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念攻坚|海德造了一个“P

 戈兵 2019-05-30

概念攻坚|海德造了一个“P-O-X”,简单道清你的人际交往困惑!

搜狐网

2018-08-06 17:08

栏目作者:觅游巫巫学姐

有小伙伴和学姐心有灵犀,在我刚想要写一篇海德的理论的时候,便提出了这个建议。由于这块内容横跨了社会学心理学,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并且这里面涉及到的复杂的三角关系,也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实际上把这块的内容放在实际生活中,类比你的朋友圈,就很容易理解了。今天学姐就来重点讲讲海德的平衡理论,以及发展了海德理论的纽科姆对称理论,最后还有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学姐提示:这部分内容在出题时可能会单独出现在简答或者名词解释部分,只要理解了就很好背诵。此外,涉及到人内传播/个体/群体态度转变/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等也可以用到这部分的知识哦~

一.海德平衡理论(P-O-X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平衡理论,又叫p-o-x理论。其中,p代表认知主体,o代表与p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平衡理论假定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如果想要消除这种紧张,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

如果将p-o-x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认同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厌恶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组合,其中有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

上图中第一排4种是平衡的结构,第二排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其实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说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描述了一种平衡关系。其实p-o-x理论可以用到生活中的许多关系里,举个例子:比如p代表你,o代表你的男朋友,x代表你的男朋友想去外地工作(此时o和x,p和o呈正向关系)。如果你支持他的想法,那么就达成了图中(1)的平衡状态。相反的,如果你不想让他去外地工作,那么此时三者就处于(8)的不平衡状态,要想打破这种不平衡有三种可能。一是你因此和你的男朋友分手,就形成了(4)的平衡状态,二是你劝他不要去外地工作,形成(2)的平衡状态,三是你改变自己的态度,认为你的男朋友去外地工作也没什么不好,那就形成了(1)的平衡状态。

海德平衡理论其实不难理解,可以放置在任何一个三角关系中,只要你对其他的两个对象有着喜恶态度,就会形成一个平衡或者不平衡的三角关系。通常,认知主体对两个对象的态度是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就会对某人喜欢的人或事物也很赞赏,这是一种爱屋及乌。如果不喜欢某人,也会认为他的朋友不是好东西。

海德理论的一个缺陷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了关系的方向,却没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其实只有在特定的强度下,才更容易出现态度的改变。

二.纽科姆对称理论(A-B-X理论)

195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提出了对称理论。即A-B-X模式,又称均衡模式,它是对心理学家海德的平衡理论的扩充。纽科姆认为,当人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会力求恢复平衡,当人处于平衡状态时,会感到放松。如果双方存在友好关系,并对同一事物持有一致或相近的观点,两者就是平衡的。对称理论强调信息的发出者利用“相似性”的人际吸引为中介,通过沟通,与接受者产生认同,达到协调。其中A,B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人或群体,X则表示沟通的客体。(人/事物或观念)。

其中A,B是感情关系,A,X是认知关系,B-A是感情反馈(B对A,B感情关系的认知),B,X是认知反馈(B对A,X认知关系的认知)。如果A,B都希望接近了解X,那么A-B-X便是正向稳固的。如果A,B对X产生了不同的认识,那么A-B-X模型便失去了对称,这种失衡会导致A和B关于X的观点更加不一致。

对称理论就像是把海德平衡理论中平衡的情况拿出来做了细化说明一样,纽科姆对人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之间相互的感情态度有一定联系,人们的认知系统有趋向某种一致性的倾向。比如人们常说找对象要门当户对,也就是说两个人只有拥有相似的价值观,才会彼此间相互吸引,走的长久。与海德平衡理论不同的是,纽科姆用对称区别于平衡,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两人或者更多人之间的传播。平衡理论是讲一个人怎样看待别人,怎样趋向于平衡,而对称理论讲的是一个人怎样吸引别人,即怎样做趋向于平衡的努力。这种努力可能是寻找与他人共通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等。

三.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况,必须表示自身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与旧认知相冲突的状况,这种冲突或者失调可能是你做了一项与已有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冲突带来的不适感,个体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自我调适,其一是对新认知予以否认,其二是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从而获得心理平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喜欢抽烟,但当别人说吸烟有害健康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想要改变这种失调,你可能会觉得吸烟对自己来说无害,因此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说法进行否认,又或者你会寻找更多信息来佐证吸烟有害,从而相信吸烟有害健康,采取戒烟等做法。

四.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一致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调和理论。调和理论着重研究个体P(person),与对象O(object),及对象的来源S(source)之间的关系。个体P对来源S有特定的态度,对对象O也有一个态度。当S对O表示看法后,P对S或O都会做某一程度的改变,而达到平衡。奥斯古德认为,不调和并不总是造成态度的改变,人们会避免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左的消息。这就像是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一样,即使人们被迫接受了那些不调和的消息,人们也会用选择性理解构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即曲解该信息使之符合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如果人们实在无法改变信息,还可以通过攻击信源的可信性来支持巩固自己的观点和观念。

比如人民日报(S)报道了一则新闻(O), 而你(P)看过后觉得这个新闻并不符合你的既有价值观,于是你选择不在意这条新闻。但后来你发现人民日报整版都是类似的新闻,你不得不看这种与自己价值观不相符的内容后,你会觉得这个新闻肯定遗漏的重要的东西,你对它做出曲解以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新闻报道的确很真实,实在无法曲解意思,你甚至会怀疑人民日报的可信性。奥斯古德的协调理论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态度转变的过程,它同时也在说明,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能否改变受众的态度,会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制约。

概念攻坚系列,专门说说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为你的暑期复习强助攻!

有什么还令你一头雾水的概念,

欢迎在留言区发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