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医圣张仲景一剂寒食散误毒死人的历史

 潇潇雨ekg9m5f4 2019-05-29

这个题目果真有吸引力啊!身为医圣的张仲景会毒死无数人?怎么可能?即便寒食散毒死无数人,那也肯定不是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而诊治配方抓药的。题目问的也太间接而转移了吧。

古代医者仁心,何况还是身为医家大家的医圣张仲景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用这种“特权”来毒死无数人。所以说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分析此事。

中国目前的各类中药、方剂,不少来源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害杂病论》中,但是这本医学著作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渐破败,直到到了晋朝时,《伤寒杂病论》偶然之间被当时身为太医的王叔和在民间得到,(王叔和是《脉经》的创书者和治脉病的集大成者)但是当王叔和再次得到此书时,书中内容已经是“概而不全,斑迹驳驳”了,王叔和只得将其概全内容尽数皆抄了下来,这就是目前《伤寒论》的来由。

王叔和对于继承《伤寒杂病论》的功劳,不妨借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后来逐渐到了800年之后的宋朝,当时的在太医院的林亿、孙奇等太医们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偶然发现其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中所述内容极其相似,于是在数十天的讨论下,这些人知为张仲景所著,

于是便在《伤寒论》和《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两本医学巨著的基础上,又重新校订充实了部分内容,并更名为《金匮要略》发行于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是后世医家对医圣张仲景和其毕生心血《伤寒杂病论》的一个继承和诠释,对中国后世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题目中所提的寒食散,别名又为五石散。寒食散在古代确实是一味不折不扣的毒药,因服用它而命丧黄泉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寒食散又的确“别有一番功疗奇效”,因为其为大补阳气、回阳救逆之峻剂,所以说历史上的人又对之是爱之至极如若鹜趋之。其实从这里就不难看出,世人皆知寒食散为“毒功兼具”的双重药物,但是还是纷纷趋向它,这样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很难判断出服用寒食散的药量把控,

所以说就难免会出现因为服用不当或者用量过猛而导致其副作用的毒发身亡

寒食散在被张仲景所配伍诞生之初,是用来针对自己族人所犯的中风亦或是伤感等病症,但是随着寒食散的久而用之,张仲景通过临证加减,配伍适当而逐渐发现其兼具滋阴补阳的作用,尤其是在滋补阳物上有独家功效。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翼方》中提及到“能久服,则气力强壮,延年益寿”。因为其大补阳气的功效突出,所以说寒食散遂被多用在门阀贵族世家子弟当中。尤其是特别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然了,既然运用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又难以节控度量,也就难免会出现“吃死人,毒死人”的现象了,毕竟寒食散还是被作为一种毒药来看待的;再者说,是药三分毒。毒死人,又能怪谁呢?那只能是怪你自己,张仲景当初配伍此方也只是用来救治病人的,并没有害人之心。所以说此事根本不能牵扯到医圣张仲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