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教哲学

 释怀斋 2019-05-29

宗教哲学


傅佩荣


研究宗教哲学,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容我先简单介绍什么是宗教哲学。

哲学”是大学文学院的一个系,既然是一个系,就有完整的课程设计与基础训练。重要的是,念完这个系,可以学到什么?


学到两方面的东西:


一是历史上众多哲学家的观点;


二是基本的哲学心态,就是以理性的角度不停地探索“宇宙与人生”的意义。


为了培养这种心态,必须通过一些必修课,像“逻辑、认识论、宇宙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说得简单一些,凡是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在面对任何问题或探讨任何学说时,都会从三个层次去判断,看看它有没有“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对既存的现象与学问进行反省与思考,就构成了哲学系的延伸课程,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美学、价值哲学等,当然,宗教哲学也在其中。


宗教哲学”是对宗教现象及理论作哲学探讨。宗教现象五花八门,宗教理论各有所见,要如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呢?这真是个难题。我采取的策略是:


第一,扣紧宗教的定义。


所谓宗教,是对信仰的体现,而信仰是“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体现”必然具有时空背景与文化特色,由此可以肯定宗教多元化的现象,像“宗教是为人而设的、宗教是与时俱进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宗教核心的信仰,则是一种“关系”,一边是人,另一边是超越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则人的生命自然也必然走上超越之途,超越个人的身心需求,向着灵的境界提升。于是,宗教尽管多元并立,而最高目标是相通的,就是达到密契的合一境界,或者称之为“救赎或解脱”。


第二,明辨宗教的目的。


所谓“救赎”或“解脱”,是针对两种信仰型态而言。世间宗教若非“有神论”即是“非神论”。有神论的目的是由救赎而回归神的怀抱,其代表有三,依序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非神论则以佛教为代表,目的是由智慧觉悟而得解脱。非神论的特色是肯定超越界(如涅盘),但不认为它有像人一般的位格。非神论不是无神论,因为后者根本否定了超越界的存在。“无神论的宗教”是一个矛盾的概念。


第三,尊重“经验原则”。


所谓经验原则,是说:每个人都有权相信自己的经验,除非它违反了明显的事实。譬如,我对太阳的经验是:它从东边升起,并从西边落下,它是绕着地球转的。但是,牛顿物理学已经证明这种经验违反了明显的事实。然后呢?在宗教中有大量的经验“并未违反明显的事实”。不仅如此,历代以来无数信徒凭着自己的信仰经验而“创造出”许多美好的事实,如慈悲博爱、献身正义、扶弱济贫、坚持理想等。依此看来,“信什么”是一回事,“如何信”则是另一回事。后者真正体现了“信仰作为关系”的意义。离开修行与实践,信仰只是口号,而宗教只是装饰品而已。


我从小生活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这个背景使我较早认识了主导西方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天主教。考大学时我的第一志愿是辅仁大学哲学系,原因即在于此。后来我长期以宗教哲学为研究主题,并在台大哲学系主讲这一门课。本书是由2014年的讲课资料整理修订而成。在修订的过程中,常会想起当年在耶鲁大学的求学画面,我想藉此对几位老师表达最深的谢意。他们是:Louis DupréHans FryGeorge LindbeckJohn Smith。我也常回忆起当时的艰苦与折磨。最后,套用一句德国谚语:“Ende gut,alles gut.”结果好,一切都好。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说,我探究宗教哲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本书也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线索,那更是我的喜悦与荣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