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乐章进入的时候,风格古朴、传统,直至第4分钟左右时的一个乐句的演奏,突然抓住了我,因为听过的数十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还没有这样演奏的。 这个乐句传统的拉法是用平铺直叙的分弓演奏,21世纪后,这个段落开始慢慢流行用轻盈的跳弓演奏。但朱丽娅使用的是轻盈的跳弓和猛烈的分弓混合的演奏。 共四个小节的音乐,第一个小节她用的轻盈的跳弓,我感到很正,比较流行的风格;第二小节她用了猛烈的分弓,加上了突强的重音,但是有没有放在常见的拍点上,而是放在了后半拍的位置上,我感到很诧异,怎么回事?!第三、四个小节她又把这种处理重复了一遍,我感到对仗工整,又有新意,很想再听一遍。 朱丽娅整体呈现出了一个古朴的风格,乐曲的轮廓很传统,从整体上符合更多评委的基本审美,但在细节上又有很多类似上面这种精妙的小设计,这些小设计仿佛不时委婉的提醒一下评委“我是朱丽娅,请记住我。”风格传统,还带有微创新。 比赛中的成功演奏需要平衡“传统”与“创新”,太“传统”了,过于沉闷,不能被记住;“创新”太多了,又容易被认为搞怪,不被认同。 当然,这里有种说法“不能为了评委的口味,牺牲音乐”。但我想,这毕竟是赛场,不是纯粹的舞台,什么场合说什么。有时要去区分两个领域,一个是比赛领域,一个是演奏领域(独奏家的舞台表演),这两个领域的演奏在风格上有区别,但又在互相影响。 从演奏领域来说,贝多芬的音乐大致有两种主流的风格,一种是以卡拉扬为代表的诠释,雄伟、庄严、厚重,在20世纪里,这是最主流的风格,小提琴家中典型的贝多芬诠释者奥伊斯特拉赫、谢霖、梅纽因均是这种风格。另一类是以阿巴多为代表的诠释,热情、明快、优雅,更多变,更多的小细节。21世纪以来,这种风格成为诠释贝多芬的主流,小提琴家中诸如克莱默、齐默尔曼、卡瓦科斯均是这种风格。近30年,模仿巴洛克风格越来越多的呈现在舞台上,但还没有作为主流风格的存在。 而比赛领域中的呈现风格,往往是滞后于演奏领域的,在演奏领域中,慢慢被印证受欢迎的拉法,最后才被搬上比赛舞台。这个程度如何拿捏,对于每一个小提琴选手来说都是复杂的,要做细致的思考与权衡。去年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我国选手陈家怡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她演奏莫扎特的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把一种非常流行且成熟的风格搬上了比赛舞台。 朱丽娅.普什卡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朱丽娅.普什卡(JúliaPusker)1991年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音乐家庭,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两年后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2005年,她成为布达佩斯李斯特天才儿童音乐学院预科的学生。 曾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随Gyorgy Pauk学习,获得硕士学位。从2015年以来,在伊丽莎白女王教堂学院,随Augustin Dumay学习。 2019年,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小提琴比赛第五名。作为独奏家,曾在Iván Fischer指挥下与布达佩斯音乐节管弦乐团演出;在János Rolla指挥下与里斯特室内乐团。2013年,她与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乐团合作录制了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室内乐版本,由Trevor Pinnock指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