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血压病,秦老有一段精彩的话,他说:我们在临床上没有广泛应用动脉压测量法以前,谁也不能有所区别这种特异的疾病——高血压。动脉压测量法的发明,仅是近百年事情,我们要从两千年的中医文献里寻找比较符合的治疗方药,就不能忽视实践中得到的认识。此病通常可能全无症状,往往因进行体格检查时方才发现,有些患者诉述头痛、失眠、疲劳、精神不能专注,记忆减退等不明症状。中医却把这些症状作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并且常把一些精神紧张作为高血压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国外用中药杜仲、夏枯草、茺蔚子、桑寄生等治疗高血压收到良好效果,也引起我国医药界的关注。国内药学专家不断地研究国产药物,认为当归、槐花、川芎、钩藤、地龙等也有降低血压作用。中医本来了解那些药物的性质和效用,因而从认识到的同一类型的药物又发展增加了龙胆草、天麻、豨莶草、黄连、牛膝、藁本、蚕豆花、白芍、决明子、臭梧桐……;再将合乎理想的成方,如龙胆泻肝汤、二至丸、钩藤散、当归龙荟丸、磁朱丸、黄连上清丸……等搜集起来,应用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过程中,有的出现心脏衰竭,有的出现脑循环障碍或肾脏病变。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脑循环障碍,严重的可引起脑溢血。脑溢血似中医文献上的中风证,已为多数医家所承认,所以从中风的理论来发掘高血压病的中医疗法,比较容易接近。前人对中风证的学说纷繁,主要以感受风邪而起者为真中风;不因风邪发病而类似中风者为类中风。但类中风与真中风在意义上仍有些混淆,后人又有直截了当的称作非风,说明不是风邪致病。因此学习中风是我们钻研高血压的对象。 怎样从本质上认识高血压病,掌握原有的辨证和用药法则,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环节。单靠新发现的药效来应用于临床,不免是浅表的,也是近乎机械性的。新药的药理,有的用来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有的麻痹中枢神经而使血压下降;有的降压作用,系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兴奋迷走神经的结果,其疗效及作用各不相同。中医方剂的组成,向来有君臣佐使的说法,离开了这一规律,便会发生有药无方之弊;这些降血压的新药,大都是苦寒一类,在中医说来是否能多用、久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治疗高血压的认识,秦老阐述如下:如果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是一个风火的现象,想用苦寒或刚烈药来消除其症状,与过去西医专用抑制交感神经和扩张血管药物来治疗,没有什么异样。只是应付一时的疗法,决不是主要的疗法。中医向来重视“求因”和“治本”,既然认识到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是精神过度紧张,长久而强烈的激动,以及强烈的精神创伤等引起的一群症状,又属于肝肾的范围,肾和肝又有如母子亲切的关系,那么滋肾养肝可能是合乎理想的一种基本疗法了。同时,我们不放弃清热、潜阳的治标法。 秦老常用以下两个处方。 第一方:白芍6g,杭菊花6g,钩藤9g,白蒺藜9g,枣仁9g,牡蛎15g。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初期,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心悸、疲乏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第二方:大生地12g,龟板15g,山萸肉4.5g,女贞子9,麦冬6g,川石斛9g。适用于服第一方后症状改善,加以巩固;或初期本无神经官能症状者。 单味药:黄芩,酒浸12小时,晒干磨粉,每次0.9g,日3次,开水或茶送服。 另外,对于高血压的病人本身对于日常生活中情绪波动,饭食宜禁也应配合进行,这些都是必需和必要的条件。 秦老说:从中医缘由基础上去发掘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比自己去摸索经验,要容易而且可靠。国外一些学者曾经提出治疗高血压病的四个原则,对我们也有启发。例如: 1.基本性——应以精神、神经因素为基本去研究,这正是中医所说的“治本、治因”。 2.个别性——病人中有不同的神经类型。中医常有“因人制宜”及药物、剂量的加减,不同方剂的选择等。 3.广泛性——宜合理地、综合地运用各种药物及方法。中医也有针灸、按摩、内服外用药物、治标治本的多种方法。 4.系统性——应有长远的全面的医疗计划。中医说既要有总的治疗原则又要有随症加减,能善始更能善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