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概要1、 通过诗歌表现身为弱国子民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2、 对生命与死亡命题的开掘。 3、 表现爱情的欢乐以及失恋的痛苦。 4、 朦胧而晦涩的美学艺术风格。 5、 欧化的语言,半文半白的文字造成的某些意象具有含混的效果。 6、 以《弃妇》作为代表的诗歌内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特征。 结合作品分析1、 弱国子民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在《弃妇》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了外在世界带给弃妇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2、 生命与死亡命题的开掘,体现在作品《为幸福而歌》中,通过落叶飘零而成为残枝败叶的命运联想到了生命短暂易逝,进而产生了一种对于生命的悲凉感受。 3、 以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从而抒发其独特的感受,在《心愿》中一改往日作品的悲凉情绪,表现爱情带来的独特的向往之感。 4、 晦涩而朦胧的美学艺术,一方面,表现为跳跃的思维,以省略的方式进行创作,让读者通过联想与填空白的方式来制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为读者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如在《时之表现》中,将风、雨、海洋等并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之产生相互的关联性,激发读者与作者的思维互动。另一方面,表现为通感的运用,通过感受的描写试图与读者产生共鸣,如在《夜之歌》中,以“粉红色的回忆”这样的描述语言表达独特的视觉感受,来形成读者与作者之间视觉上的共通,从而产生同感的效果。 5、 《弃妇》中,打破了内在的逻辑,用跳跃的思维和省略的方式,为读者留下了充足的审美想象空间,在人称关系以及物象描写的方面,打破了固有的联系,同时也制造了新的联系;通感的运用使得各种感官交错纵横,如“烦恼化为灰烬”等,为读者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受;新奇的比喻以及暗示,是诗歌的独特性所在,诗中不仅对弃妇愁苦与绝望的比喻具体而生动,同时也以弃妇本身来暗示诗人的命运;象征性的意象暗示诗人内心的主观意识,用弃妇的形象象征着人生的命运,同时也在深层次上表现诗人对自身命运以及现存世界的绝望和痛苦感受。 加深理解1、 李金发作为象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既具有新月派的特征,如《弃妇》则是学习《死水》所做,同时也具有其创作的独特性。至此,诗歌的发展由情绪的外在表达转变为“向内转”的特征,作为象征诗派的代表作家,李金发在内容以及艺术形式方面的美学特征都做出了深入的开掘。 2、 《弃妇》作为李金发的代表诗作,既沿袭了闻一多《死水》中的形式以及内在的内容特征,同时又作为象征诗派的典型诗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特征。其中“弃妇”对于时代的隐喻以及诗人本身的命运映射,具有深刻的隐含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