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为何能成十三朝古都?

 地图帝 2020-07-02

陕西省中部自古以来就称为关中,因为处在四关之中。其实,除了陕西省的这个“大关中”,邻近的河南省还有一个“小关中”。巧合的是,这两个关中,中间都有一个古都。陕西的关中有长安(西安),河南的关中有洛阳。

洛阳也可以被称为关中?当然可以。按由三国吴入西晋的大文学家陆机所作《洛阳记》的说法,洛阳东有成皋关,南有伊阙关,西有函谷关,北有孟津关。四关之内,自然可称关中。只不过陕西的关中大名在外,洛阳的关中并没有流传开来。

洛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洛阳是古代大型王朝国都的优先选择之一。洛阳地处中原,位于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带。洛阳以北是黄河,洛水从城南经过,伊水距离洛阳也非常近,水源问题可以解决。再说山势,洛阳北有邙山、东有嵩山,西南有崤山、熊耳山。史称“洛阳控山带河,实为天下形胜。”

具体到四关,先说成皋关。说成皋关你可能不熟悉,《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其实就是成皋关。另外,成皋关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汜水关。虎牢关位于黄河南岸,汜水西岸,呈三角之势。从虎牢关以西至洛阳,约一百多里的路程,再加上洛水的阻隔,只要守住洛水,洛阳东线无忧。

东汉末年,董卓占据洛阳,袁绍等人害怕董卓,不敢进犯。只有曹操自带兵马向西挺进,准备占据虎牢关。曹操认为只要拿下虎牢关,洛水以东就无险可守。等渡过洛水之后,洛阳同样无险可守。公元423年,北魏大军攻下洛阳,同时,魏军还要攻打虎牢。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亲自来攻虎牢,付出巨大代价才拿下虎牢。魏人非常清楚:拿下虎牢,洛阳以东有险可守。虎牢在宋人手上,洛阳早晚也是守不住的。

洛阳以西是函谷关,名气似乎更大。先秦两汉时所谓的关东、关西,其实就是以函谷关为界。不过要说明的是,秦汉魏晋时有三个函谷关。秦国的函谷关是最早的,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代管的灵宝市境内;汉朝的函谷关在秦函谷关以东约150公里;还有曹操所建的函谷关,也位于灵宝境内。一般所说的函谷关,多是指灵宝境内的秦函谷关。不过,不管是哪个函谷关,都位于洛阳以西,居山川形胜之地,对洛阳的西线防守具有重大意义。

洛阳的西南是伊阙关,不怎么出名。但伊阙旁边有一座山,名叫龙门山,龙门山上有一座石窟,称为龙门石窟。名满天下的龙门石窟,也称为伊阙石窟。伊阙地势非常险要,此地横跨伊水两岸,西山是龙门山,东岸是香山。插一句,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的这个“香山”,就是这里。如果有敌军从南线向北进攻伊阙,拿下伊阙后,就可以沿伊水北进至洛水,而洛水的北岸,就是洛阳城。

孟津也是一个“水关”,位于东汉洛阳城东北十几公里的黄河南岸,邙山北麓,自古就是捍卫洛阳的北线重镇,从曹操割据中原开始,为防御北方敌军南下,都要在孟津会集重兵把守。自东汉以后,中原王朝定都洛阳的有曹魏、西晋、北魏(后期)、隋(隋炀帝迁都)、唐(东都、神都)、后唐,孟津关对这些王朝来说就是北大门一样的存在。北大门要是洞开了,管你是魏明帝还是晋武帝,隋炀帝还是武则天,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即使不是定都于洛阳的中原王朝,比如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金朝(后期)定都于开封,但洛阳要是守不住,开封同样大门洞开。所以,守住孟津关,对这些定都开封的王朝来说,也是北线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

洛阳有四关之险,相较之于平原地带的开封,更容易防守。开封地势过于平坦,无险可守。秦国张仪就说过:大梁(开封)地势四平,可四通天下,又没有名山大川为险,更适合作战。北宋赵匡胤就有迁都洛阳的打算,原因就是开封不易守,洛阳至少据有山河之险。如果迁都洛阳,就不需要那么多兵力固守开封,造成“冗兵”之费。

到了仁宗年间,大臣范仲淹与吕夷简讨论迁都之事,范仲淹的态度是:洛阳有河山之固,开封地势过于低平。如果是太平时期,可以定都开封,一旦天下有事,还是迁都洛阳,有险可守,才是上策。”洛阳在五代、北宋虽然不是正式国都,但一直都是西京建置,是各王朝沿黄河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