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应该背下的一首唐诗,被誉为“诗中的诗”,提升人生境界!

 影曳香弄 2019-05-29

说起中国的古诗词,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央视人气节目《中华诗词大会》中,据说有些选手能背诵几千甚至上万首,着实让人佩服。

但恕我直言,并不是所有古诗词都值得背下来。

以唐诗为例,数量超过了五万首,而值得背诵的佳作也只是一小部分。其中,有一首诗非常特别,被赞为“孤篇横绝”、“诗中的诗”,可是能背下来的人却不多,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是的,它就是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当然已是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吗,这首诗在历史上却是长期默默无闻。

直到四百多年前,明代杰出诗学家、文艺评论家胡应麟在编选历代诗集《诗薮》时,才偶然从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发现了她。《乐府诗集》之前的诸多唐人诗选、诗评,竟无一字提及此诗。而《乐府诗集》收录的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只是其中之一,虽然收录,但并没有特别推崇的意思。

可是在胡应麟的眼中,一切都不一样了。乍读之下,他立刻就不淡定了,由惊诧、激动而至狂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局就具有如此排山倒海的气势,可见作者是怀着一颗怎样的野心,在创作这首诗。

大半生都在研究诗的胡应麟,从前竟不知道还有如此杰作,一时自惭不已……

自从胡应麟的《诗薮》发掘了《春江花月夜》,四百多年来,这首诗声名鹊起,晚清文学家王闿运的《湘绮楼论唐诗》中,赞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于是有了“孤篇压全唐”的说法。

作者张若虚,我们对他的了解极其有限,只知道他是扬州人,生活于初唐开元年间,曾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但官场失意,终老故里。

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梦幻一般的春夜,花开月明,张若虚独步江畔,眼望一江春水滚滚逝去,面对这鸿蒙之初就存在于世间的自然景象,诗人置身其中,一时思接万载,诗情勃发,于是一首《春江花月夜》耀世而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孤篇压全唐”这种提法,从古到今,争议一直不断。

毕竟,若说张若虚“孤篇压全唐”,又置李白、杜甫、白居易于何地?

那么,比起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来,《春江花月夜》到底有哪些特色,可以与这几位伟大诗人的上述杰作分庭抗礼?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文字,数百年来也已是汗牛充栋。但愚见以为,诗歌鉴赏,挨字挨句的分析、解读,固然有助于深入理解,但过于诉诸理性的话,反而丧失了诗的美感与情怀。

对诗词整体的感受,更显重要!

读《春江花月夜》,一个最独特的感受,就是它能诱发读者对自然、人生、时间、空间的终极思考,将诗歌由文学抒情提升到了哲学沉思的高度。

春、江、花、月、夜,这是唐诗中最美的五种意象,但诗人没有沉醉于眼前的梦幻美景,而是发出了对于宇宙时空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疑问,也是对于人生的灵魂拷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全诗精华,也是诗眼。这一连两问,和“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一样,时至今日,仍无人可以作答。

和诗人一样,我们也只能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现象中,感叹一番造物的雄奇,与个体的渺小了。

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全诗戛然而止,而读者内心已是五味杂陈,不知今夕何夕。

人类自我意识在唐诗中的觉醒,《春江花月夜》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却是表达得最酣畅淋漓的一次。从这点来看,张若虚确实做到了李、杜、白都没有做到的事。只有到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我们才能约略看到一点《春江花月夜》的影子。

所以闻一多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而从整个唐诗史上看,《春江花月夜》确实是特立独行,它更像是唐诗里的一个意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