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A父母都是教师,因为厌学已经在家呆了两周,父母非常着急,慕名预约周末一家三口前来咨询。 原来,A小学时都很正常的,上了初一以后就越来越不好了:考试基本是交白卷,数学最高时十来分;老师点名不站起来,即使站起来也不说话;与老师基本没有交流;在宿舍常和同学打架,经常大哭;早上起床磨磨蹭蹭,晚了就大哭不去了;有时上午去下午又不去了;和家里人(包括爷爷奶奶)说话还算正常,但一出来和外人就不说话了;起先一星期有一两天不去上学,后来每天上半天,再后来,上一两个半天,现在直接不去了;A的老师们认为A患有自闭症,建议A转到特教学校去。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孩子却出现这样的问题,A的父亲觉得抬不起头来,压力非常大,话都不想说。现在,一听到妻子叨念就头疼,只想躲出去,很不愿意回家。说着说着,A的父亲眼圈有些红了,问我有什么办法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哪怕不上学,让孩子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也行。 A的母亲则嫌丈夫对孩子不上心,也不关心自己,自己患有抑郁症已经二十多年了,只有娘家父亲关心自己,可是父亲已经去世八年了,现在孩子又这样,实在没有办法了。说着说着A的母亲眼泪就下来了。 父母的咨询目标很统一很明确——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在A的父母看来,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孩子出现的问题搅乱了平静的家庭生活。 那么,搅乱了平静的家庭生活的,真的是出现了问题的孩子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次咨询的过程。见到我后A看了看我,低着头东摸摸西瞅瞅忙个不停,问什么都不回答。于是我拿来笔,提出问题让A用书面回答。我问:“你们现在有哪几门课?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了,不了解这些,请你帮我补一下这些知识。”A给我写了出来;我问:“你最不喜欢哪门课?”A在英语课上打了勾;我又问:“还有哪门课你不喜欢?“A在数学课上打了勾。我与A的交流到此结束,我告诉A可以自己随便玩点什么,我要与爸爸妈妈谈谈,于是我得到了前面的信息。 孩子最不喜欢英语和数学,而妈妈是教英语的,爸爸则是教数学的,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显然不是!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而生活习性,也就是生活习惯则相差很远。A在小学以前与其他同学是相近的,到了初中以后则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实际上就是习惯上的差异,而这种习惯上的差异则主要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虽然孩子自身也负有一定责任,但是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无力来承担这个责任了,所以,在A出现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起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父母才是搅乱生活的始作俑者。 大量的案例说明,孩子出现了问题,往往并不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而是一个家庭系统问题的集中表现。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问题,最终将在承受能力最弱的那个家庭成员身上表现出来,而孩子往往就是承受能力最弱的那一个。所以,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存在问题的家庭。父母的问题搅乱了孩子的生活这才是常见的问题孩子身上所出现的问题的实质。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有些父母却往往是把责任全部推在孩子身上,固执地认为自己肯定是对的没有问题的,一定是孩子有问题,强迫孩子改变。我接触过多例类似的案例。有的不顾孩子的抗议和反对把孩子带到医院通过让孩子服用药物强迫孩子改变,更有甚者,因为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意愿,声称孩子有精神病,把孩子强行送到精神病院,也坚决不承认自身存在问题,从而痛失了挽救孩子的最后机会。 有一个厌学的女孩,明确告诉妈妈:“妈妈,我没有病,你应该去看医生。”可这对夫妻却将孩子强行带到医院开始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又认为孩子没病,把药停了开始做咨询。通过深入了解,我发现了这个家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让他们调整,并提醒他们这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他们每一个人去探索自己的不足和缺失勇敢面对,积极提升自我,而战胜自我是有难度的。不料,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失去了耐心,再次认为孩子有病,要带孩子到另一家医院去服药。这个案例很典型地反映了有些父母完全凭自己的耐心来判断孩子是否有病的畸形心态:有耐心时认为孩子真的没病,失去耐心时就认为孩子真的有病。 是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不是。他们的爱没有问题,可是他们爱的方式却严重畸形。一方面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存在问题却不自知,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只有服从他们的意愿的孩子才是正常的,不听话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在这样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指导之下,孩子就逐渐被问题化了。 事实上,问题孩子往往是智商极高、极敏锐、思路独特的孩子,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孩子出现了问题,首先提示这个家庭或者家庭的教育出现了阻碍孩子成长的严重问题。而出现了问题以后,苦恼的肯定不只是孩子,因此,这也为这个家庭整体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契机。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建议父母们首先从自身找一下原因,因为父母才是问题的根源。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正受着问题孩子困扰着的父母们! |
|
来自: 高行之 >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