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侘寂》| 刘玄解读

 昵称52221680 2019-05-30

关于作者

雷蒙德·科伦(Leonard Koren),是UCLA建筑与都市设计专业的硕士,不过他一生只有一件建筑作品,就是17岁的时候盖的茶室。他是个媒体人,曾经担任日本杂志 BRUTUS 的专栏作家,创办过一本杂志,叫《湿漉漉:美浴》,成为1970年代美国前卫杂志之首。他还写过很多本设计与美学相关的书。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介绍侘寂美学的经典。在这本书里,雷蒙德·科伦不是在定义侘寂是什么,而是试图用片段式的随笔描绘侘寂的诸多面向。因为侘寂会因时代而改变,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形式。你可以用它去欣赏一个茶杯,可以用它去体察你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把它运用到设计中,得到的就是极简的美。它是苹果,无印良品等等品牌的灵感来源。


核心内容

侘寂就是物之禅。中国的禅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茶道和能乐这些文化艺术中,践行禅宗,提炼了侘寂这个审美概念。侘寂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跟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主义奇妙地暗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工业品中,看到侘寂的影子。如今,它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它产生共鸣,因为它能提供和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

神力量。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我要为你讲是的一本6月即将出版的新书,名字叫《侘寂》,寂是寂寞的寂;侘字,是单人旁加一个住宅的宅,本意是简陋。


这个词你可能听着有点陌生,因为它是个日本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审美体验。你想想日本的茶道,大概就明白是种什么感觉了,那些仪式化的动作,既简洁又抽象,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侘寂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日本美学概念,但是在现代世界还特别有生命力。哪怕你之前没听过这个词,你也肯定遇到过它。无印良品、苹果手机,在风格上都跟侘寂有关;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魅族手机的创始人黄章,都相信自己能从侘寂中找到答案。


侘寂为什么迷人?甚至能吸引那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


这期要讲的这本书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是个美国人,叫雷蒙德·科伦。他是个嬉皮士,上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都在寻找精神出路,有人选择在路上,科伦选择去日本。他找到了侘寂这个主题。这本书在英文世界很有影响力,它也是目前大陆唯一一本专门讲这个概念的书。


像科伦这样人,他不会用学术的方式去解剖这个概念,而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体会它。所以这本书是随笔的体例,字也不多。不过,简洁和自由正是它的优势。它不会用长篇大论吓退你,你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和侘寂发生联系。


为了把这些问题说得更清楚,我采访了这本书的翻译谷泉老师。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书,是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用翻译,用跟正文体量差不多的后记,甚至用书的装帧设计,在书里呈现了他对侘寂的理解。


在采访中,我问了谷泉老师三个问题:侘寂是什么意思?侘寂的魅力到底在哪儿?侘寂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的答案。

第一部分

首先,侘寂到底是什么?


谷泉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我讲了3只茶碗的故事。


18世纪末,大约是中国的清朝,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买走了一只陶碗。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在今天差不多是上千万人民币。日本还有两个很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19世纪初,日本人花了40公斤黄金把它买回去,另一只藏在静嘉堂,花了他们120公斤黄金。日本人买这些茶碗,不是因为它们在中国是宝贝。那时候,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这就相当于你去意大利买包,没有买 Prada 这样的名牌,而是花大价钱买了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真心喜欢。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


这就是理解侘寂的第一个关键词,否定——否定主流。


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忽视的,正是他们珍视的。


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的画在中国几乎失传,在日本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日本著名的美学家柳宗悦,几年前去看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他最后说,牧溪的故乡在日本。他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认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他的故乡就在那里。


日本人为什么要买中国人看不上茶碗?要推崇进不了中国绘画史的牧溪?因为他们虽然向中国学习,却又不希望被中国彻底同化。他们需要从大山旁边再起高峰。中国这么伟大的文明,日本想要摆脱它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这得有多难,他们的否定得有多决绝。


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他们就不再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不是中国说什么好,他们就学什么,而是拿当时中国二流的东西,跟中国强大的主流文化对抗,靠否定创造自己的文化。


中国茶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也流行过奢华的茶室。丰臣秀吉在他著名的北野大茶会上,就摆出了一个完全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茶室,奢华至极。而丰臣秀吉的茶师、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选择了跟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画风。他简化茶道,用朴素的道具,建简陋的茶室,就是要否定“黄金屋”这种审美。朴素否定奢华,简化否定繁缛,日本茶道也就彻底脱离了中国的茶文化。


不过,他们否定的方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套新标准。你觉得二流,你觉得小众,我可不这么看。甚至,这套新标准的思想资源也来自中国,只是不是主流的儒家,而是禅宗。


