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及时告诉孩子错误的正确原因,而不是归结到别人身上,孩子才会真的明白事理。 这话说的没错,也许你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做父母的都来看看吧! 01 曾有位博士后在微博上反应过这样一个现象:有一回她乘坐高铁出差,后座的6岁小朋友不停的替她椅子。她忍无可忍时转身说道:“能不能请您别让孩子踢了?”可没想到孩子的母亲却说道:“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事实上,这位博士后是否生气并不重要,而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那么做是错的。因为踢别人的椅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父母只是告诉孩子别人生气了,那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只要别人没生气,做什么都可以。 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一位网友也深以为然。他说,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结果亲戚的孩子擅自把国外的纪念品全都摆在了地上。闹得最好,亲戚只说了一句:别玩了,你阿姨生气了。 我想,阅读此文的人应该都明白在别人家乱翻东西是不错的。可父母却没有借此机会教育孩子,还让孩子以为无论做错了什么,都不能让别人生气。 曾有脑科专家指出,婴幼儿期是神经发射的敏感期,大脑将毫无保留的吸收外界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进入脑中,便会刻印在脑结构中。 换句话说,也就是父母把错误归结到外人身上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时间长了,孩子的为人处世必将走向错误的道路。 02 当孩子以别人的情绪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时,很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我认识一名刚毕业的小姑娘,她对谁都毕恭毕敬的,而且从不拒绝别人的要求。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我以为她就是这样的性格,可没想到有天下班却发现她趴在桌上哭个不停。 当我问及怎么回事时,她竟说道:“我就是觉得自己做不到对每个人好,感觉很失败。就连我妈妈都常说,看不懂别人的脸色。小时候在亲戚家玩,不小心打碎了烟灰缸,她竟然大骂我是烦人精,因为我让别人生气了!” 我想,这位姑娘一定知道自己做错了,可妈妈的话却让她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更怕自己惹别人生气。事实上,别人开不开心根本不是我们做事的准则,我们应该以自己的事情的认知和判断为准则,决定要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越是讨好型人格的人,越喜欢贬低自己。他们认为当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别人就不会嫉妒和攻击他。唯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才会打心底里感到踏实、有安全感。大家明白了吗? 孩子犯错在错那面,我们应该告诉他哪些行为是错的,而判读对错的标准应是公序良俗,而非别人是否生气。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我想,当孩子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时,才能避免成为讨好型人格。 03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养成责任感。也就是说,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指出错误,说明原因,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将原因推给别人。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从而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教育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这需要很多很多智慧,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