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一部德国电影:《海蒂和爷爷》。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在乡村的童年。小河静静流淌,山上开满映山红,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紫色的草籽花,帮小伙伴牵那头缺鼻子的水牛,是我莫大的快乐。外公常说:不好好念书,给你买头牛。我多想有一头牛啊,像海蒂那样,漫山是我的牛群。但我终会离开乡村,就像我知道,海蒂也是山村圈不住的。她会长大,长到比她自己以为的还大——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人,锁得住她的灵魂。 海蒂不识字,最简单的字母,学了一遍又一遍,还应付不了。海蒂觉得读书没必要,跟她一起放羊的朋友皮特就是这样告诉她的。不是吗?山里的孩子,老师问他们长大了想做什么,铁匠的儿子想做铁匠,农民的儿子想做农民,海蒂说想写故事,就引起哄笑——识字干什么呢? 海蒂伴读的贵族少女克拉拉的奶奶拿了一本童书,为海蒂读上面的故事,“现在你该睡觉了。”“我想知道后面怎么样了。”“你可以自己读。”“我不识字。”海蒂体会到不识字的遗憾后,努力练习读字母,然后能磕磕绊绊地读书了。 海蒂说出自己的梦想,做一个写故事的人。没有一句说教,没有一句训斥,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克拉拉奶奶轻松为海蒂打开了一扇门。 孙女克拉拉在母亲去世后,生了场病,走不了路了,脸色苍白,面容倦怠。克拉拉奶奶把她带到山村,让她住在海蒂爷爷的破木屋里——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克拉拉奶奶脸上却看不出一点点纠结。这个决定,也让奇迹发生了:克拉拉站了起来。一位智慧而通透的老妇人,有时不但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伟大的心理和精神科医生。 克拉拉家是典型的贵族家庭,每个人都温暖而高贵,山里来的野孩子海蒂都被当成公主一样宠爱。管家说:“我都想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爱,是的,在这个家庭里,你看到的是无尽的爱。克拉拉奶奶就是在爱里成长的,像一块玉,被所有人珍视,所以她的内心也温润如玉,她一定不会像我们身边的很多女人一样,有过伤害,有过怨怒,有过无尽的焦虑;让人感觉,一切激发坏情绪的东西,一定在她身上都不曾发生过。 所以,我想:我们大概是没有可能长成克拉拉奶奶了。然后,我想到了海蒂。 我们有谁的童年比海蒂更不幸吗?父母早逝,姨母把她扔给山村木屋里独居的爷爷,爷爷性情孤僻……可是小海蒂温暖而善良。她在克拉拉家里,攒了好多软面包,想带回村里,送给皮特的奶奶。皮特奶奶没牙了,吃不了东西。海蒂说:“奶奶看不见,连面包也咬不动,我们还算幸运,对吧爷爷?” 海蒂一定能长成克拉拉奶奶那样的老人,善良、平等、智慧。所以,我想: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并不是因为没有吃过苦——我们并不知道克拉拉奶奶的成长,不知道她遇到过什么。 生活也许厚待一些人,也许对另一些人格外不放过;但是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可能让人生走向大不相同。克拉拉的世界,有百分之一的伤痕,百分之九十九的幸运。海蒂的世界,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破碎,百分之一的幸运。克拉拉每天在为那百分之一愁苦,海蒂在为那百分之一陶醉。记得海蒂爷爷给海蒂做的小木凳吗?起初,爷爷不接受她,家里连她坐的地方都没有。一个小木凳,表示了爷爷的接纳,海蒂为此幸福而感激。 长成什么样,不在于我们经历了什么,只在于我们看到什么——看到爱,便有爱;看到伤,便是伤;只看到自己,所以不幸。做一个哀怨的索取者,藏在阴影里,期待被照亮;不如绽放自己的光芒,温暖力所能及的角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