的村庄,乡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昔日脏乱破旧的农村,今天“村庄美、院落净,核桃花椒映美景,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锅里头”。在全省首家推行“整乡推进”扶贫模式,会泽以贫困乡为基本单元,集中投入、综合开发,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现实路径。“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工程,致力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长短结合打造农村富民产业。不久前,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来到会泽,充分肯定了会泽扶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取得的成效。并多次深入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反复研究推进新农村工作的具体措施。
  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在全国7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会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取得扶贫战役的最后胜利,彻底消除贫困,现在,这场被称为“866”工程的扶贫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县委书记何汝利接受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一年来,会泽整合各类资金达3亿元,一举启动了53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一个乡镇的“整乡推进”,13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大扶贫中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善。会泽县将以“产业支撑、强化基础、综合配套、整村推进”的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户8有,自然村6有,行政村6有”的“866”扶贫工程建设要求,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一定要闯出一条具有会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整乡推进,是会泽大扶贫的成功创举。以五星乡为范本,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一个大扶贫格局的形成,已经成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强烈愿望。
  扶贫脱困、关注民生,历来是这个滇东北人口大县———会泽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会泽成功实施安居工程、合作医疗、小额信贷、结对帮扶、产业扶贫等一系列工程,使24.5万人得以脱贫。在这样的基础上,会泽如何实现扶贫的再突破,“整乡推进”是会泽的一项创举。
  2007年,会泽选择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五星乡,作为整乡推进的“试验点”。五星整乡推进,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扶贫项目建设,由群众参与规划、群众投工投劳、群众参与监督,充分尊民意、集民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实施,乡里与挂钩干部、村委会、驻村工作组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乡干部们用自己的工资实行风险抵押,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投入到扶贫中。正是这种体制保证下的信心与决心,使得五星扶贫,执行力强,工作真正做到了实处。
  初春季节,走进会泽县五星乡大坪子村,你会被这里一排排粉饰一新的民房、一条条整洁光滑的村庄道路、一幕幕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一幅幅村民生活殷实、干群关系和睦的画面所吸引。是什么力量使大坪子村处处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景象呢?
  五星乡大坪子村的喜人变化,仅仅是会泽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胆创新扶贫机制,综合治理贫困问题,加速贫困地区发展,科学合理地确立了农户“8有”、自然村和行政村“6有”的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资金、合力攻坚”的总体要求,以“五基”为重点,以实施“866”工程为抓手,坚持“项目到村,扶持到户”,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主线,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一个村一个村地整体推进,连片开发,帮助群众解决长期想办而办不了、办不好的大事、实事,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记者偶遇下乡进行科技指导的五星乡兽医站站长荆礼明。交谈中我们得知,五星乡正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仔猪之乡,乡里还专门注册了“兴星仔猪”品牌。同时,我们还从他的嘴里听到了一个新鲜的名词:周转畜。
  “周转畜”是在贫困户自愿的基础上与扶贫部门签订协议,由扶持部门出资购买良种基础母畜无偿交给贫困户饲养,待母畜繁育后代后,扶贫部门从贫困户中按比例回收其后代再投放给其他贫困户饲养,如此循环,滚动发展,从而实现整村脱贫致富。它是以牲畜的再生产能力为基础,把一次投入的无偿扶贫资金,以“一次投入、滚动发展、长期利用、扶持到户”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利用。
  据了解,会泽自2004年开始就在新街、驾车、火红、金钟4个乡(镇)试行“周转畜”扶贫,发放周转母畜700头(只),到2006年已经扩大了全县的11个乡镇,发放周转母畜1000头(只),受益农户339户1332人。使会泽县的扶贫开发从分散救济式,转向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新机制,使扶贫效益得以可持续延伸。