怎么用一种思想重新建立审美标准呢?这就要说到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日本禅宗虽然源自中国,却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简单概括一下的话就是,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喜欢禅宗,而日本是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南宋的时候,荣西和尚把禅宗带到日本,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从思想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日本人把它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行各业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禅宗。他们给日常生活注入禅宗思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书本可以禅、喝茶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这样,日常活动就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这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禅宗思想应用实验,其中最成功的要数茶道和能乐了。茶道你肯定有所了解;能乐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传统的音乐剧。


侘是茶道之美,寂就是能乐之美。


我说了,侘的本意是简陋。中国有一个词叫“秀外慧中”,日本茶道就是“陋外慧中”,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寂的本意是旧的。在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原书的作者科伦是这么区分侘和寂的,他说:侘是空间的,寂是时间的;侘是哲学的,寂是美学的;侘是主观的,寂是客观的。


把这两个字结合一下,我们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学意义了。用谷泉的话说,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在,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近百年来,像冈仓天心、柳宗悦这些美学大师,一再用这个词来讲日本美学。它就逐渐成了日本美学的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

现在,你已经明白了侘寂的意思。你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样一个古老的、日本的美学概念,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讨论它。这也是我问谷泉老师的第二个问题:侘寂为什么会吸引你?


他的回答是:因为反差。


他觉得,作者科伦和侘寂相遇,就像水里的鱼爱上天上的鸟。这种反差会刺激你去思考:为什么侘寂这个古老的美学传统,能在现代商业社会复活?


你肯定见过那种极简风格设计,今天它已经成为流行了。最典型的要数无印良品了,白色、简单、朴素、自然……你想想,无印良品是不是在很多方面都很像日本茶道?这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侘寂。


从一只茶碗中,你就能感受到这种风格。请你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只茶碗,黑乎乎的,表面粗粝,而且一点都不规则,跟中国人喜欢的匀称、精致的白瓷,是不是截然相反?这就是千利休当年选择的,代表日本茶道、代表侘寂的茶器。在茶道的仪式中,你能通过这只茶碗,感受到侘寂,从而理解禅宗。反过来说,禅宗思想提炼成侘寂这种审美,也被固化在了这只小小的茶碗上,最终抽象成了一种审美风格。

从禅宗到茶道和能乐,从侘寂到无印良品和冷淡风格,这之间似乎存在一条递进的线索。侘寂的复杂内涵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衰减,衰减成了一种视觉上很容易识别的现代风格。


侘寂作为一种风格进入了现代商业社会。它好像是找到了一片更广阔的沃土,成了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资源宝库。乔布斯就是日本禅宗的信徒,当然也懂得侘寂之美。很多人都说,苹果的工业设计就体现了侘寂,最直观的当然就是极简的线条了。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把侘寂解读成了一种做产品的思维。在一次采访中,他看到茶馆老板拿着一个深色木托盘走过来,小心地把热水倒进许多小杯子里,就对记者说:这就是侘寂之美。在他看来,侘寂就是简单、自然的品质,可以愉悦用户,让他们高度参与。


为什么杰克·多西能从侘寂中体会到产品思维?为什么侘寂能这么自然地融入现代社会?


在科伦看来,这是因为侘寂跟西方的现代主义不谋而合。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侘寂很适合工业化、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科伦在书里专门比对了侘寂和现代主义,概括出了它们的五个共性。


第一,它们都反对时代主流的、固有的感觉。现代主义是要远离19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在审美意义上主导了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侘寂舍弃的是16世纪来自中国的完美和奢华,在审美意义上主导了16世纪之后日本的发展。


第二,它们都适合人造物,适合空间和设计。第三,它们都回避多余的装饰。这两点,放在室内设计中你就好理解了。一间房子,把白色当成主色调,装饰很少,你用极简、侘寂、现代来形容它,好像都可以。


第四,它们都有能让你明确把握的特点。侘寂是陶的质感,质朴的、残缺的,是千利休陶碗的样子;现代主义是金属的质感。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中国有一个当代艺术家,用金属制作古代的观赏石。他这样表达之后,赏石就不再是古老的传统,而是现代的艺术。


第五,它们都是抽象的、理想的美。侘寂和现代主义的美,都得放到特定的环境中,你才能体会到。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那些东西,像杜尚的小便池、金属的装置,从博物馆里拿出来,一般人就不会觉得它是艺术。在博物馆里,人们已经预设了“这是艺术品”,所以才会觉得这些作品有意义,有美的价值。同样的,如果没有茶道构建的环境,我们也不会觉得茶道里茶碗、茶师的动作能带来审美的体验。


