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乐悠悠诉衷情 琴韵声声语芳华

 黄建新图书馆 2019-05-29

邓建栋

    我出生在美丽的江南名城—无锡,那里素有“吴中胜地”之称。青瓦白墙石板路的小巷,处处可闻吴歌侬语。无锡有着秀丽的美景和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多少文人雅士诞生于此。其中也包括很多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如周少梅、刘天华、杨荫浏、曹安和、蒋风之、储师竹、钱仁康、闵惠芬、王建民等,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及其不朽的经典传世之作——《二泉映月》,即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在杏花春雨中取日月精华、在吴侬软语中百转千回的一片福地,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栖息之地。人们热爱自然,多寄情于山水,极注重个人情感,对自然审美有着独特的敏锐。如此家乡的山山水水滋养了我,融入了我的血液中。江南人特有的浪漫主义和诗性文化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我的演奏之中,使得我的音乐中也常伴有诗的浪漫与洒脱及江南的灵性与柔美。

    记得儿时母亲喜欢听锡剧和越剧,自小就跟着大人去看露天舞台上的演出。从家里有线广播中第一次听到了二胡声,并伴随着《二泉映月》一天天长大;母亲花了七元多买了一把二胡,一路上拉着“她”走进了专业院校,拉着“她”走上了职业道路,拉着“她”迈上了全国比赛的最高领奖台,拉着“她”登上了世界音乐殿堂……未曾料想儿时的喜好,成就了我一生的事业!音乐与我结下来了不解的情缘!

一、根植民间戏曲音乐的历练之路

    我7岁开始学习二胡,9岁被无锡市郊区小红花艺术团招收为学员。在小红花艺术团边学习文化课,边学习乐器演奏,同时又参加各种演出实践。两年后,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至此开始走上专业艺术道路。

    江苏省戏剧学校是一所中等职业艺术学校,为江苏省的专业文艺团体培养人才,主要有昆曲、京剧、锡剧、扬剧等戏曲剧种和音乐、舞蹈、话剧专业。我学的是锡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主胡,同时还学习京剧打击乐、民族吹管乐、江南民间音乐和苏州评弹等课程,以及其它戏曲剧种如京剧、昆曲、扬剧、淮剧的音乐,又学习二胡的各种独奏作品。在戏校的五年,为我以后二胡演奏的风格把握、韵味体现、音乐表现力、舞台表演等方面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许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成就了日后我演奏的独特风格。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戏曲音乐和江南民间音乐的“养分”,在我以后的音乐创作道路上获得了较好的体现,也收获了果实。我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吴歌》等,就是运用了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创作完成的,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都是那些年学习积累的自然流露,潜移默化的影响。《姑苏春晓》《吴歌》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播独奏类作品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

    1980年2月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入江苏省锡剧团工作,担任乐队主胡。在江苏省锡剧团工作的五年,是更为深入、全面学习戏曲音乐的五年,参加排演了很多部新编大戏,演出了许多经典传统剧目,接触了各种流派的唱腔,扎扎实实地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了戏曲伴奏中的各种技巧;更好地把握了伴奏与演唱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了戏曲演唱的韵在演奏中的运用;更好地培养了“即兴”演奏和应变处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了戏曲音乐的节奏和板式的多样化;更好地学习了戏曲演唱中唯美动情的音乐歌唱性;以及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动与静和内与外的情感把握等等。

    回顾在戏校学习和在戏曲团体工作的十年,可以说是我音乐人生中极其重要的十年,是深入学习优秀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十年,是悠久的戏曲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艺术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的十年,是学习积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十年。为我挖掘作品内涵,思考作品深度,把握作品精髓,深化作品理解,提高作品审美,真正意义上树立了自己特有的审美标准!以《二泉映月》的演奏为例就可说明其影响。《二泉映月》这部经典作品就是在江南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之上的升华!它的音韵、它的素材、它的律动,我都能嗅到熟悉的味道!共浸的江南泥土,共饮的太湖湖水,共通的音乐养分,共同的文化氛围,使我对阿炳及其作品有种别样的情愫。所以这部经典作品是我非常钟情的作品之一。我用自己的审美,带着一种亲切、一种神圣、一种对宗师的敬畏,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演奏中试图与先人对话,试图用最本真的态度把音乐传达给听众。自然、切合的处理是我表达作品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

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求学之路

    1985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6月,江苏省举行首届青少年二胡比赛,我作为唯一的戏曲团体的选手,参加了当时鲜有政府主办的专业二胡比赛。在此次比赛上,我初露锋芒,取得了青年组第二名的成绩,我的处女作《姑苏春晓》也获得了新作品创作奖。同年11月,代表江苏省参加继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之后的又一次全国性的专业比赛——首届北京二胡邀请赛。在此次采用拉幕方式进行的比赛上,经过两轮残酷的淘汰制复赛和决赛,我夺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及规定曲目《长城随想》、自选曲目《姑苏春晓》两项最佳演奏奖。初出茅庐就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确实非常不易,难能可贵。随即我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免试插班大学二年级学习。

