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圈类似,大家可以设置不看哪些朋友的“在看”内容,也可设置不让哪些朋友看自己的”在看“内容。 是不是有点太繁琐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在看”搞得人这么累,朋友圈设置已经够累了,还要再套一个好看圈。 这圈中圈看下来还不累得满身大汗。 一个小小的按钮,对我来说是“在看”,对别人来说就是偷看。 什么为了加强社交属性,我根本就不想别人知道我“在看”什么好吗? 自从有了这个功能放毒的点赞数降了很多,说明大家都不喜欢让别人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不信,你问问于大爷。 最近半年微信频频改版。 去年年底,微信7.0版上线,“点赞”功能替换为“好看”。点了就能将文章分享到看一看的“好看”页面,让别人看到。 微信官方对这个功能的定义是:你可以在点击“好看”,并可以同时分享你的想法。从“发现”页开看一看之后,你会你和朋友认为“好看”的文章都会出现在这里。 此功能一出,我基本只能在列表中看到同事和同行,并知道谁跳槽了。 到了今年3月,好看”更名为“在看”。 官方是这样解释的:“在看”包含了更丰富的对阅读的态度,我们希望大家可以更无压力地使用“在看”,更轻松地分享文章以及和好友互动。 然并卵。 和好看一起诞生的孪生兄弟是即刻视频。用『时刻视频』,记录眼前的世界。也可以给朋友的视频『冒个泡』,告诉他你来过。 告诉我,一次都没用过、点过即刻视频的人有多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 国内互联网有个“两个凡是”原则:凡是微信更新的,我们都拥护;凡是张小龙说的话,我们都赞成。 微信刚出来时恶评如潮,结果后来都被狠狠打脸了,龙哥的地位更稳了。 但我们不应忽略微信是靠“借鉴”Talkbox的语音消息功能实现用户大幅增长的,然后靠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大肆收获用户。 社交软件兴于约 。 如今微信很多事情不是引流潮流,而是强行扭转用户使用习惯。 比如去年6月微信订阅号改为信息流模式,所有的订阅号信息按照时间排序,和其他新闻类APP一样。 信息流模式本意是希望用户关注内容而不是公众号主体。但公众号的核心是账号本身,用户对人的兴趣高过内容。 现在的微信像曾经的QQ一样,承担着为腾讯各类产品导流的重任,为腾讯游戏、视频项目、腾讯投资的京东、摩拜、拼多多等提供流量入口,微信越来越臃肿。 头条推出社交类APP飞聊想挑战微信,这很难。现阶段,微信的对手只有自己。 紧急通知,紧急通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