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情表》

 山水易老师 2019-05-30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篇,属于古代散文,是一篇文言知识点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学情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落实文言基础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为此加强指导诵读和重视点拨,启发讲解。


教学依据

课程标准

教学技术标准


教学环境



教学建议

根据本文的主旨,应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并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体会文章的逻辑性。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思路设计

见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和教师启发点拨中掌握文中文言基础知识并体会文章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文章表达的情与理。


教学难点

深化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适时点拨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二、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导语设计

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为人刚正,颇有文名,甚有才辩,多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年轻时曾仕蜀汉,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解释课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3.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写作背景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为稳定局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忠,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整体把握

一、教师范读,正字音。

二、学生朗读全文,正字音。

三、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试译全文,在文中标注圈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思考:

①是谁陈情? 

②向谁陈情? 晋武帝。

③陈什么情? 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④为什么要“陈”?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⑤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⑥“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五、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段: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课文研读

一、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

二、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三、教师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

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在全段有何作用?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总摄下文,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本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处境的?

纵的方面:父丧母嫁: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多病零丁: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夙婴疾病: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横的方面:门衰祚薄: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4. 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5.作者陈述自己的不幸与祖孙相依为命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6.本段主要陈的什么情?祖孙情

7.概括本段的内容。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8.赏析本段的语言特点.

“生孩六月”中孩是第几人称?有何作用?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一、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

二、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三、教师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思考:

1. 本段写了哪些内容?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2.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4.作者对此的态度及做法如何?

表时间

逮、前、后、寻


表征召

地方

察:孝廉(褒德)

举:秀才(称才)

不赴命

消除疑虑

委婉诚恳

作用: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

拜:郎中

除:洗马

当:东宫

不就职

无限感激

5.推辞的理由是什么?供养无主。

6.解释实为狼狈。第二层写作者进退两难境地,进难在哪?退难在哪?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7.作者如何描绘武帝逼迫的?

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催命图。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8.本层作者推辞的理由是什么?刘病日笃

9.表达什么情感?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一、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段。

二、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三、教师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思考:

1.本段文势有三转,找出相关词语。(伏惟、且、但)

2.依据转换词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同情自己(正面)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谅解自己(反面)

C、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理解自己(正面)

3.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第一层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区区不能废远)

 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不能废远的理由是什么?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作者提起自己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闲笔?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

6.称颂君恩的目的?

反面表明不是守名节,打消疑虑对皇帝的恩遇无比荣幸,士为知己者死。

7.作者对君恩的态度如何?岂敢盘桓。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8.作者是如何描绘祖母的现状的?有何目的?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9.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如何?

不好。因为: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一、学生齐声朗读第四段。

二、找学生翻译本段内容,指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三、教师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思考:

1.请找出本段中主旨句。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5.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6.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问题探究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

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探究主旨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请求晋武帝不要让他做官而让他奉养祖母。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详尽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屡次辞谢不做官的原因,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奉养祖母的决心


构思技巧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品味语言

赏析语言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作者用“犬马怖惧”“伏惟”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特别结尾两句,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④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写作手法

1.从感化入手,写真情,诉肺腑,以情感人。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文章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2.围绕“孝”字严密推理,以理服人。


课堂小结

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测验

1.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2 .古今异义: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


达标训练



有关资料

名家点评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的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王彬主编)


基础梳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