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阳春 徜若西湖只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以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 ——林语堂 以东坡之眼,看西湖和杭州,比现实之美要浓重得多。以我之眼看中国,无处不东坡。当身临西湖之境,细品西湖之景,我认为最值得一去的是那横亘湖上,堤桥相接的绿色苏堤。一痕长堤三千米,对潋滟湖光来说,既障景又造景,分隔了湖面,增加了湖景空间的层次和变化。 时值五月,苏堤浓荫密闭,鸟语声声,桃树和柳树相间而立,红绿相映,萧萧摇落。堤上的树大致分成四列,中间的行道两侧以高大的梧桐和香樟居多,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阴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将苏堤分成七段,连通了长堤西侧的西里湖和东侧的西湖。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六桥此伏彼起,柳杨成荫,南北山色耸翠,东西湖光差别。沿堤傍水,缓步迤行,从步移景换中可尽情领略湖山胜景。满湖的清波碧浪,满湖的山色岚影,满湖的红船碎桨,满湖的欢声笑语,还有满湖的诗词名篇,满湖的沉沉历史,满湖的神奇传说……苏堤就如同一支挥洒湖山的画笔,一线颤响天籁的琴弦,一根经纬古今的织梭,一羽美仑美奂的翅膀,把西湖的“三面云山一面城,满湖诗画满湖情”,全部映入眼帘,荡入心海,存入久难忘怀的记忆。 一条长堤,迥异的两样风景,动静相宜,被苏堤完美衔接。静坐于西侧的长椅上,可赏亭台林立、山水空濛;凭立东侧的青石上,则见水色连天、浪涌舟竞。 走在苏堤上,没有不想起苏东坡的。他两次为官杭州,前后在西湖边生活了五年,不但为西湖写出了千古绝唱,更为西湖留下了这条宝贵的苏堤,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 公元一○七一年冬,三十四岁的苏东坡因厌倦朝廷新旧两派无休止的争斗,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一待就是三年。他携家眷到达被宋仁宗誉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杭州后,西湖以其独特的亮丽湖光秀美山色温风软语,抚平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苏东坡初到杭州便写道,“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他甚至认为自己前生就是杭州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西湖的画意在苏东坡的笔下得到了最完美最传神的描绘,苏东坡的诗情也在西湖的美景中激扬高涨到了极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西湖愈发扬名天下。三年任期届满,苏东坡迁密州太守,仍念念不忘西湖,“寄谢西湖归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公元一○八九年夏,苏东坡再度自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距离上次离杭十五年后,他既带着失意的悲凉,也带着摆脱政治斗争漩涡的轻松,第二次来到杭州,此时他已过天命之年。重回杭州,苏轼无比欣喜和激动。然而此时的西湖,已非原先的风景如画,变得淤塞严重,葑田已占湖面的大半,春来骤雨成灾,入夏又遇大旱,早稻无法下种,晚稻收成无望。水旱灾害又引起疫病流行。 苏东坡见状,十分痛心,在全力对付饥荒和疾疫两大灾害的同时,又将疏浚西湖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他连上几道奏章,申述民意,“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朝廷终于重视且同意治湖,但所拨款项极少。 苏东坡并未灰心,经过调查踏勘,制定了治湖规划后,奔走集资,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于第二年初夏动用民工、船夫二十万人,开掘葑滩,并亲临一线指挥,大力疏浚西湖。然而,如何处置挖出来的淤泥呢?一天,柳林深处突然传来一阵渔歌声: 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 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这里的南山正是南屏山麓,而北山是栖霞岭一带。于是,苏东坡充分发挥了诗人的奇思妙想和天才创举,他指挥民工把打捞上来的葑草和清挖出来的淤泥,在湖中堆成一条直线,筑起一道南北横亘的长堤,上建六桥,沟通里外两湖。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在长堤两侧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樱花、紫藤等四十多种。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桃红柳绿,为西湖平添了一道扶翠摇红的新景。 四个月后,工程完毕,长堤卧波,人们再也不必绕湖三十里,湖光之上顿然而生无限情趣和悠长的文化韵味。堤筑好了,杂草也铲除干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湖中的葑草不再滋生?苏东坡想到一个办法,他把西湖沿岸部分开垦出来给农人种菱养荷,农人须按期为自家的地段除草。且将种植者所征税款,全部用于养护湖堤和湖面。苏东坡对这一杰作,难掩自得之情: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一○九一年二月,苏东坡带着许多未竞的梦,离开了杭州。不难想象,他离去时对这片湖水的眷恋的眼神,此次一别,苏东坡留给杭州的是一个孤绝永恒的背影。继任杭州太守林希顺乎民意,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缓步来到孤山东南角的平湖秋月,倚着望湖亭栏,南望苏堤绿影,想当年林语堂春日游西湖,乘车过苏堤。就是这一次眼光与湖光的对接,引燃了一位现代作家对这位中世纪伟大诗人的追慕,开启了一次卓越的构思。不久,林语堂在重洋之外的美国,以英文撰写了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 每次到杭州,我必定徒步苏堤,自南向北,从北到南,由晨及昏,晴雨风雪月,风情各异。远远望去,苏堤仿佛一条人与自然的纽带,一条现实与历史的通道。白居易和苏东坡,一前一后将白堤和苏堤,轻描淡写地一撇一捺,在西湖上写出一个映天衬地的“人”字,支撑起西湖苍茫的人文精神,荫盖了西湖连绵的天地灵气,让后人在西湖领略到独特的“自然化的人性”和“人性化的自然”。 今天,孑然伫立于苏堤南端映波桥畔的苏东坡塑像,一袭青衫,一脸刚直,儒雅俊逸,旷达豪迈,眉宇间闪烁出震古慑今的神情。千百年来,“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苏东坡一直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目光落于天光云影,亭台楼阁,芸芸众生。 作者简介:阳春,作家、诗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出版《墙外行人》等文学著作,有作品入选《2018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星星》编选)等年度选本。现居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