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件非常不起眼的文物,它并非金银玛瑙,也不是翡翠钻石,它只是一块砖。这样的一块砖为何能成为黄河博物馆的重要宝物呢?它又会揭开华夏历史怎样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黄河被称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为我国北部的大河,全长共5464公里,是早期地壳运动与水系流动侵蚀而成的河流。黄河流向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原因,“母亲河”也经常有发怒的时候,自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的次数就多达1500多次,重要改道共26次。滔滔而下的黄河水卷着泥沙,冲毁交通要道和农田,每一次黄河泛滥,都要夺去数十万人的生命,给沿河生活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千百年来,华夏的祖先们一边与黄河相依相偎,又一边与其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让黄河的泛滥危害降到最低,古人们想出了种草种树、加固堤坝,以及在汛期之前挖掘黄河河底的泥沙等措施。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治理黄河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在黄河中上游修建各种水利枢纽,不但控制了黄河的泛滥,也能充分利用黄河河水蕴藏的巨大能量发电,以造福人类。 1955年,位于郑州花园路与迎宾路交叉口附近,一个名为黄河博物馆的世界第一座江河博物馆成立。黄河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黄河为专题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建筑约29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200平方米。 馆藏文物众多,如著名的“埄堠碑”、“《河防一览图》”、“《中原治黄图》”等等,都是黄河博物馆珍宝级的文物,对于研究治理黄河和研究黄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建馆以来,数百万游客都曾来此观光,诸多的文人墨客、中外黄河研究爱好者等,都在参观黄河博物馆文物时,对其大加赞赏,也让黄河博物馆成为了宣扬华夏人民治理黄河成就,普及爱国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黄河博物馆的馆藏品中,有一件非常不起眼的物品被静静的摆放在展厅,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砖。该砖名为清代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砖,出土于开封的黑岗口,长40厘米,宽26厘米,厚8厘米,砖体为椭圆形,两端各呈现圆弧状,砖中间还有一小圆孔,圆孔直径为2.5厘米。阴刻“壬寅下南造” ,整砖重量为10.7公斤,是当时用于防洪抢险的物料。 此时有读者就会感到很好奇,平日里看到的砖都是方方正正的,为何这块河工砖却如此奇形怪状呢?想要揭开这个秘密,还得从道光年间的一位总督说起,这位总督便是治理黄河颇有成效的栗毓美。 嘉庆七年即公元1802年,栗毓美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在道光年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全面接手了黄河的治理工作。 栗大人在任期间,曾遍访黄河各地,对黄河的各项防汛工程都做了详细的勘察。栗毓美发现,以前的堤坝设计颇有瑕疵,由于堤坝是阻挡洪水冲击的重要防线,因此其受力程度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可是河上的所有堤坝的险要处无一例外都是方砖结构,砖角面对滔滔的黄河河水的冲击压力,堤坝一旦垒砌的不结实,极有可能被洪水冲垮。 栗毓美在反复的构思下,别出心裁的发明了一种圆头砖,并在砖中穿一小孔,用铁条将砖层层叠叠穿引,既减少了洪水冲击时的压力,同时河堤也可在铁条的作用下更加稳固。 栗毓美这项“圆头砖”的创造性发明,在当时广受好评,连道光皇帝都亲自下旨嘉奖,称其为“治黄能臣”。岁月流逝,黄河之水依然奔涌,可是栗毓美所创的圆砖堤坝,依然屹立于黄河之上,虽被时光的流沙淹没,却还是诉说着一段人类在洪灾面前不屈不挠的故事。 如今,黄河的治理工作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进步,千百年来,华夏儿女与黄河的爱恨情仇从未断绝,而在双方的多次较量中,“人定胜河”早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