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专栏《中学大历史》,一个帮助中学生学好历史的专栏。 前面我们讲到汉文帝欣赏贾谊,但一直没有重用贾谊。贾谊从长沙回来,汉文帝跟他聊了半夜的怪力乱神。最后任他为梁王太傅,让他给自己的小儿子当老师去了。 贾谊心中是有些酸楚的,到了梁王的封国,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里面提到了天下有一件痛哭之事,两件流泪之事,叹气之事有六件! 叹气的事情先不说,流泪的事情,一是匈奴欺负大汉子民,朝廷却每年要给他送黄金。二是皇帝不想着消灭匈奴,却只想着打猎。 其实扫灭匈奴,未尝不是汉文帝所希望的,但他实在是没有能力,因为他没有将天下的权力掌握在手中,国库的储蓄不够丰盛,粮仓里也没有堆满粮食,内有强臣,外有悍侯,家里的事情都没有办妥,怎么跑到外面跟匈奴人死掐?事实上,这个任务,汉文帝到死也没有去启动对匈奴的战争,这样的军事行动只能留给他的孙子了。 而让贾谊认为该痛哭的是骄横的诸侯。 这些年,让汉文帝头痛的,除了那些资格老的大爷级功臣,就数这些同姓兄弟了。 汉文帝刚当皇帝没两年,淮南王刘长就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汉文帝登基之后,淮南王刘长按例入朝拜码头。论关系,两人是最亲的,因为刘邦八个儿子,自然死亡一批,被吕后暗中搞死一批,最后只剩汉文帝跟淮南王,而且两个年纪差不多,都很年轻,算是有共同语言,两人的关系还挺近的。当年周勃陈平们选接班人,淮南王就是侯选人之一,只是因为娘家人太高调,所以被涮了下来。 因为这个原因,淮南王平时在自己的封国就相当横,到了长安,跟着汉文帝打猎,也没点觉悟,还是大兄大兄的叫汉文帝。汉文帝这个人好说话,你叫就叫吧。而且他也不愿意跟这个小弟计较,毕竟两人不久前还都是王侯,只是自己突然进步了一把。 平时收到告刘长状的,汉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确实有点不好意思下狠手之外,也是不想引起诸侯王的反弹,万一给人造成刚上位就开始清理潜在政治对手的印象就不合适了。 汉文帝实在是一个低调的人,怎么低调法呢? 当上皇帝后,按例要选太子。按理说,这太子当然要从他的儿子中选,但他犹豫了半天,跑去跟大臣们说了一句话。 “你们看,楚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淮南王是我的弟弟;他们其实就是早就存在的继承人啊?如果我现在不选贤能之人做为帝位继承,而选自己的儿子,那世人不会说我忘了有贤有德的人?这不太合适吧。” 大臣们的表情是我伙呆。从来没有听说立太子不立自己的儿子,要从诸王中选的。这种表态要说有人相信,那恐怕这世界还没有这么单纯的人,但这种话听到耳朵里,确实舒服,尤其是汉文帝提到的楚王、吴王、淮南王。 这小子还知道我们的存在咧。 显然,汉文帝是用这个表态来拉拢叔伯兄弟,但同时也埋下了一个隐患,让这些诸侯王更加的骄横,但眼下,拉拢人是最重要的,这些诸侯王反不反,我相信后来的人会更加有智慧。 这么一搞,别的不说,刘长更加肆无忌惮。皇帝都是我大兄,搞不好我还有可能是接班人呢?我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干的? 想到这里,他在袖子里藏一个铁椎,跑到辟阳侯审食其家里,一照面就把审食其打死了。干完这件事情,刘长也不逃跑,反而光着身子跑到皇宫门前投案自首。 刘长为什么要椎杀辟阳侯审食其呢? 其实是辟阳侯审食其自己倒霉,背了黑祸。 审食其是刘邦的老乡。刘邦起来闹革命,就把一家老小托付给审食其这位隔壁老审。跟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的老婆吕后曾经被项羽抓住,也一直是审食其跟着吕后。有人说审食其跟吕后关系不一样。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关系确实不一般。 刘邦死后,吕后曾经想给这些功臣来一个锅端,还是审食其劝他,表示陈平、灌婴带着十万兵马守荥阳,樊哙、周勃带着二十万兵马守燕、代。你在长安一杀人,这四位还不带着兵马回来算账,老板娘你算清账没有? 因为跟吕后关系很近,吕后死后,他也被清算,被汉文帝削去官职,这会正在家里养老呢。 这么一个已经不可能掀起什么波浪的人,刘长为什么要杀他呢? 这个事情说起来就复杂了。这跟刘长的身世有关。刘长的母亲叫赵姬,原本是赵王张敖的妻妾。有一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就把赵姬献给了刘邦。