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人群的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由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水平,还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的数目和水平。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不应孤立地控制某个单一的危险因素,还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风险,在防治之前应评估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 目前,医学上已有完整的方法,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总体发病风险。目前国际上应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案多是基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或欧洲SCORE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我国则有专门针对中国人群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但不论是哪一种评估方法,主要的风险因素都不外乎那么几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吸烟和糖尿病。 而在近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新的评估方法,即在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时,应该考虑新“四大危险因素”:空气污染、气温、疼痛水平和睡眠时间。 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的主要风险之一。来自德国美因茨大学的托马斯·明策尔(Thomas Münzel)及其同事发现了欧洲地区心血管疾病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关联。他们计算了全欧洲的空气污染原因的超额死亡率。欧盟28国中有65.9万人死因与空气污染相关,其中有26.4万人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大致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他们根据最新的模型推测,大概有48%~80%的空气污染相关死亡,是心血管事件造成的。托马斯估计,空气污染使得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降低2.2年。 另一个影响健康的因素是气温。气温与血压和死亡具有相关性,但气温改变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却一直缺乏证据。近期,慕尼黑亥姆霍兹环境与健康中心的Kai Chen与同事对德国奥格斯堡市的气温变化与心肌梗死的关系进行了长达28年的跟踪研究,并记录了2.73万例心肌梗死与冠心病导致的死亡。他们发现,气温变低时,心肌梗死的风险会有不太显著的下降;而气温升高时,心肌梗死的相关风险则显著上升——风险指数在1987~2000年间为0.93,而在2001~2014年间则升高到了1.14。在对周期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此现象。气温升高可以看作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 很多疾病发病时都会有疼痛症状,伴有疲倦乏力、不适、以及交感神经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广泛性疼痛已经作为单独的病种收入进了ICD-11(国际疾病分类)。罹患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人也常常会感到疼痛。之前曾有人提出,广泛性的疼痛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一直没有与这一结论相符的研究。海德堡大学的特萨利兹(Jonas Tesarz)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利用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对4746名受试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有14.5%的受试者符合广泛性疼痛的纳排标准。通过对这些符合疼痛标准的受试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分别进行比较,研究者发现,其全因死亡率升高了约16%,个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到1.45。 睡眠是人们活着的必须,它可以让我们摆脱白天身心紧张的状态。Chuangshi Wang与其来自加拿大汉密尔顿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的同事一起,通过对11.6632万名受试者进行的长达8年的研究,揭示了包括深度睡眠和打盹在内的每日睡眠时长,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在对性别和年龄等因素进行控制后,他们发现过长或过短的睡眠时间都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正常的睡眠时间应为每天6~8小时,过长或过短都不好。在对地理因素、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控制后,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时间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J”型曲线:日常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风险率为1.09左右;当睡眠时间延长,风险率则会显著增加——日常睡眠时间为8~9小时,风险率为1.17;达到9~10小时,风险率升高到1.17;日常睡眠时间达到9~10小时,风险率升高到1.41。 这项新的理论是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时间去检验,不可盲信,但其提出为我们自身敲响了警钟。我们可以多多关注空气污染、气温、疼痛水平和睡眠时间这四个方面,有意识地关注自身所处的环境。 参考资料:European Heart Journal: Nove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ir pollution, air temperature, pain, and sleep dur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