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皋与清代精美工笔印风的发展,其篆刻艺术成就特色及贡献

 李叔狠生气 2019-05-30

自明代中期到清代初期,篆刻艺术迅猛发展, 印人从最初治印时对刀法的茫然,到后来能够轻松 自如地控制刻刀,其间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时间,篆刻艺术整体的风格也由粗疏、荒率发展到精雅、工稳。这一发展趋势是由篆刻较强的操作性决定的, 印人需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经长期的积累和 实践才能够做到裕如的运用刀法。晚明汪关的篆刻堪称这一发展趋势的代表,他已具备了超乎寻常的刀法控制能力。我们来看他仿汉魏朱文私印的『王节之印』(图一),仿汉白文私印的『朱谭印信』(图二)、『徐汧私印』 (图三),仿汉宫印的『归昌世印』(图四),以及继承圆朱文一路的『松圆道人』(图五)印,刀法稳健,笔画精美,章法工整,代表了当时印坛的主流风尚。

在明代遗民一辈的印人如程邃、万寿祺、丁元公、顾苓等人过世后,清初印坛又崛起许多新人,这时的篆刻艺术仍是以精美、工稳的风格为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林皋(一六五七—一七一一)、吴先声、许容等人。由于『印宗秦汉』的思想已成为印人的共识,吴先声就明确地说『印之宗汉也,如诗 之宗唐、字之宗晋』,印人也自然考虑到如何更深入地把握秦汉印章的丰采,并开始总结前辈印人的治印经验,许容的『用刀十三法』出现在此时并不是偶然的,反映出篆刻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印人对用刀实践自觉的理论提炼。『十三法』的名目很多,诸如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舞刀法、平刀法等,不一而足,其中确 有不少反映印人对刀法的心得和领悟,但我们也感到过于繁琐,且不乏故弄玄虚的成分。对刀法的 过分追求,极易陷人僵化、板滞,流于匠气,许氏的 篆刻就有此失。如其『月落江横数峰天远』 (图 六)、『一搛鸠外雨』 (图七),就过于追求形式,虽刀法极为工稳,而章法却难以贯气,有很重的习气, 同时的印人大多难以摆脱这种影响。

但同样是追求工稳,林皋却将其发展为雅妍、 精能,充满书卷之气,使这种带有「工笔」色彩的篆刻风格成为篆刻史上的奇葩,历久不衰。下面我们就试从继承与出新的角度分析一下林皋篆刻艺术的特色及贡献。

林皋的篆刻受虞山明代遗民印人沈世和的影 响很大,沈氏的篆刻近师文彭,远绍秦汉,如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图八)印,习汉铸印工整 一路,与汪关的风格极为相近。而林皋篆刻正是取 法汪关,再上溯汉印,博宗宋元的。我们来看他的 『林皋之印』(图九)、『吴澂诰印』(图十)白文 印,印文纯用缪篆,取法汉印中的满白文和铸印风 格,章法稳妥,刀法爽劲利落,一尘不染,但摒弃了汪关此类印的并笔,而追求汉铜印的本来面目,后 世惟赵之谦、黄牧甫等人能得此意。

林皋的细白文印最有创造,除部分如『程鸣之印』(图十一)印取法圆润劲挺的汉玉印外,大多是师法汉凿印的。我们知道,凿印如急就章、将军印 等,其风格本来是以笔画圓纵肆、粗头乱服为主,但林 皋却以工稳出之,字体仍为缪篆,只是在篆法上施 以方折,而出锋时施以尖笔或『折刀头』,如『大司寇之章』(图十二)、『味道餐风』 (图十三)等印, 使笔画在秀润、圆转中凸显出几分劲健来。

林皋的朱文印有三类:一是用小篆,沿袭宋元 圆朱文一路,如『晴窗一日几回看』 (图十四)印,章法疏落,篆法繁简适宜,雅妍之极,是林皋朱文印中最典型的风格,二是取法汉魏朱文私印,如『原照之印』(图十五),文用缪篆,转折以方,在笔画连 接处喜用『焊接点』。这类印虽明显受到汪关的影 响,但绝少汪关朱文印中常有的笔画粘连,可称不 谐时俗;三是所谓的宽边细朱文印,这类印在林皋 朱文印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这种形式本为战国古玺 所有,它上面的印文也应该使用大篆方易协调,但 明确这类印为战国时物,还是晚清的事,林皋不可 能知晓,而林皋却以敏锐的印章形式感,大量参用 小篆,章法上又时以错落为之,如「沈周」 (图十 六)、『健修』(图〕十七)诸印,精雅绝伦,为世人喜由上可知,林皋在继承上既全面又有选择性, 从刀法上看,其控制能力绝不在前辈大家汪关之 下,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很少沾染吳时印坛 上的习气;另外,林皋又有内己的创新和贡献,他 取法汉凿印、战国古玺样式的印章最有自己的特 点,尤其是林氏的宽边细朱文印,已经形成朱文印 的一种固定格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林皋『自幼于篆籀之学,潜心研究』,属于早 慧的艺术家。据自述,他十六岁时就以篆刻拜谒虞 山钱陆灿,钱氏曾为清初著名印学家周亮工的《印人传》作过序,又曾为周氏作《墓志铭》,允为印坛 鉴赏前辈。而钱氏竟对林皋『一见激赏』,立即操笔写序,许为『晚年印人中第一友也』。林皋似乎从出道以来,风格就已固定,数十年来只不 过是在完善而已,故其功力之深,无出其右,时人就有『当今独步』之谓。可以说,林皋将汪关所发展的妍美、工致的「工笔」 一路风格推向极致,他的爽洁稳健、劲挺工细、精能秀雅, 后人鲜有企及,也很难超越。故有清一世,凡专门习此种路数的印人,很难再有出头之日,而 刻工稳一路篆刻的大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等人都刻意避开林皋的风格,像 邓石如、吴让之增加了小篆的笔意,赵之谦乂增以镜铭、砖瓦、碑额等各类印章以外的文字 入印,黄牧甫则增以三代的吉金文字入印等等。

林皋的印章雅俗共赏,极易让人接受,以故林皋「挟其技游公卿间,所到车骑辐辏,门限为穿」,于吴中享盛名二十余年二时书画家、学者、鉴藏家用印多出其手,如恽寿平、 王晕、马元驭、杨晋、徐乾学、王鸿绪、髙上奇等。林氏作品流传后世甚多,计有《宝砚斋印谱》、《林鹤田印谱》、《林鹤田印书》、《林鹤田印存》、《林鹤田印稿》等印谱传世,新近常熟博物馆将所收藏的林氏印章原物,合以上述诸谱辑成《林皋印谱》印行,其中收印就达一千八百七十四方,这在清代印人中,印章数量之多极为罕见。 ,

林皋的篆刻以前曾有称为『莆田派』的’其实林氏祖籍福建莆田,因先世宦游,遂占籍 常熟,他本人自幼生活在常熟,故以『莆田』为派似有不妥。此外又有人称及为『林派』 ,又 有将他和汪关、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者。在明清篆刻艺术众多的流派中,有不少后世仪 存名目却无人研习或无研习之价值,而林皋发扬光大的『丁笔』一路篆刻风格,清代虽再无 大家出现,但在后世却能一脉相传,一灯不坠,总能受到人们的喜爱。近现代治印名手如王福庵、赵叔孺、韩登安、陈巨来等都受到林皋的很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