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巨星齐聚BBC最新纪录片,演绎四十亿年恩爱情仇

 昵称22998329 2019-05-30

BBC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纪录片大作。从今日开始(啊,写完已经是昨天了),腾讯视频同步英国上线了五集纪录片《行星》(The Planets)。

BBC、纪录片、planets,三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您的耳边是不是回响起了大卫·艾登堡爵爷迷人的嗓音。在过去的十几年里,Planet Earth(《地球脉动》)、Blue Planet(《蓝色星球》)、Frozen Planet(《冰冻星球》)、Planet Earth II(《地球脉动2》)、Blue PlanetII(《蓝色星球2》)等planet系列自然纪录片巨作刷新了人类对我们地球的认识,也把人类的影像表达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几乎零差评的纪录片也替BBC收割了大量忠实观众。

注意,这次不是Planet了,是Planets,因为,BBC要带你离开地球了。这是一部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天文纪录片(可怜的冥王星),在片中引领大家的是布莱恩·考克斯教授(Brian Cox),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粒子物理学教授,是艾登堡爵爷钦定的最佳接班人。

在即将上映的一期BBC《科学人物》中,大卫·艾登堡和布莱恩·考克斯,这两位现今英国最重要的科学人物将会一起谈论查尔斯·达尔文。图片来源:PA

如果你还不认识他,那今天大概就会是你粉他的起点。他的外在魅力很容易被发现,他的学养也不难从影片中渗透出来。而他的一段历史则需要我来给你八卦一下。他高中那会是很不务正业的,十八岁跟几个兄弟一起足了个摇滚乐队,叫DARE,布莱恩出任键盘手。这乐队可不是什么学生社团,而是正儿八经的发唱片。后来他又跳槽,加入了“林:夕”乐队(D:REAM),这个乐队就更不得了,打过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有的歌还拿到过头名。1997年,“林:夕”乐队解散,没得玩了的29岁的布莱恩·考克斯同学才死心塌地把高能物理学的博士读出来。并在担任教职期间发展了自己的科普事业。

DARE乐队时期的布莱恩·考克斯,你找到他没有?

要说英国还真是特产这种文理兼修科学艺术两开花的人才,考克斯教授有个长他21岁的同名前辈布莱恩·梅(Brian May)。梅前辈是伦敦帝国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业上没有考克斯教授坚持的久,但是文艺方面要更胜一筹,他是传奇的皇后乐队的吉他手,去年热映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又让梅前辈火了一把。

布莱恩·考克斯和布莱恩·梅

让考克斯教授成为科普巨星的,是2010年BBC播出的一套五集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Wonders of solar system)。那是他第一次以主讲人的身份统领一部系列片。这个系列大获成功,在国际上知名的影视数据库网站IMDb里获得了8.3的高分。在豆瓣电影中的得分更是高达9.5分,75.4%的观众给它打了满分五星。《太阳系的奇迹》开拓了BBC自然纪录片的视野,从地球跨越到无垠的宇宙。

《太阳系的奇迹》的DVD封套,图片来自:amazon

几乎十年之后,BBC带来了“同题新作文”——依然是五集,依然是太阳系的故事,依然是布莱恩·考克斯,《行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新的知识和体验?几天前,受BBC博斯星球和腾讯视频的邀请,我到北京天文馆观看了《行星》的超前点映,并且专访了影片的制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Gideon Bradshaw)。布拉德肖也是当年《太阳系的奇迹》的导演之一。


问:BBC是何时以及为何做出制作《行星》的决定的?

布拉德肖:这套片子的制作历时两年多,差不多就是在《太阳系的奇迹》制作十年后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这十年我们对我们的太阳系的认识有了很大的飞跃。信使号探测了水星,朱诺号探测了木星,卡尼西-惠更斯号探测了土星,新视野号飞掠了那些冰封星球。这些探测器让我们得以看得更多,看得更清晰,让我们认识了这些星球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我们觉得是时候来点新的了。

人类第一颗成功绕水星运转的探测器“信使号”,图片来源:NASA/JHU/APL

问:你觉得相比于之前的作品,《行星》有什么突破?

布拉德肖:最大的区别是故事。我们尝试给这部片子增加了戏剧元素,让这些行星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我们能这样做的原因也在于近些年对太阳系演化的研究表明,这些行星的样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身世激荡起伏。

问:那你最钟爱哪颗星球?

