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近几年区块链的热度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转折。目前追逐区块链的资本也开始冷静下来,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对区块链的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多。您认为这种背景下的区块链发展中,银行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区块链金融的前景如何? 马智涛:Open Innovation(开放创新)是近几年科技创新行业主流的理念之一,开放者成为技术社区背后的创新者。Open Collaboration(开放协作)是进一步拥抱开放,在业务和区块链等技术能力合作的基础上,与合作伙伴共建商业生态。 区块链技术发展目前的障碍焦点在于大规模应用的落地上,目前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国外的经验也并不是很多,海外区块链项目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游戏、预测市场等领域,从发展趋势上看,跟实体经济相结合、服务于产业发展会是长期的区块链应用重点。 具体而言,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成熟,未来跨银行间、跨金融机构间、乃至跨产业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这让新的商业模式——分布式商业开始萌芽发展。成熟的分布式商业场景将具备生产资料多方持有、产品和服务能力由多方共同构建、商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等、产品和利益分配规则透明等要求。在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下,银行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牌照、资本、资源等因素使银行业成为了门槛较高的行业之一,银行所具备的优势能力,如存贷汇业务、清结算服务、金融级的风控能力、银行账户体系、KYC能力等,无论与哪个行业结合都可产生无可替代的巨大价值。同时,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前提是信息中介,其具有常态、高频且高质量的金融数据资源。因此,银行是金融业中最适合与互联网、实业等行业共谈开放的角色。银行机构如果积极与其他商业参与者通过提供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共同建设生态,共同分担成本与收益,也将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通过跨产业协作,我们认为银行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以分布式零售场景为例。本身,零售商之间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存在互补性,他们可以通过分布式商业模式来共享资源、协同发展、实现价值交换,由此形成商业联盟。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商业联盟享受到更多商户的资源,对于经营者来说,尤其是中小商户,结盟的门槛将大大降低,获客的资源及渠道将会大大拓宽。银行恰可在这其中,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如清结算能力、账户能力等。在这个生态中,每个参与者各司其职,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同时也在协作中不断碰撞出新的商业模式。 此外,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可使供应链多方互惠共赢。对于银行端,通过供应链金服平台连接渠道方以及客户,可有效利用闲置授信额度,且整合核心企业及各级供应商信息流后,可有效降低了业务风险,加强批量获客能力,增强单一客户盈利。对于核心企业端,通过该平台为其应收或应付账款注入流动性,可在票据之外提供更为简便快捷的结算方式。同时,有效减少财务费用并增加金融收益,提升其参与动力。对于链属企业端,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最关心应收账款质量以及账期,尤其是面对强势的核心企业,其议价能力更弱。该平台则为供应商提供了一种新的按需灵活融资渠道,同时通过纯线上操作,提升了各级供应商的操作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