  2005年8月,新街乡花鱼、新街、凤凰几个村的206户贫困户在乡亲们羡慕的目光中,喜滋滋地领回了“周转牛”。“产公还母、产母还犊”,新街的这“周转牛”在云南可是头一家。
  如今在会泽,周转起来的不仅有新街乡的牛,还有驾车乡为老百姓购买“周转羊”;火红乡180只“周转羊”首批扶持了40户贫困户;五星乡、金钟镇土城村扶持搞起来的“周转猪”,而在金钟镇扯戛村60只獭兔在20户农民家“周转”了起来。“周转畜”工程,只是会泽县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一个切面,同时也是会泽在扶贫开发方面一个有益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五星乡在一系列扶贫对策的基础上,制订了乡基础产业五级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畜牧、经济林果、劳务输出、种植等产业,仅养殖这一块,全乡计划到2010年出栏“兴星仔猪”30万头,力争实现人均10头仔猪、2头肥猪的生产经营目标。
  在大坪子村,一个占地42亩,由10户养殖大户共同组建的养殖小区正在紧张地建设着。该乡为每个大户无偿提供50头仔猪,根据“周转畜”的要求,来年产仔后可收回1000头仔猪,再将其送给1000户绝对贫困户。如此,一个全民齐致富,大家共发展的扶贫模式就形成了。
  与此同时,该村还在近期内发展了1230亩黄金梨、200亩板栗、3764亩核桃。村支书杨培强说:“现在全村经济林户均达7亩以上,人均也突破了2亩,远远超过了‘866’工程的要求。5年后,发展起来的经济林,将使当地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
  村民杨世聪说,以前村子里危房四处可见,垃圾到处都是,现在政府的“866”工程很实在,给老百姓的实惠太多了:住房翻新加固了,道路硬化了,耕地坡地完全利用了起来,原来水源地在7公里以外,现在自来水管也引进了家家户户,全村低处种粮,高处种植经济林木,未来咱们农民的希望大得很呢!
  杨世聪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吃店,家里有4亩田,另外还有10多亩的核桃树,2亩多的黄金梨,他说,一年下来,几万元钱很轻松地就挣到了,比起以前,生活已经好到天上去了。
  五星整乡推进,会泽整合资源,在一个乡镇集中投入4924万元扶贫资金,集中用于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整乡推进,是会泽大扶贫的成功创举。五星乡的幸福,在会泽并不是个案。以五星乡为范本,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大扶贫,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强烈愿望。

  "没有深厚的爱民之情,扶贫工作抓不好,我们倾注了全县三分之一的财力,瞄准贫困,以'866'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争取早日脱贫,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在会泽采访,时不时会有这样的字眼进入我们的视线:“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的扶贫”。3万多人告别茅草屋,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砖房;94%的农民参合,几年来共有近200万人次受益;仅2007年就投放小额贷款6658万元,数万农户因此受益……云南贫困人口第一大县,正在现实发展的困惑里悄悄地发生着巨变。
  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腹地,因境内金沙江、小江、以礼河等数水交汇而得名。在这片5854平方公里的神奇大地上,海拔从695米陡升到4017米,3322米的海拔高差,造就了会泽“一天有四季,一年四季有”的独特气候。
  有人称,会泽历史上曾出现的两次辉煌,都是工业推动的,一次是明清时期的矿冶业,另一次就是1985年后蓬勃发展起来的烟草加工业,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而今,这第三次的辉煌则是由地方党委政府以扶贫攻坚为目标任务,全社会齐发展,消除贫困,求真务实所带来的。
  会泽县山高坡陡谷深,高寒冷凉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闭塞,97%的国土面积是山区,集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干热河谷及泥石流滑坡为一体,至今仍然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一届届会泽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一代代勤劳朴实的农民,一年年周而复始地与贫困抗争,曾抒写了辉煌的篇章,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然而,贫困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穷根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拔出。贫困依然是会泽最大的县情。这里仍然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会泽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围绕“在2010年前解决26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巩固温饱30万人”这一目标,以发展基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素质、健全基本保障、壮大基本队伍为重点,以实施“866”工程建设为抓手,分两批在全县103个贫困村委会1142个贫困自然村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建设。使项目区群众人均年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
  会泽县县委书记何汝利告诉记者,为强势推进以“五基”为重点、以“866”为载体的“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会泽县采取“五强化五到位”措施,真心真情干扶贫。