    我从1979年起就跟随南京艺术学院马友德教授学习二胡,马老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他那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得他的教学成果斐然,先后培养了数十位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同时,他又有宽阔的胸襟,教学上不唯我独尊,而是吸收各家各派于己于教学之中,他采取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十分受益。我很幸运拥有这样一位襟怀宽广的老师,他先后安排我跟随著名教育家、演奏家甘涛先生学习江南丝竹,随著名古琴演奏家、民族音乐作曲家成公亮先生学习古琴和民族音乐作曲,还引荐并陪同我跟随校外的著名演奏家张锐先生、闵惠芬先生学习二胡。我从每位老师身上都汲取到不同的精华,集众家之所长,受益颇多。

    进入到专业音乐院校,我开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西方音乐。在作品分析、曲式、作曲、和声等课堂上听老师们讲授西方的音乐理论及分析各个时期西方作曲家的代表作品,对于我这个鲜少接触西方音乐的民乐学生来说,真正是打开了新的视野。新领域、新思维、新作品、新技术,拓宽了我以往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视角,为之后约请王建民教授创作作品及首演《第一二胡狂想曲》的大获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88年在临近毕业时,我首演了极具时代影响力的作品《第一二胡狂想曲》,这是现代二胡百年历史上第三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一部民乐作品。作品一经问世即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以独特的角度和视野,把二胡这件传统的乐器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宽广的高度,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在那个年代,这部作品在创作手法、音乐语言和演奏技法上都是全新的,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和严峻的挑战。因为《第一二胡狂想曲》与传统作品的演奏有着极大的反差,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备精湛高超的技术和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才可能赋予作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将作曲家创作的凝固的音符,变为富有生命气息的流动的天籁,在体现作者艺术追求的同时,努力彰显演奏者本人的个性。试奏的起步阶段还是面临了不少困难,比如现代作品记谱法的陌生,密集多变的复合节奏和不规则的节拍,人工调式带来的大量变化音,大段快速换把、大跳把和琶音,极限音区的使用等等。由于此前我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作品,并对作品新语言的熟悉和掌握,深层次的感知和挖掘,以及对乐曲地域风格特点的了解等,我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并在很短时间里成功完成了《第一二胡狂想曲》的首演。之后《第一二胡狂想曲》便成为我演奏的代表作品之一,带着它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尤其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上,当我奏完这部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现代作品时,面对欧洲观众潮水般的掌声,我心中激荡着无限的感慨。手中这件伴随我成长的乐器流动出的华美乐音,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向世界传递着我们的音乐艺术和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部作品从诞生时的备受争议,到之后在世界舞台上的完美展示,可以说是作品引领了二胡艺术的新发展。作为首演者,我见证了它的成功,并伴随作品的成功演绎,把我的音乐道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的艺术人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多元文化碰撞与交织的探索之路

    1989年9月,我大学毕业被特招引进入空政文工团。这是我人生中极其重要的时刻,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一种神圣感不禁油然而生,空军蓝从此成为了影响我一生的生命底色,我的演奏舞台也平添了面向部队官兵。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军事文化的沃土无疑也给予了我无穷无尽、源源不绝的滋养。空政文工团作为一支底蕴丰厚、名家辈出的文艺团体,它培养我成长成熟,也不断托举着我走向更高的舞台。特别是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庆祝空政文工团成立60周年的系列演出中,“邓建栋二胡独奏音乐会”作为6台演出中器乐门类的唯一代表,也展现了我作为一名军人演奏家的风姿。

    空政文工团地处北京,我的生活重心经历了从南到北的重大转变。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此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为广阔的艺术门类,与更多的艺术家学习和交流!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真正开启了我职业演奏家的生涯。

    著名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器乐演奏也同理。演奏者的独特气质是演奏者性格、思想、阅历、修养及文化素养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业精于勤!对于音乐工作者平日的积累至关重要!对于我这个土身土长的南方人,北方的音乐文化对于我来说是新知,了解甚少,所以业余时间我经常自己买票去听北方的曲剧、大鼓、京剧等等,还有很多的国际知名乐团演出的音乐会等等。另外我还收藏了很多西方音乐的碟片,尤爱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的演奏。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自然而然在演奏中开始探寻新的演奏手法及拓展新的表达方式,演奏的作品更为丰富宽泛。许多不同风格和不同地域的中外乐曲也都纳入到我的演奏范围,借鉴了更为粗犷和豪放的演奏风格,使我的演奏风格向更广阔、更全面的方向延伸。

