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学习《道德经》(二)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19-05-29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

       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执着于名而顺任自然吗?在展身作为、功成身退的循环中,能像雌母一样吗?明于道而"发光"行进于一切领域,都能无须向显学成见"借光"吗?生它,养它,生了它并不拘系自有,成就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虽获取较高的资格权能却不肆行宰制,这就叫做无限深得于道的"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

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



《老子》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

    懂得恢复“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存的恒常,懂得达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不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充满凶险。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可以统摄全局,统摄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样,像天一样就可以进而像道一样,可以永久存在,终身没有危险。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再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

       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侮他。

       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闲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我们是自然而然的"。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因为大道废弃了,

  才提倡(有了)“仁义”。

   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才有了狡诈和虚伪。

   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

   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