正是因为这些共性,侘寂这个500年前的、日本的美学就跟上了全球现代化的脚步。现代化,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了,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化了,审美也会变化。在发展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定要相互匹配。在科伦看来,侘寂这个古老的概念跟现代主义一样,都可以和现代的政治、经济相匹配,是符合新生产力的审美。


在思的层面,侘寂就是一些充满哲理的表达。谷泉在后记里引用了一些常见的说法,比如:“伟大存在于不起眼和令人忽视的细节”,“美从丑出”,“所有事物,皆暂时、不完美、未完成”,这些矛盾的话,好像特别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设计和生产中有很强的解释力。


在物的层面,侘寂风格明确,特别容易应用到产品设计中。现代社会的工业产品跟手工制品不一样,说得玄一点,就是人跟物在生产中没有直接交流。膜拜传统的人,会觉得这是现代化的弊病。物品变得没有温度,没有附加值了。侘寂刚好能治这种病。在设计中注入侘寂的理念,就像在茶道、能乐中注入禅宗思想,本来冰冷的工业制品就有了温度,有了灵魂。


所以,孕育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的侘寂,到了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旧生命力不减,反而受到现代人的欢迎。


第三部分

前面我们从宏观的、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侘寂为什么能适应现代社会,因为它跟现代主义有很多共性。不过,这个答案还不能回答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的第三个问题:侘寂跟我们每个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答案很简单。谷泉说: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侘寂产生共鸣。


我们都清楚,在热闹、拥挤、嘈杂的环境里,只有保持自我,才能够争取空间。我们需要对比,需要不同。各种思想和方法都可以试试。摇滚、朋克是表达自我,奇装异服是表达自我,侘寂的家居装饰,也同样是表达自我。越平庸,就越要反叛;越热闹,就越要冷淡。


在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才会有这种拧巴的需要。我们向往旅游宣传片上的碧海蓝天,也离不开城里的大超市。最好是在喜马拉雅山颠,也能享受便捷的服务,这才是完美的生活。这种生活,过去不能满足,但今天慢慢变成可能。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洗衣、做饭这些生活琐事,打开手机就能找到人帮你解决。所以,我们可以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


这样矛盾的社会,更需要侘寂这个美学概念。


侘寂本来就诞生在否定中。在矛盾和对比中,它反而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力量。


日本的茶室,就是一个茅草房子,如果建在山野村边,它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它没有力量。茅草房子一定要建在市中心,才侘寂。这跟中国的山水画很不一样。山水画里,人和房子都只是一个小点,要跟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当侘寂被风格化,被简单化,它的力量也更强大了。人们甚至不需要茶道的仪式,通过一件商品,就可以收获非凡的美,收获宗教的体验。平凡普通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谷泉说: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找到物质和精神合适的比例关系。我们心里就像有一个天平,物质的一边堆的越来越重,精神的一边也要跟着加码。侘寂就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最适合现代社会的方法之一。人们越是需要侘寂,侘寂越得保持高冷。所以,现代社会中的侘寂不是更庸俗,而是更脱俗了。


当然,很多为侘寂买单的消费者,大概也没有心思弄清楚它的真谛。谷泉在书的后记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感人。我给你读一下,或许能让你有一些感悟。


任何在时光中流浪的平凡,被不平凡的目光凝视,哪一个不是侘寂之物?不是吗,侘寂从不是某一类存在的专属。是不平凡的你,参透这平凡的真相,却依然怀抱情感和热爱。重要的一直是你,不是物。否则,无论高、低、贵、贱,过日子始终被物所包裹,末了还是人为物役。


至于物多、物少,又有多少本质的不同呢。只是太多人,或主动,或被动,用耳朵看了世界。原本人与物的自然契合,时时相续,刹那不停,如今被概念桎梏,形同枯槁,心如死灰。就像茶道剩下的,早已是僵死的躯壳,沾染了凡人烟火的“物之禅”,经历太久,疲惫不堪。说白了,没有什么人物和谐的大同社会。我们只是要在“物中乐趣”和“物外自由”之间,搭建起微妙平衡。


总结

《侘寂》这本书,我就讲完了。中国的禅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茶道和能乐这些文化艺术中,践行禅宗,提炼了侘寂这个审美概念。近代的日本美学大师,像冈仓天心、柳宗悦,把它定义成了日本美学的关键词。侘寂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跟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主义奇妙地暗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工业品中,看到侘寂的影子。如今,它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它产生共鸣。因为它能提供和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神力量。


了解侘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接受这个观念,然后在生活中去感受它的存在。比如我们今天讲的这本小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谷泉说,他们团队把自己对侘寂的理解,也表达在了书的设计上。书的封面是静谧的蓝色,用的是很粗糙纸张,没有首行缩进。整本书的触感、设计、排版、字体,都在向你传达侘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