    随着二胡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现代作品的涌现,作为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的演奏家,继首演了《第一二胡狂想曲》之后,我又先后首演了《丝路随想》、《第二二胡狂想曲》、《第三二胡狂想曲》、《乔家大院组曲》、《我的祖国》(交响版)、《怆别》、《阿炳叙事曲》等优秀二胡新作品,这些作品都得以广泛的流传,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都有较高的上演率,其中许多也作为重大比赛的规定曲目,或较多的列入选手的自选演奏作品。对于这些首演作品的诠释,均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有人说我身上凝聚着多元的文化元素,这可能与我出生成长在南方,并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和来北京之后接触的多元艺术门类分不开。同时,我比较注重日常的积累,文学、音乐、书画、戏曲、戏剧、舞剧等各门类文艺活动,我都广泛涉猎。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学底蕴,是诠释音乐高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现代流行的时尚音乐也是我感兴趣的部分。我力求尊重传统,同时又引入现代和时尚的元素用于创作之中,各种艺术的嫁接,使自己更加进步、更加成熟,从而追求更加完美。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与国际乐团合作,我相继与英国BBC爱乐交响乐团、捷克国家交响乐团、捷克布拉格交响乐团、美国环球爵士乐团等世界一流的乐团合作演出!在与各个乐团合作、磨合的过程中,我逐渐凝练了音乐演奏的风格,把握了民族独奏乐器与交响乐团在声音上、音乐表现上的融合,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在节奏的律动,音色的处理,音准的精确,节奏节拍的严格和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合作乐团的广泛好评。

    艺术的创造永无止境,我只是沧海一粟。所以培养更多的艺术接班人逐渐列入了我的思考。我的家乡是中国二胡之乡,我欣然接受了家乡的邀约,成为二胡之乡的形象代言人。积极宣传家乡的二胡品牌,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二胡艺术学校,希望在阿炳、刘天华的故乡,二胡艺术能成为我们一直保持的文化传统。如今的无锡,学习二胡已经成为孩子们了解民族音乐的窗口,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途径。另外,我应邀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在课堂上,努力把我多年舞台演奏的经验和对音乐的感悟传授给学生,并在许多所专业音乐院校举办大师班和专题讲座,以期从一位演奏家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宏观、更直接和更有效的指导。让人欣喜的是,我所教授的学生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所到之处也都反响强烈!能为二胡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倍感荣幸。

四、演奏审美的追求之路

    当代德国指挥家瓦尔特说:“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见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作品,只有伟大的个性才能明白揭示伟大的创造”。这句话阐明了音乐表演再创造的标准。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较高艺术审美的演奏家,是我不断追求的原动力!演奏家作为二度创作者,其演奏应传达出自己特有的音乐审美观。我在演奏中一直试图追求音乐的“和”与“正”。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道家的庄子在音乐审美上都讲“和”,阮籍的《乐论》中也讲“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音”。音乐不仅为音律相和,也应与人心相和,与自然相和,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所以音乐的最后是传达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随着年龄阅历的提升,音乐技术的完善,我越来越可以体会到心手合一、心手相随的感觉,手随心动,心随情牵,情为思宰!所以演奏中最重要的是思、是精神、是哲学!其包含演奏者一切的外化传递!

    那么演奏的标准我追求一个“正”字。所谓“正”是指“音正”、“韵正”、“气正”、“态正”、“涵正”!这种演奏标准,我试图体现于我演奏的每个细节之处:“音色纯正”、“音韵适正”、“气息顺正”、“姿态端正”、“内涵诠正”,以求演奏通达自如,形神合一!

    演奏艺术在我身上历经了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从起初简单不换把的戏曲伴奏到演奏中小型的独奏作品,到很有技术挑战的现代作品,我在不断追求技术与艺术中摸索、学习!现代作品开二胡演奏技术之先河是前无古人的!所以我们这一辈的二胡演奏家是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一代杰出!这种尝试如果说成功,在我身上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范例!传统有助于理解现代,现代有利于展现传统!它们之间是可以互为表里、互为统一的!但所有的技术与音乐,最后都是为展现精神的境界。所以艺术道路的不同、人生格局的不同使我们各个演奏家展现出不同的风姿绰约,而每一位又无可复制!岁月沉淀给我对人生的思考、对艺术的深化,我希望它通达于指尖的每一个音符。

结语

    二胡的演奏在这个时代发展的最为迅猛,其演奏更科学,技术手段更完善,训练方式更专业,学科发展更体系!作曲家与演奏家相得益彰,作品推进了演奏,演奏促进了作曲。从屈指可数的小型作品,到庞大的新作品曲库,从一件戏曲的伴奏乐器到无所不能的独奏乐器,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二胡,无可置疑的成为了民族乐器的代表,在人类的音乐史册上,相信会留下重要的篇章!我欣喜于它的变化,执着于它的追求,探索于它的新知!我将努力追求更完美的演绎它,诠释它!

    回眸过去的人生岁月,二胡与我结缘,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成熟和成绩,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管或大或小的舞台,都是我释放的天空,二胡是我最自由的翅膀,遨游在音乐的长河,任由驰骋。愿这件让我衷情一生的乐器,在芳华岁月中尽情绽放!

此文系2017年获第六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时所写,回顾了自少年时期学习音乐开始,直至走上专业道路之后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经历和体会,及在演奏艺术中的一些思考与追求,形成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