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马逊败走中国,电商界且慢得意

 贾万维 2019-05-29


“亚马逊败走中国”的消息,这两天在业内引发一阵小小波澜。

有人说:不是亚马逊不努力,是竞争对手太强大。

有人说:贵为世界首富的贝索斯,还是“输”给了马云、刘强东。

言语之间,是满满的得意。

2004年,亚马逊高调进军中国市场,拿下当时如日中天的电商平台卓越,一时风头无限。15年间,亚马逊一路见证了BAT的崛起,见证了PC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自己却高开低走,在中国电商、零售市场的份额每况愈下,到2018年已经不足1%,“以至于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未必知道它的存在”。

复盘这段历史,的确有太多的传奇故事,有太多的经验教训。所以有媒体评论说,“过去的15年,是中国电商的黄金15年,却是国际电商巨头亚马逊在中国失意的15年。”

如果说要总结,亚马逊的确有很多问题。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在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教训时提到三点: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

和其他一些败走中国市场的国际巨头一样,“水土不服”是亚马逊最主要的问题。

比如说,中国消费者从众心理明显,喜欢热闹,爱吃促销那一套,可是早期的亚马逊甚至连宣传营销都不屑于做,在阿里、京东等中国同行通过价格战、造节日来做大流量池时,亚马逊却对这些不感兴趣。

物流是影响网购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亚马逊一开始就走自营物流路线,高品质的物流服务曾是它的一个竞争优势,可是当竞争对手在追求物流之“快”路上狂奔时,亚马逊依然不慌不忙,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这层优势。

“如果你用过亚马逊的购物软件,你会发现它的界面设计相当落伍。”有用户吐槽说,亚马逊改动一次三级页面都需要几个月的周期,等候美国总部层层审批,决策流程漫长低效。

这一细节背后,根本性的问题是亚马逊中国虽有中国团队负责运营,但决策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美国总部,本地运营团队没有决策权,很难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快速应变。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体量最庞大、渗透率最高的电商市场,亚马逊显然没能成为那个“适者”。

反观它的中国对手,过去15-20年间的发展确实堪称奇迹,进步巨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包括阿里、京东、苏宁在内,中国电商、零售领域的几个头部玩家,目前均已跻身世界500强的行列。

可是,当此“亚马逊败走中国”之时,马云、刘强东们就有了骄傲乃至得意的资本吗?好像也不是这样。

首先,从全球视野来看,虽然亚马逊在中国的电商业务宣告结束,今天的亚马逊依旧是全球电商行业的领头羊,市值位居全球TOP3,体量相当于两个阿里。

其次,通过多年的巨额投入,亚马逊已经在诸多领域积累起雄厚的技术实力,它的发展前景已非“电商公司”四字可以限定。可以说,亚马逊早已步入全球科技巨头的行列。

所以有媒体分析认为,如果要对亚马逊败走麦城进行归因,没有比“水土不服”更精确的了,但“这不是说它的商业模式有根本错误”。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一家跨国企业,亚马逊在各方面相对比较规矩,这让它获得了一批忠实拥趸。恰恰也是这种“规矩”,让它在面对一些同行的草莽打法时没有还手之力。

毋庸讳言,无论是淘宝、京东还是现在风头正劲的拼多多,在他们做大的过程中,都有过野蛮生长的阶段和经历。

假货,山寨,刷单,买粉……对于这些问题,马云、刘强东、黄峥至今也没能很好解决。

前不久,马云、刘强东不约而同高调发声力挺“996”,又何尝不是野蛮生长的一种表现?因为作为创业者,你尽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作为老板,你不能这样强制要求员工。

可是马云却将“996”美化成“福报”,刘强东则要求坚决淘汰“不能继续拼搏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企业,正是在对人力资源的透支中获得快速发展。

然而这不是长远之道,售假、刷单更非“正道成功”,要想企业、行业良性健康发展,马云、刘强东们,可能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