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天,我们终会和内心的那个自己和解

 赫赫古诗词 2019-05-30

成龙说,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没错,其实一开始我也是拒绝购买《皮囊》这本书的,不为别的,就为了这本书页面上的那句

温馨提示:请勿在公众场合阅读,比如地铁,以免流泪遭围观。

我的眼窝有多浅,我自己是知道的。

打小起,我就看不得别人伤心难过流眼泪。

谁家有伤心事我在旁边当围观群众都能跟着抹一把伤心泪,哭得比主家还伤心。有天一个人在家看视频,高三老师为了给自己的弟子壮行,居然自编自演了一场神一样的舞蹈,本来很搞笑的视频,结果我看得泪流不止,擦都擦不完,搞得狼狈不堪,幸亏是在家里,不然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吃了一大口芥末呛住了。

不过我实在想知道这本书写的到底是什么?

有这么多名人推荐。关键是刘天王还跨界推荐了,他在推荐语里写道: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 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4月7号,我开始带着这本书坐地铁,打发漫长无聊的地铁时光。在开始看之前,我就跟自己说,只不过是一本书,打发时间而已,很多情节不用太有代入感。

我以为我肯定会很快就看完了,从小没书看只能借书练就的飞速看书的本领,使我能在一天时间看完一本三十万字左右的小说。但是,直到今天早上,我才看完了这本书。

从第一篇《皮囊》到最后一篇《火车伊要开往叨位》,我没有跳跃着看,还仔细读了后记,真的一点也没哭,只不过胸口涨涨的、闷闷的。从书中,我似乎看到了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看到了我自己的人生。

我的祖母又何尝不跟阿太一样,看似坚硬强悍,却又玲珑剔透。

祖母靠一己之力,养大了两个伯父和我的父亲。她踩着一双小脚却什么都能干,采草药摘野菜,供我父亲师范毕业,二伯16岁的时候病逝,大伯50多岁也病逝。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是因为祖母活得太久了,所以子孙的寿命不长,说大伯去世时,祖母竟然似乎没有流泪,祖母充耳不闻这些话,依旧该吃吃,该睡睡。

祖母的一辈子,似乎从来没有朋友,因为她实在是太明白了,明白到别人在她面前打不了马虎眼。越是平凡的人越喜欢跟自己智商差不多的人打交道,祖母显然是那个时代的不合时宜者,她也不在乎有没有朋友,她只在乎自己的亲人。

当她娘家最后一个侄孙子因为孤苦无依而世道艰难、被人欺负无法排解喝农药死了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祖母流泪,我知道她是在心疼,从此她的娘家再无一个亲人。外曾祖父曾经是秀才,祖母从小识文断字,却家道落到绝户,怎么能不令她难过?

不过她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好像我的表哥还活着,到了一定时候她就会自言自语:如果牛婆(她侄孙的小名)还活着,该娶媳妇了,如果牛婆还活着,该有孩子了!她其实从来也没有忘记她的孩子们。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每次回家第一眼就是看到祖母坐在屋场上。早年时间还能坐在那两手不停地忙乎什么事情,后来,我上高中,祖母就瘫痪了,她太老了,九十多岁了,但是她还是一直坐在门前,冬天就在墙根下晒太阳,夏天就在树荫下吹风,我已经习惯一回家第一眼看到祖母。高二祖母去世,一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回家都恍惚觉得走过门前的池塘,走上上坡,就能看见祖母坐在那里问我:你回来啦?

我几乎一刻也没有忘记过我的祖母,她留在我身上的烙印,甚至远远超过我的父亲和母亲。

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着跨越人格、地域、时空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激发每个读者读到已然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东西。

《母亲的房子》、《残疾》和《我的神明朋友》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和父亲,他的父母亲的种种际遇,总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和父亲。

蔡的母亲一定要盖那座明知道要拆掉的房子,而我的母亲则用尽一生的力气希望为我父亲生一个儿子,而一次次失败的打击,让我的母亲精神受到极大的挫折,落下耳聋的终身残疾。我的父亲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师范毕业生,却因为困囿于传宗接代和恃才傲物、不善变通等问题,一生寂寂无成,我竟然感觉天才文展身上有一些父亲的影子。

读《皮囊》的时候,其实我全程想着的是自己的故事。




有的人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会说我和你感同身受,但是我从来不相信痛苦真的能感同身受,除非真的身受了,才能置身其中去感受。

我一直不能忘记高中二年级的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同班另一个县委干部的女儿在操场散步聊天,说起家里的困难,县委干部的女儿哭着说自己家实在太穷了,妹妹想换一辆新自行车都不能够。

我默默不语,我无法安慰她,也无法与她感同身受,因为我直到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做家教才获得一辆主家赠送的二手自行车,高中时我家的家电依然是一盏灯泡。那时候我羞于与人言,所以别人也不会知道我家的困难。

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共鸣,真的能够感同身受,这也是《皮囊》广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有太多和蔡崇达一样背景的人了,他们能读懂这本书的灵魂。

曾经有一个博客上的网友跟我留言,说作家就是袒露自己隐私的人!

觉得他说的一点也没错!我曾经一点也不敢看我的过去,也绝不会动笔写一个字,慢慢年岁渐长,我终于明白,就算我装作失忆、装作不曾发生,但是这些往事就如同刻在我的骨头上一样,总有一天他会自己说话。就像《皮囊》封面所写的那样:

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只有刮骨疗伤,才能彻底治愈。

生活和我们,我们和世界,从来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和解,和我们和解的只能是自己。这也是文展、厚朴最后没有做到的。

只有真正撕开皮囊,不惮于把伤口裸露于世人面前,才能彻底看到彼此的内心,才能真正的和解。

愿我们都能温柔地对待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