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多浜多兜多才俊 作者:姚阿江
七都,亦浜亦兜,水域多姿,仪态万千,得天地之灵气,养育一方风水宝地。 七都,多浜多兜,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有名人辈出,今有社会才俊济济。 相传唐朝陆龟蒙隐居在七都陆家港时,养鹅浜因陆龟蒙在此养鹅而得名。又传陆龟蒙养鹅正兴时,群鹅不见了,陆龟蒙不紧不慢地去西邻的浜寻找。不料石皮街上一绊,踢着了一块石头,险些摔倒。人们便把这只浜叫作“踢脚浜”,后称“铁家浜”。鹅群没找到,陆龟蒙向东去另一只浜查寻,仍然没找到,人们就把这只浜叫做“查家浜”,后又称“茶家浜”。陆龟蒙耐着性子再往东去找,终于找到了,不禁脱口而出“哎呀,鹅群游错只浜了”。人们便称这只浜叫“游错浜”,后俗称“油车浜”。鹅群见到陆龟蒙,乖乖上岸,但不知方向。陆龟蒙从西边走向东,鹅群也在前面往东走,越走越远。陆龟蒙想超鹅群之前,让鹅群回头返西,谁料到双方越走越快,没等陆龟蒙超前,这群鹅已扑进另一浜,令甫里先生恼火。村上的人说这种情况“泥菩萨也要光火”的。人们把这只浜叫作“火养浜”,后俗称“火阳浜”。陆龟蒙把鹅群赶回家,走到养鹅浜东北的一只浜时,走了小半夜,人们把这只浜叫作“半夜浜”,名称沿用至今。这些地名的来历虽然是传说,但如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这些浜也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旅游景点。养鹅浜已成为“一浜牵两路(南太湖大道和湖塘路)”的重要看点。当人们走到这些地方,称呼这些地名时,都格外自豪,油然产生对诗人陆龟蒙的怀念。 明弘治六年(1493)七都牌楼浜曹璞中进士,其长子曹应仙在明嘉靖元年(1522)升云南盐井提举,浜里有“桐丘八景”:“穿云墩”“读书墩”“狎鸥河”“调鹤径”“望湖冈”“抚琴石”“苍雪坡”“丹霞坞”,吸引了当时的文征明、顾应祥等文人骚客前来登眺吟咏。明嘉靖二年(1523)七都毛家浜毛衢中进士,毛家浜地处湖塘五潭浜“凤凰”构架的中部,由此连接“四潭”,自古是湖塘路南侧一景。明隆庆二年(1568)七都染店浜孙从龙中进士,任刑部郎中。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七都染店浜孙履恒中进士。染店浜中的“上字浜下字浜”和“迷宫式”聚落是湖塘路风光带中的旅游趣点,抢人眼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七都戴家浜庄元臣中进士,著有《三才考略》《时务策》等6部。戴家浜地处江浙交界,南临古村落隐读村,北濒太湖,东接古丝路之埠薛埠,西连浙江胡溇,是南太湖大道和湖塘路西端的会合点,也是溇港岸线西端的旅游片区。 七都群幸村的美丽乡村正在建设中,村里有8只兜,即帽子兜、木罗兜、三级兜、国字兜、三汲浪兜、文义兜、牌楼兜、兑富兜,每只兜都将是旅游景点。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七都三汲浪兜张鸣均中进士,任顺天府(今北京)府尹。三汲浪兜是七都金鱼漾滩上唯一的朝北兜,有“平地一声雷,猛雨三汲浪”之说,兜的坐姿和形态颇有气势,与金鱼漾南滩组成了“南漾一景”。2016年七都帽子兜崔根良被评为“时代楷模”。帽子兜新农村聚落是群幸村里的主景,成为七都美丽乡村的标杆。文义兜里风景宜人,有“一墩一埂一水沟”即杨树墩、罗池埂、激水沟,使文义兜永为活水兜,一泓活水活泼流;还有“双港双桥好看点”即白象港、大善港、有成桥、大善桥。其中有成桥是七都“古桥博物馆”中最漂亮大气的独拱古石桥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七都的浜兜里走出了国家驻外使节、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教授、作家、编审、画家、书法家等不少名人。也走出了许多的县、处、团级以上干部及高级知识分子,还走出了省级以上的先进模范人士,更多的走出了奋斗在一线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精英贤达和建设者、劳动者。 七都,七浜八兜好地方,多浜多兜多才俊。 2019-05-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