没多久,赵姬就怀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淮南王刘长。 后来,张敖的部下想造反,被刘邦按住一顿收拾。张敖入狱,赵姬也跟着倒了霉。这时候,赵姬还怀着淮南王。 赵姬并不害怕,毕竟她已经是刘邦的女人,而且肚里还怀着刘邦的孩子。入狱后,她托狱卒给刘邦带信,表示自己已经有身孕了。 原本想着自己很快就可以出去,大红桥子有没有无所谓,但进宫里当一名妃子是妥妥的吧。可是,她还是不太了解刘邦啊。刘邦是为了争天下能将亲生儿子踢下车的人,何况还是一个没生下来的孩子。 刘邦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条信息。心里实在很烦,一想到赵姬就想到赵王张敖,一想到张敖就想到那些想造自己反的人。干脆不去想。 赵姬的弟弟一看老刘有点提起裤子不认人,赶紧找到了审理此案的审食其,请审食其在吕后面前说点好话。 这一次又托错人了。刘邦在外面跟一帮异姓王搞军事斗争,吕后正在后宫搞宫斗,正被戚姬搞得焦头烂额,这里又冒出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肚里还怀着孩子,这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吕后两三句话就把审食其给打发了。 于是,赵姬就成了没人管的妃子,她生下刘长后,心怀怨恨,怎么都看不懂这个世界,干脆上吊自杀了。 狱卒把刘长抱给刘邦看,刘邦这才有点后悔,把孩子交给吕后抚养。 说起来,刘长的母亲是自尽的,但总该有人出来负责任,谁来负呢? 刘邦虽然是第一责任人,但谁让他是皇帝呢?吕后也是案件主要责任人,但她比刘邦还狠,谁敢找她理论?刘长想来想去,只有把怨气发在审食其身上。 吕后在的时候,他不也敢找审食其麻烦,毕竟传说审食其跟吕后的关系不是一般的硬。现在吕后死了,自家哥哥当了皇帝,还不找你算账?连正常的法律程序都不走,直接一锤子打死再说。 这一下,给汉文帝出了难题,看起来,这是一个世仇案件,但其实牵扯着汉朝两大势力的对抗。刘长代表的是刘姓诸侯,而审食其代表的当然是军功集团。 两边都是大爷,都得罪不起。 汉文帝的选择是站在刘长这一边,表示刘长是替母报仇,所以情有可原,就此赦免了刘长。当然,要是信了这理由那就太天真了。汉文帝之所以没有处罚刘长,只不过是因为审食其虽然是军功集团的,但他属于比较另类的那种,是属于跟老板娘打得很热乎的那种员工。这种员工本来就不受待见。打死了也没有人替他出头。 所以,照顾老板娘这种事情千万不要干,干坏了得罪老板娘,干好了得罪老板。像三国的赵云,那么牛的人,因为被刘备安排去照顾老板娘,所以被弄成了杂牌将军。 报了杀母之后,刘长兴高采烈回了自己的封国,自我感觉一下好起来了,自己杀了一位侯爷都没事,这天下还有什么不能干的。一兴奋,刘长开始摆起皇帝的谱,出行都按照皇帝的规格。 很快,汉文帝重用的袁盎发现了这个苗头,赶紧给汉文帝提个醒,说这小子闹得太过了,再纵容下去,只怕要生事了。 汉文帝很大度的表示,让他去吧,他闹不出大事。 结果,这小子还真闹大事了。 在这小子闹事之前,先是济北王刘兴居搞事了。这位仁兄是刘章的弟弟。诛诸吕那一年,他们的大哥齐王刘襄最先起兵,两位弟弟刘兴居、刘章做为内应。当时冲到宫里,把小皇帝请出宫的就是这位刘兴居。结果三兄弟一起都被周勃陈平们给忽悠了。 为了拉扰这三兄弟,说好事成之后,刘章封赵王,刘兴居封梁王。这都是两块大肥地。但等汉文帝一上台,立马翻脸不认账,把刘章封城阳王,刘兴居封济北王。更过分的是,这两位的封地还是从他老哥刘襄手里划拉出来的。等于三兄弟白忙活半天,全便宜汉文帝了。 那汉文帝就不怕这三位兄弟造反? 当然不怕,因为汉文帝采取了扶一大批打一小摄的策略,对于刘襄三兄弟,汉文帝是明着表彰,暗里克扣,但对那些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诸侯王,汉文帝就大方多了。 汉文帝很清楚,刘襄本来就要当皇帝的,自己抢了他的位置,给这三兄弟再多的赏赐,人家也不会满意,干脆暗地里挤兑一下,要是敢反,正好收拾了他。 三兄弟一算账,实在玩不过汉文帝,刘襄刘章没两年就郁闷而死了。尤其是刘章兄弟,最先揭发检举的是他,带兵杀吕产的也是他,很多年以后,李白同志还专门写诗称赞他。结果却被摆了一刀。 封王不过两年,刘章就气死了,这些不公正的待遇应该是诱因。这位仁兄死了之后,倒风光起来,在民间粉丝很多。大家可能记得三国有一个故事,曹操当济南相时,发现当地有六百多座城阳景王祠。这个景王祠一是刘章的祠庙。刘章同学已经成为北方第一网红。结果被曹操一口气毁了六百多个。 刘章是气死过去当他的社神去了。 老三刘兴居年少气盛,当年清宫这种留骂名的事他都敢干,可见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啊。 