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陈奕禧这个人的名字并不是响当当地为人所知,然而,他对于碑学的贡献却是第一位趟路的人,正是由于他对碑学的深入研究,后来才开启了清代碑学书法的广泛学习,为碑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清初诗人、文学家王士祯在他的《分甘余话》中这样介绍陈奕禧: "门人陈子文奕禧,号香泉,诗歌、书法著名当时。其书专法晋人,于秦、汉、唐、宋以来文字,收弆尤富,皆为题跋辩证,米元章、黄伯思一流人也。" 王士祯在当时可谓是政界、学界影响极大的人物,由他在其著作中这样介绍一位门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件事,可见陈奕禧也是多么优秀的一位书家。当然,王士祯的介绍中,已经基本把陈奕禧对书法的师承和成就说得很清楚了,这是载入史册的记载。 陈奕禧其人陈奕禧是清代康熙年间人,出身于名门世家,好诗文,精书法,喜收藏,并善于古文字鉴定,著有大量的相关类的著作多达20余部。早年多次应试未中,偶然一次在船上遇见微服私访的康熙,因书法好而被破格录入到朝廷,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美好前景。 正如王士祯所介绍的那样,陈奕禧的书法取法魏晋,后学米芾、黄伯思等人,对金石、古文字等皆有研究,收藏有大量的古代书籍、器皿等。他所著的《绿阴亭集》是专门研究书法方面的一部著作,其中多为对魏晋书法的认识和见解,由此可见,他对帖学的研究还是相当有成就的。他的主旨思想在《绿阴亭集》中有一段说明: 夫书故应神明变化,离绳尺之外,然脱去绳尺,又何能合法?书学大矣哉!通乎天人,乃成其事。自一画造端,极于藩变,何所不有,何所不收,浅尝之未至也。 陈奕禧所追求的是书法中的变化,他认为书法的大气象是"通乎天人"的,书法的学问也是很大的,其中包含的艺术气象是面面俱到的,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成功。 对书法能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画,并且从这些点画中看到某种气象、境界的人,必是有大学问的,因为书法本来就是文化的精粹和浓缩。 碑帖融合、广学兼综的思想但是,陈奕禧在研究帖学的时候也发现,尽管帖学有很多的书写变化,然而,仍然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其中缺少了像碑学那样的苍茫高古,如果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书法则会更有意味,其路子将会更宽博。 王氏一门,无不善书者,由于所习深也。江东风气移人,至今操翰者不乏,但笔墨间少北朝古法。在乌衣巷子弟本自蕴蓄,后学效法,未经博彩而兼综耳。 他说东晋王氏家族学习书法的人很多,甚至江东一带都成了风气,然而,所学毕竟缺少了北朝时期的"古法",书法没有古意,书法受到了局限性的影响。 而此后的康有为等人也对碑学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大力倡导碑学的思想观点,他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中说到了南帖之坏和北碑的"十美":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适乘帖微,入缵大统。 一曰魅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与康有为思想不同的是,陈奕禧并没有像康有为那样,完全否定南帖的坏处,而是通过比较的手法,认为书法应当是碑帖融合,广学兼综,这一思想一直到现在也是人们在学习书法中普遍遵循持思想。他说: 石刻精致,真迹苍茫,笔锋与刀痕异也。学石刻,即宋拓亦不能有苍茫之致。贵乎心领名制,留神古翰,再览旧镌,乃其至也,及能苍茫,几于妙矣! 这里所说的石刻是指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之类的石刻,他认为,毛笔的笔锋与刀刻的留痕还是有差异的,真迹精致,而石刻苍茫,真迹保留着运笔时的笔锋与气息,也有墨色的变化,就这一点,石刻是根本无法体现出来的,但是石刻的苍茫效果与笔迹来说也是无法表现的。就此来说,真迹与石刻各有千秋,各有妙处,因此,也就有了他的广学兼综的艺术思想了。 对北碑的关注在陈奕禧的书法理想中,除了兼综广学以外,还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对北碑的学习以,他除了亲身大量实践外,仍然把对古人书法的研究作为思考的一个重点。他认为,书法也不能只是以"二王"为中心,世界上的路子不止这么一条,还有一条发展途径,那就是北碑。 《李促旋修孔子庙碑》,不知何人书,又别见意趣,因以知当时家数不同。"二王"既为唐人所宗,吾知其亦有不尽然者,欧、虞、禇、薛笔意岂出于"二王"哉?观此,《道因碑》发迹所自,了然无间。再推至柳、颜,悉能别作参悟,然亦未尝有悖于会稽。 这里,陈奕禧认为,没有学习"二王"而成名者大有人在,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他们并不是完全从"二王"的笔意而来,而吸取了北碑的笔法,由此来说,书法的另一条发展途径北碑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那么,北碑书法的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虽然不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但这里不得不说,陈奕禧的书法思想是从北碑中汲取营养,为书写提供风格、境界上的支撑,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崇拜者、继承者何焯的《北魏营州刺史崔敬邕志跋》中对北朝、唐、宋书法作了比较后所说的言论中可以看出: 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未可盖以北体少之也。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拘局。欧、虞既出,始有一定之绳尺,而古韵微矣。宋人欲矫之,然所师承者,皆不越唐代,咨睢自便,亦岂复能近古乎? 何焯的艺术审美也与陈奕禧大相近同,虽然唐人书法已出,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六朝"不衫不履、意象开阔"的艺术气象所能比拟的,至少六朝以古韵胜出,而宋人更次之。 由此说明,清初的文人们在陈奕禧的影响下,逐渐开始关注北碑书法和它存在的艺术气象,尽管缺少南方书法那些"妍美"的质态。 结语陈奕禧的书法思想,可以说是先知先觉的,这是由于他多年审视帖学、研究帖学,并且发现其中的各种优缺点之后所形成的,尽管他追慕晋人书法,师从魏晋风格,但仍然觉得晋人书法的各种局限性,在继北宋欧阳修、黄伯思等人关于北朝书法见解的基础上,首先在北碑的研究上大举进发,可以说是一位对北碑书法研究的开拓者、先行者,是开启清代碑学书法的先驱者,而此后尤其是为晚清碑学的盛行之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