  他说:“没有深厚的爱民之情,扶贫工作是抓不好的,我们倾注了全县三分之一的财力,用于‘866’工程建设。我们瞄准贫困,以‘866’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争取早日脱贫,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何书记还说:“这样有可能影响工业项目的上马和建设,有可能影响我们一时的政绩。但我们抓住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大好,国家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机遇,把最难办的事情先解决好,这对我们今后加快发展将会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拿出较大财力,重点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也是我们党委和政府一项十分重要的责任,是执政为民对我们的根本要求,是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会泽县扶贫办黄树平副主任也表示,会泽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实际,为会泽扶贫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但不管怎样,会泽依旧把扶贫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先后通过整村推进、发放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周转畜扶贫、异地搬迁、劳务输出等手段,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使会泽的贫困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面对全县大扶贫的紧迫任务,500多名驻村干部背起行囊走向乡村、2万余名民工,携9000万元资金返乡参加建设,全县群众建设家园,主动投工投劳折合资金1亿多元、全县“百企联百村”,52家企业捐资千万元支持“866”工程……资源大整合、群众大发动、社会齐参与,来自社会各界对贫困的关注,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曲靖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桂发权挂职到会泽县迤车镇任党委副书记,长驻陷塘村委会,仅半年时间他就争取了以工代赈项目资金274万元,农村电网改造项目72户20万元,移动通信机站建设资金40万元,基本烟农田建设资金120万元,协调本单位县处级领导15人次,科级干部35人次到迤车镇调研,动员88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子,组织60多名群众进行养殖技术培训……这样的事迹和人物在会泽还有很多,目前挂职干部已协调资金900余万元,办好事200余件,提供致富信息300余条。
  整合人力物力,干部驻村干事业,成了会泽县扶贫工作中又一个突出的亮点,也从侧面反映了会泽扶贫真、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作风。
  在会泽采访期间,记者看到,每家每户都有一本《会泽县农民基本知识手册》,里面印有常用电话,十七大主要精神,中央、省、市、县领导名单,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以及惠农政策、国家、省市县的“十一五”发展目标等等。县委书记何汝利说,这是县里开展“六送六下乡”(即送温暖、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政策、送法律)的一个细节,是为了让农民朋友们充分认识世界,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知悉自身权利,熟悉县委政府工作计划。
  荆礼明,五星兽医站站长。他是众多驻村干部中的一个,他说:“从去年6月到现在,我们每天都住在村里,早上签名报到,下午签名下班,跟群众同吃同住,这是工作纪律。至今从来没人违反这条纪律,也没人愿意违反这条纪律,一切都是为了扶贫,都是我们心甘情愿的。”
  仅大坪子村就有驻村干部30多名,都是从县乡各相关单位抽调出来的,有的人家有老人,有的家有小孩,不管怎么苦怎么累怎么难,他们都坚持在项目地,吃住在项目地,没有周末,没有加班费,一心一意为驻地村民进行科技指导,政策介绍,督抓项目……说起这些,何书记也动情地说,我们的干部真是太辛苦了,但扶贫工作是关键,今天不辛苦,明天更辛苦,我们的苦是一时的,农民们苦是长久的,为了农民日子好过些,我们情愿辛苦一些!
  在从五星乡采访返回会泽县城的路上,记者搭上了县委宣传部长许泰权的顺风车。已接近晚上9点,许部长正从乡下检查工作回来。在谈起驻村干部时,他说:“‘866’工程实施以来,干部驻村帮建是一项硬措施,现在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容改变了,项目落实了,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完成,许多困难户得到了帮助,这都跟他们的工作分不开。每一个驻村干部都曾经有过酸甜苦辣,但看着所在村真切的变化,他们也忘却了往日的辛苦,他们的辛勤努力更使我们深深地感动着。”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态度和巨大投入下,我们看到今天的会泽,一个个山清水秀、错落有致的新农村掩映在林间水旁,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缩小,文明、卫生、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加快千家万户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像一粒粒“金种子”,正在乌蒙山广袤的田野里破土而出,开花结果。
  采访结束的时候,一位退休老干部说:“什么是政绩?群众的惦记就是最好的政绩。”会泽的党政干部们做到了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奋斗不止,用他们的行动,写下了对党的忠诚,更将深厚的爱民之情永远地留在了乌蒙大地上,留在了百姓的心间。
  西部穷,西部的穷县更穷。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会泽这样的穷县的经济变革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西部这块贫瘠的土地来说,会泽的扶贫经验其存在意义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含量,这就是穷县的爱民之情和奋斗精神,这就是一个穷县发展经验的价值所在。我们也坚信,会泽一定能带领94万各族儿女,以“五基”为主线,以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为载体,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文明、更加开放和谐、更加辉煌灿烂的新会泽。把政绩写在乌蒙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