布拉德肖:当然是地球了,除了地球,那就是水星。水星是整个太阳系里最不起眼的一颗大行星,看起来很乏味。可是信使号对它的研究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水星演化假说,它并不是从一诞生就靠太阳如此的近,也不是一诞生就这么小。它的生命初期可能遭遇过剧烈的太阳系大事件。再说说木星和土星两颗超大的气态行星,它们就像是“教父”,为什么这么比喻,大家可以去片子里找答案。太阳系的早期混乱局面其实是三体问题。聊到三体,我的美国同事向我推荐了刘慈欣的《三体》,这是我第一次看中国作家的科幻小说,还没看完,不过可以看得出刘慈欣的天文学功底很扎实,对那些星球的设定非常严谨。太阳系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太阳的命运,而太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会让行星,特别是四颗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面貌发生变化。也许有的观众会为了某颗行星的命运而悲伤落泪呢。

四颗类地行星的命运转变是《行星》的重要情节

问:天文学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宏大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其专业精深的话题。你们是如何平衡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呢?

布拉德肖:确实很难,首先我们有很多研究员(Reseachers),他们的工作是阅读文献,去挖掘可能用来讲故事的研究,了解这些研究在科学界的反应。还有很多行星学家担任我们的顾问,替我们把关。当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跟科学家“博弈”,“我有一个好点子!”和“科学家说不行”,科学家和制作团队必须要互相说服。

问:天文学中有那么多假说,当你们选择其中某一个假说来讲故事的时候,不担心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踢馆吗?

布拉德肖: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关键,也是在脚本创作过程中很耗费精力的一个步骤。每天都有新的论文发表,提出各种新的假说和解释,有些很诱人,可以变成激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们必须保证我们持的这些观点是站得住脚,是能获得主流科学家认可的。看完整部片子你也能发现,我们从不回避研究的局限性,观众会知道那些是我们知道的,哪些是我们猜测的,哪些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问: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考克斯教授在这个系列片的创作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发生过考克斯教授拿到台词本,然后摇着头说:这个观点我有异议。

布拉德肖:哈,那倒没有过。因为我与考克斯教授合作很多年了,我们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他从很早就介入了整部作品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所以即便我们的美国放映版本没有他出镜,这部作品也贯穿着考克斯教授的个人风格。

问:美国版本没有他出镜?为什么?

布拉德肖:说来有点奇怪,布莱恩在中国、日本、英国本土和世界很多地方有数量庞大的粉丝,但在美国,经过我们的调研,人们更喜欢没有主持人出镜的版本。

吉迪恩·布拉德肖在揭秘影片中特效的制作方法

问:聊点技术话题吧,相比于BBC自然史频道拍摄的那些生态纪录片,你们要更倚重计算机视觉特效(CGI)是吧。

布拉德肖:没错,在这里我要感谢Lola Post,它是我们的视觉效果合作伙伴,也是世界上顶尖的视效团队。不过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虽然我们使用了大量的CGI,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实拍镜头。这里有精心挑选的地球场景,考克斯教授出现时,他出现的地点绝不是随便选的,这些地点都能跟我们要讲的行星故事有关。另外,很多外星场景是我们在地球实景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十年过去了,摄影技术有了很多进步。拍摄《太阳系的奇迹》时有一段极光的镜头,那时候摄像机的感光能力不够,我们只能拍成延时摄影。而现在的高感光度数码摄像机已经可以拍摄极光的实时画面,在《行星》里你会看到。还有一些大家可能完全看不出来的,比如这个陨石撞击的场景,是CGI加摄影棚拍摄的结果,我们设计了很多巧妙的道具。一个小道具拍出来的景象可能看上去会宏大千万倍。另外,我还要特别提一下我们的声音团队。这部片子的音乐和音效是由血手指公司(Bleeding Fingers)制作的,著名的电影配乐大师汉斯·齐默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们的音乐为整部片子的戏剧色彩增色许多。

问:最后聊聊你自己吧。

布拉德肖:你可能知道BBC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系列叫《地平线》(Horizon),有五十多年历史了,都是些介绍最新的科学发现的纪录片。我小时候就是《地平线》的观众,后来到了大学我读的是物理,后来我发现伦敦帝国学院开了一个科学传播专业。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世界上最早的,至少在英国是最早由大学开设的科学传播专业。我突然发现,去读这个专业,以后就可能去拍《地平线》了,于是1994年我去读了个硕士。后来我真的拍了《地平线》,算是得偿所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