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花恁好,何日君再来

 zzm1008图书馆 2019-05-30

汪曾祺去皖南,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皖南一到》。他在文中说,自己的祖籍在歙(多音字,在地名中读shè)县,到皖南,他是寻根来了。他记得,自家家谱的第一页上,就印着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像。汪华是歙县人。“我站在歙县的大街上,想:这是我的老家,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

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总是有原因的,如汪曾祺与歙县。这原因有时候很简单,如它是自己的祖籍地,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般。

一个人与一个地方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中缘由可能很简单,因之生出的感情却是极其复杂的,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丢不掉的纠缠,就像我对洛阳的感情一样,总是丝丝缕缕地牵扯着,心心念念地惦记着。我和洛阳,熟悉中有陌生感;陌生里,却又分明夹杂着几分熟悉和亲切。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和洛阳是因花结缘的。在学校时,我学的是园艺专业。我的家乡铜陵,是药用牡丹凤丹的原产地。因为这些原因,我的毕业论文就写了凤丹。可是,一个学园艺的学生,毕业论文写药用的凤丹,心里总觉得有些不甘。于是,我就去图书馆找了许多关于牡丹的资料来看,从魏紫、姚黄花开的富贵里,知道了地脉最宜花的洛阳。

从那时起,我就将那些绵延在花朵之间的富贵写进了心里,写进了自己对一座城市的想象里。我想象着花开时节的洛阳,想象着晨光余晖里的牡丹,那是花开、叶茂、枝繁、籽实的静好时光,穷尽了我对一株植物的所有想象,它们在风中,在雨中,在阳光下,安静而又美好。

春天,去天门镇看御赐牡丹。那株御赐牡丹相传是邑人盛度还乡时带回的。盛度“历奉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凡五十载,圣旨曰‘不以宠利而居成功’。又锡宴宠赉(lài),图容御赞,并赐牡丹一本,使荣归故里。所谓敕赐承恩,衣锦通显”。盛氏庭院里的那株御赐牡丹,历经千年,依然蓬勃,盛开时,花开百余朵,花朵硕大,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是为家乡春日盛景。

洛阳牡丹,渐盛于唐,极盛于宋。家乡的那株御赐牡丹是不是来自洛阳,我不得而知,我希望那株牡丹能富贵千年,绵延万世,像洛阳的牡丹一样,年年开花。

看御赐牡丹,是需要缘分的。每年春天,我都会去看御赐牡丹,但遇上花开正好的次数不多,不是去得早了,花未全开,便是去得迟了,花已经谢了。

几年前去洛阳的时候,是夏天,安石榴还没有成熟,牡丹早已开过了,面对青青花田,不见花开,难免觉得有些遗憾。遗憾又能怎样呢?

想起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

特意到洛阳看花,没有赶上花期,见到的是“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张抗抗是有些失望的,“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张抗抗去洛阳看牡丹未遇,汪曾祺知道了,特意为张抗抗画了一幅画,红叶绿花,并题了诗:“看朱成碧且由他,大道从来直似斜。见说洛阳春索寞,牡丹拒绝著繁花。”汪曾祺的诗有劝的意思在里面。寻花不遇固然令人不悦,但看了这样的诗与画,张抗抗的内心应该有所宽慰吧。

明年,明年我再去洛阳看牡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