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杭州西湖,不去灵隐寺景区就相当于没来过西湖。
灵隐寺景区树木参天,游客摩肩接踵,似乎没有旺季淡季之分。
在灵隐寺景区的路边一棵大树下,立着一块牌子,上书“楷模”的由来:“楷模”一词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其实“楷”和“模”是两种树的名字。楷书,即黄连木,是原产我国的一种落叶大乔木。据古书记载:“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以为楷模。”至此后,以树喻人,把模范、榜样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楷模”。灵隐这株散发着沧桑正气的楷树,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家可以和楷树合影,展示自己的“楷模”风采吧。
着实是长见识了!
回到家,查找资料,恶补下相关知识。查着查着就犯糊涂了。有人说,其实,“楷树”就是黄连木,“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如: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谓玄德”这样的记载,而《礼记·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法式也。”而“模”字的本义中亦包含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如东汉人张衡在其《归田赋》有句曰:“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而模树,可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树,没有实物资证。由此看来,“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谁说的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