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也说家教(老姜)

 柳树王氏 2019-05-29

散文|也说家教(老姜)

散文|也说家教

文|老姜

关于“家教”之类的文章实在太多了,而且做的人大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如果我再去做,休说别人说长道短,就连自己也觉得愚蠢至极。或许是受了某些现象的刺激吧,虽是几经避讳,但最终还是拾起了这个俗不可耐的话题。

说到“家教”,几乎是“一人一说辞,理解各不同”。就是上百度搜索,恐怕也很难有个统一的定论。但至此便要说谁“一窍不通”,恐怕也极为不妥,至少能跟“盲人摸象”似的来上几句说辞,尽管有些“片面”,但总不至于给打个零分。

最开始接触“家教”这个词汇,是从我爷爷讲的掌故中听来的。爷爷虽算不上是学究,可也是张口“子曰”,闭口“《论语》”的主儿,择吉日、写文书,得心应手,讲规矩、说掌故,信手拈来。我自幼和爷爷一起生活,耳闻目染,多少总会受些影响。

在我的记忆中,所谓“家教”好像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父教”,一个是“母教”,合起来是“父母教诲”,所以也称“家教”。

“父教”指的是“庭训”,说的是孔子教训孔鲤的故事。据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的意思,以示恭敬。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意思是说不学诗你怎么说话呢?结果孔鲤“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 “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意思是说,不学礼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结果是“退而学礼。”后人为了效仿圣贤,便把这个故事尊为经典,称之为“庭训”,亦称“庭教”。

“母教”说的不是孔子,而是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里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金句,所以又称为“三徙教”,“徙”就是迁徙、迁移、搬迁的意思。

可能是我悟性不高的缘故吧,这些关于家教的掌故尽管显得“高大上”,但我觉得并不能很好的诠释“家教”的真谛,尤其是不利于普及。直到后来听了俺娘讲的一则故事,我才开始有所感悟。

她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江洋大盗被官府缉拿归案,并判为“斩立决”。临刑前问其有何要求,他说想在临死之前再见娘亲一面。人之常情,又不过分,行刑官允之。母子相见,抱头痛哭,说不完的生死离别,流不尽的行行热泪,场面十分感人。突然,儿子对娘说,临死之前想再吃娘的一口奶,娘答应了。谁知儿子刚把奶穗儿含进嘴里,竟一口把奶穗儿咬了下来,顿时疼的他娘就地打滚,哇哇乱叫,嘴里还破口大骂,“你这狗日的不孝儿,临死还要害娘……”

这时她儿子也显得异常激动,他一口吐掉含在嘴里的奶穗儿,说道:娘啊,小时候我偷了人家的东西,你说我“能”,抢了别人的财物你夸我“精”,我欺负了人家的孩子你说我“有种”。我是在你的袒护下慢慢由小偷变大偷,变小抢为大盗,一步步走向断头台的。我是吃你的奶水长大的,小时候如果你发现我哪里做的不对,哪怕轻轻的打我一巴掌,我也不至于能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我咬下你的奶穗儿,就是要告诉天下所有当娘的,孩子有错当娘的不加管教,那就是在害他!养儿不教,要奶何用?!然后他哭着喊道:娘,记住,是你害死了儿啊......

故事孰真孰假,在下不敢遑论。但我觉得至少应该算是关于家教的一个反证。

无独有偶。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某小区有个熊孩子跑到32层高的楼顶往下扔砖头,刚好有位阿姨带娃遛弯从这里经过,结果差点被砸到。孩子被叫去问话,孩子家长却说道:“又没砸到人,赶紧把孩子放了吧,别吓着我家孩子。”文章说,熊孩子的行为虽然可恨,但更可恨的是家长的态度。每一位“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他们的“熊家长”!

孩子在外的一举一动,代表的都是父母的颜面。孩子干出的任何不道德的事情,都会被一股脑全记在其家长头上。一句话,“这孩子家教不行”。

说孩子“家教不行”,其实就是说他家的大人不行,不咋地,很差劲,没教养。但凡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句骂人最狠却不带脏字的话,所以稍微懂点事的孩子对这句话是极其在意的。

前些年,商丘师专的一位老师在批评一位同学时说他“家教不行”,结果这位同学找到老师的办公室,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说道,老师,我哪里做的不好,你可以批评我,不论你批评的多么严厉,我都能接受。但你绝对不能说我的家教,我的家教很好,你不能这么侮辱我!最后老师见这位同学一片真诚,只得道歉了事。

有人说,家教就是“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对此,在下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世界观、人生观”近乎属于哲学的范畴,而要接受、理解如此深奥的道理,需要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修炼和养成。我觉得,除了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外,家教应该是“通俗易懂”、一听就能明白,且操作性极强的一种思想灌输,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只要能“明是非、懂礼节、守规矩”便足矣,而不是让他们学一些甚至连其父母都听不懂的“高大上”。

然而,家教毕竟是“家教”,是家长的身体力行,而不是红口白牙的站着说话;家教是家庭环境的熏陶,需要家长言传身教,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家教是让孩子通过耳闻目染、慢慢的去体会、去感受、去效仿,既有循循善诱,更有严厉苛责,而不是一味的偏袒或溺爱。

但个别家长的做派也确实有点令人担忧。很难想象,一个嗜赌如命、整天不离牌桌的家长会教育出一个不耍钱的子女;很难想象,一个酗酒成性的家长能培养出一个没有不良嗜好的孩子;很难想象,一个整天浓妆艳抹的妈妈会培养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儿;很难想象,一个“闯红灯、走逆行”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能培养出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学生;更难想象一个参加婚礼不会说“恭喜”、参加葬礼不知道说“节哀”,甚至连最简单的鞠躬礼都不会行、只知道吃饭时“上菜就往袋子里装”的家长能培养出“知书达礼”的好孩子!

俗话说,“啥大人啥孩子,啥蒜抽的啥苔的”,虽然不敢说是百分之百,至少也是十有八九!所以,为了孩子,我们有责任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明是非、懂礼节、守规矩”的好家长。

毕竟我们是家长,家长就应该有个家长的样儿。要知道,家长的'样儿'就是家教。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