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国的三大战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三大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改变或者扭转了某种趋势,彻底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如果说官渡之战使曹操从一隅诸侯上升到北方一统的话,那么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则彻底打破了江山一统的趋势,维持了三国长期存在的分裂局面。夷陵之战的时代背景公元219年,东吴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被杀。随后两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为全兄弟情义发兵几十万东征东吴。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为二弟报仇是一方面的原因也是一个理由和口号。更重要的事征伐东吴。 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过花甲,要想完成毕生的兴复汉室的夙愿东吴非征不可。花甲的年纪在三国时期就算是高寿了,如果他不来尝试完成统一大业还能指望太子刘禅?他怎能不知道刘禅的能力根本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所以即使关羽没事,东征东吴也会成为必然。原因如下: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如果要突出西川的桎梏一统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北出汉中,以关中为基础高屋建瓴平定天下;另一路就是东出长江,统一南方后凭借半壁江山与曹魏决一雌雄。(为何是这两条路详见前文,主要是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势造成的) 相对于势力雄厚的曹魏,东吴还是弱一些。不都说吃柿子要捡软的捏吗?两害相权取其轻吧。所以刘备亲提精兵数万出巫峡东征孙吴。 夷陵之战的经过要说当时这三国之中谁最想安居一隅,非江东孙权不可。孙权一族是三国当中出身相对低微的。祖上既没有在东汉当过类似大官,也没有像刘备那样大汉皇叔的皇亲的高贵地位(虽然当初刘备就是卖草鞋的,但是由汉献帝续家谱的背书还是很有市场的)。所以能保持三国割据的局面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说东吴最不想打仗,但是刘备都打上门来了,怎么着也得迎战啊。 东吴的主将陆逊采取避敌锋芒,防御为主。都说士气需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长达几个月时间的对峙严重削弱了蜀汉军队的士气。陆逊开始战略反攻,寻找机会与蜀汉进行战略决战。最后觅的战机,火烧蜀汉大营,趁机掩杀。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到达白帝城一病不起。此战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东征。(篇幅原因,具体战争过程不再赘述) 夷陵之战的重大影响夷陵之战的失败彻底关闭了蜀汉东出的大门。刘备一命呜呼,蜀汉元气大伤。从此蜀汉转入战略防御,并在多年后不得不主动携手东吴抵御曹魏。三国平分天下趋势已成,短期内不能改变。 后主刘禅继位后,胸无大志等过且过。丞相无奈之下,既然东出无望只得主动与东吴修好集中精力对付曹魏。在平定南中以后,蜀汉国力稍有恢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遵循蜀汉一统的另外一条路北伐。就像《出师表》中所说为报先帝的恩德,先后数次北伐无果。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三国三大战役影响各不相同,以下是各自的影响 官渡之战,曹操取得了胜利,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赤壁之战,孙刘取得了胜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曹操与孙刘联盟形成了一种军事平衡,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夷陵之战,东吴几乎全灭来犯蜀军,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之后双方实力都受到影响,魏国独强,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 首先,夷陵之战的规模其实非常大了。 对比官渡之战,曹操方面兵力才一万多人(《三国志 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当然这个可能有夸耀曹操武功的嫌疑,不过由此可见曹操兵力确实不多。 对比赤壁之战,赤壁东吴方面三万人(《三国志·周瑜传》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加上刘备方面约两万人(《三国志·诸葛亮传》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总共五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东吴方面兵力就达到了六万人(《吴书·陆逊传》:“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另外,还有步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刘备方面也有五万人左,这个说法见于孙权给曹丕的信件,所以规模来讲,夷陵之战的规模在三国时期绝对是大战了。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战和之前发生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都有改变整体形势的意义。官渡之战后,曹操彻底改变了袁绍集团处于攻势的局面,为曹操彻底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赤壁之战大大延迟了曹魏统一全国的进程;而夷陵之战则将三国的基本疆域确定下来,在司马昭灭蜀之前,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最后,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元气大伤,因为遭到了全军覆没的打击,人力物力财力都损失殆尽,夷陵之战也充分证明了跨有荆益的不可实现,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之后的北伐线路选择,只能是出秦川一路。这对于以光复汉室为目标的蜀汉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附上夷陵之战过程图,请横屏查看。 在夷陵之战前,蜀国最强的时候是刘备占领汉中,军力达到20万,但是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损失6万,刘备经过精心准备出师伐吴,损失大约5万多。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兵力大约在10万左右。吴国兵力自赤壁之战后一直维持在20万左右,占领荆州后收纳关羽各路降军后大约增长到23万到25万之间。而在夷陵之战中,参战兵力: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东吴约五万多。夷陵之战蜀汉身亡将领:张飞被部下杀死,黄忠病死,张南、程畿、冯习、傅肜,谋士马良战死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傅士仁、糜芳、杜路、刘宁等卸甲降吴,黄权降魏。 夷陵之战造成的影响: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夷陵之战造成的影响: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