一看自己兄弟被打压,趁着汉文帝回太原见老部下,他带着一伙人准备造反,结果汉文帝早有准备,十万大军早就等着刘兴居。 七月起兵,八月兵败自杀,刘兴居也算是打了一个短平快,为后面的诸侯王们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 很快,刘长也反了。只是这位哥们反得有些奇怪。据说,这位仁兄在自己的封国越闹越不像样,把朝廷任命的官员全部给赶走了,请求自己任命国相以及二千石的官员。 汉文帝同意了。 刘长又擅自杀害无罪的人,又随便给人封爵,最高封到了关内侯,干了这么多事,还不低调,竟然给朝廷上书,动不动就发脾气。 汉文帝还不责备他,只是派他的舅舅薄昭给刘长写信,劝他安份一点,给他举了举刘兴居的例子。 结果这小子好的不学,偏学坏的,给他举刘兴居的例子,他就跟刘兴居学。而且造反的手段太过幼稚,准备了四十辆兵力就准备起事了。这真的是造反,不是过家家?这真的是刘邦的儿子? 结果事情还没有发动,就被有关部门给举报了,至于是哪个有关部门,当然是有关系的部门,没有关系就不能称为有关部门。 这个案子一审,判了一个弃市。 结果汉文帝又法外开恩,赦免了刘长的罪,只是废去王这个职称,把他流放到四川,汉文帝怕蜀道太难,特地安排了车子运送刘长,只是这个车子是密封的。 袁盎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告诉汉文帝,刘长这个人心高气傲,你现在把他关在囚车里,他一定活不成。 历史书有个规律,上面的人都是嘴上开过光的。尤其是好的不灵,坏的一定灵。 刘长果然一路上就绝食死掉了。 淮南王刘长,这个汉文帝的前竞争对手就这样死掉了。 从史书上看,你会发现,汉文帝做到了一切,刘长的死跟汉文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是刘长自己不遵守法纪,是死有余辜。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事情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件事情跟历史上一件事情太相似了。这就是春秋时期郑公克段事件。 在春秋一开场,郑国的国君是郑庄公,他有一个兄弟叫段。郑庄公的母亲宠爱段,为段争取到了不亚于新郑的大城,还让段在地方上为非作歹,大臣们警告郑庄公时,郑庄公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面,弟弟段果然造反了。 郑庄公谎称去朝见周天子,给弟弟留下造反的空间,等弟弟一反,郑庄公就杀了一个回马枪,干净利落处理掉了弟弟。 孔子老师在描写这一段时,还使用了著名的春秋笔记,含蓄的批评郑庄公故意放纵弟弟,把弟弟往反叛的道路上引。 汉文帝跟刘长的故事就是郑庄公跟段的翻版,两位都一再的纵容弟弟,都是让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样做的高明之处,在于自己讨厌的人死了,但天下人没有一个指责汉文帝的。 看到这里,谁还会说汉文帝是一个软弱的君王? 当然,要彻底解决诸侯王的威胁,仅仅处理一个刘长是不够的,还有许多的大侄子都在等着侯补的机会。 这也是贾谊所担心的,所以将诸侯的威胁列为大汉朝最大的危险,称之应该痛哭之事。 贾谊的报告打上去,汉文帝依然没有回复。因为这是一个无法回复的事情。很多时候,看到问题是一回事。怎么解决是一回事。 汉文帝并没有看到解决的希望。他只能希望后代人能够比自己更智慧了。为此,他已经开始布局。 贾谊就是他布的闲棋。 在汉文帝的布局里,贾谊应该是他留给下一代的谋臣,也就是传说中的备胎,但让贾谊不满的是,就算是当备胎,他也是二号备胎。 因为一号备胎是一个叫晁错的人。 有一年汉文帝出题考问百官,答题的一百多号人里,晁错的答案被评为第一。但史家在记录时,总要先提一笔:当时,贾谊已死。 可惜啊,如果贾谊不死,贾谊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只怕晁错也未必能胜过贾谊吧。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你人生的道路上永远有一个无法超越的人。因为他没给你超越的机会。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不用贾谊为一号备胎,让他当太子的老师,而是让晁错当太子的老子,而把贾谊派给自己肯定不会成为皇帝的小儿子当老师呢。 好了,关于一号二号备胎的事情,我们下回再聊,欢迎大家点下面的横条关注本专栏,尤其是家里有初中生,可以转给孩子看哦。保证孩子学起历史来特别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