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公平吗!丨看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大赛随感(二)李香凝的机遇

 typlr2d 2019-05-29

李香凝获得了本次比赛的第四名,在最后取的前六名中,她是唯一一位导师在评委席里的(吉米.拉雷多)。

这公平吗?是不是她本来并没有第四名的实力?是靠导师才上来的?

今天分享本次大赛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二个视频,李香凝在半决赛演奏的恩斯特《“魔王”幻想曲》。

这是一首炫技作品,充分体现了小提琴的演奏张力,可谓是“速度与激情”,以往听过次数比较多的是宁峰和希拉里.哈恩演奏的。哈恩和宁峰比起来,在速度上明显弱了一大截,速度没了,激情也就无从谈起了。

对李香凝的这个演奏印象深刻,缘于她过人的胆量。从生理条件来说,她算是相当不好的,身体单薄,手也不大(琴颈几乎填满了她的虎口),这首作品在高速演奏的过程中,要完成很多大跨度的伸张指法,相当艰难。然而她却选择了相当快的速度,完全不输独奏大师们,在右手力量上是由过之无不及。因为“车开的太快了”,我在看比赛的时候,心情非常紧张,甚至感到了一些不舒服,生怕她发生翻车。幸好,她顺利完成下来,我也长舒一口气。

虽然这不是个绝对完美的演奏,在音乐的层次上,还有可以挖掘的空间,另外在近尾声的时候,还有一小节错误,但是整体音乐展现的非常完整,令人不易察觉。从表演的角度来说,对听众情绪的调动非常成功,使听众体验到音乐刺激的一面。

说回到比赛的公平问题,总有人会说“谁谁谁得奖,是因为他的老师坐在评委席里”、“谁谁谁没得奖,是因为老师不在评委中,被其他评委黑了”。这回,这个问题落到了李香凝的头上。

老师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合理吗?

在伊丽莎白女王这类最高规格比赛的决赛轮,总体大家在技术层面都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对音乐诠释思路的比拼是重头戏,最后比的是谁更能拉到评委的心坎里去,谁能和评委的音乐审美更接近。评委的学生在审美上与评委更接近是很正常的,所以,被打一个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评委大多数都是当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全世界所有最优秀的学生都想和他们学习,所以评委和选手之间存在师徒关系这一点,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总不能踢出掉其中一方。

我认为比赛是没有办法绝对公平的,但是,对于这一点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要再把更多因素添加进来。如果比赛都是黑幕重重,评委随意打分,相信像维尼亚夫斯基、伊丽莎白女王这类比赛,也不会持续半个多世纪,小提琴的教学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这次比赛的前六名,只有一人的老师在评委席中,第一名的几任老师都不在场,充分说明了比赛的公平公正。

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去欣赏最后的结果,去理解评委的审美,毕竟这些评委们都是当代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家(评委中占多数)、小提琴演奏家,他们能够代表当今在小提琴教学界(非演奏界)的审美趋势,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审美与时俱进。

老师在评委席中,确实是个机会,但是李香凝得第四名,还有另外一个很特殊的原因,决赛轮中,她遭遇了极端情况。

决赛演奏中(视频第30分30秒),现场突然停电了,漆黑一片,幸好在这个时候舞台的顶灯还有,确保乐队演奏员还能看清谱子,由于观众席上是全黑的,我估计此时正在演奏的木管组已经看不见指挥了。如果此时李香凝停下来,所有人都能理解,如果没有停下来,则更是精彩,她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沉着演奏,度过了危机,相信会为她赢得一些感情分。突如其来的危机,在准备充分的人面前,变成了机遇。

李香凝(Shannon Lee)1992年出生于加拿大,4岁开始学琴,她的早起老师包括Paul Landefeld和Ann Grosshans。12岁时,首次以独奏家的身份演出,于达拉斯交响乐团合作了肖松《音诗》和瓦克斯曼《卡门幻想曲》。

2013年毕业于柯蒂斯音乐学院,获得本科学位,2018年进入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她的老师包括David Nadien(2009-2013)、Arnold Steinhardt(2013-2016)、Ida Kavafian(2013-2016)、Jaime Laredo(2018-)、Jan Sloman(2018-)。

她曾获得2019年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比赛第四名;2018年纽约Naumburg小提琴比赛第二名;2018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小提琴比赛第六名。

在学习音乐艺术的同时,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