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文创·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这里曾是北京胶印厂,5年前被改造成戏剧影视主题文创园。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将原有建筑改造成一个个有趣的文化空间,使老厂房焕发出新活力。 机修车间建成“百变”小剧场 不同于798的简洁实用,蜗居在美术馆后街的胶印厂更像是一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些许北京胡同串子的气息。几栋不同年代的工业楼房环绕,中间是幽静的院落。 “在改造过程中,老厂房的主体建筑全部保留了下来,只将外立面和内部空间重新规划设计。”77文创·美术馆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外立面以红砖、水泥和耐候钢板为主要材料,加上钢梯和空中连廊,不仅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工业风格,而且突出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维度。 作为厂区内仅有的新建筑,在机修车间原址翻建的小剧场是园区的焦点。剧场采用工业仓库式的建筑结构,5年来,很多优秀剧目在这个四方形的剧场上演。令人意外的是,剧场东侧厚重的墙体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上掀打开,将剧场变成开放式大舞台,院子则成为更大的剧场观众席,将文化活力传递到园区空间每个角落。 站在楼顶露台上,可以看见中国美术馆、800年历史的隆福街和远处的中国尊。露台上摆放着木质长椅和纱幔围成的小屋,旁边的花箱里种植着西红柿、玉米、茄子、向日葵等,到了秋天,上面会挂满五颜六色的果实。 工业大楼变身戏剧排练厅 园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元素,高大的烟囱变身成气象实时显示系统,上世纪的海德堡印刷机讲述着胶印厂辉煌的历史,就连厂房里的消防水龙头也被保留下来,成为观赏的工艺品。 有趣的空间设计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无用”空间、贾樟柯工作室、北京剧目排练中心、“URBANUS都市实践”等知名文化企业入驻。 位于3号楼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是北京市文化局面向首都文艺院团提供的非营利性排练场所。这里曾是胶印厂的设计、印刷部门,改造时充分利用了原有建筑的格局,根据剧目排练场地需要,将空间分割成规模不等的19个排练厅,力求满足演出团体多种剧目排练的需要。2016至2018年,共有500多部剧目在这里排练,占北京各剧场演出剧目的90%以上,剧目包括《断金》《霓红灯下的哨兵》《大师》等。 印刷厂房展出传统手工艺品 园区里最大的展览要数“无用生活空间”展厅的公益民间手工艺主题展。 展厅由原来的印刷车间改建而成,地面向下挖掘近一米,以增加层高空间,挖出的土混合了石灰和稻草,按照古法建成3段半米厚的夯土墙,起到分割展区空间和隔热的作用。 策展方介绍,从2014年开始,“无用”已推出九期公益民艺展,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寻衣问道展”向社会征集了50多件温暖的手作衣裳,奶奶当年的嫁衣、曾祖父新婚的长衫、94岁奶奶为重外孙女亲手缝制的棉袄……每件衣裳旁都有一个录音笔,打开后便能听到每件衣裳背后动人的故事;“中国百年鞋履展”将400余双鞋履按年代依次陈列,从晚清到现代,每双鞋不仅展现着本身的工艺和外观,还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故事。 目前,第十期主题活动正在进行,策展方综合了以往九期的展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包括最新设计的手作衣裳、百子图油纸伞、手工打造的织布梭等。展示无用设计师与民间手工艺人合作的原创出品,并接受定制。 除了展厅,“无用生活空间”还包括“家园”“真味”两个部分。在“家园”空间,可以看到全天然、零污染手工制作的服装、家纺家居各类家庭日用品;“真味健康蔬食馆”内则是各类天然健康食材及素食饮品。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