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入门》之内集卷一 诊脉

 觉明书屋 2019-05-30
诊脉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者,所以主宰荣卫,而不可须臾失也。从月从永,谓得此可永岁月也。古脉字,从血从HT ,所以使气血各根据分派,而行经络也。医家由脉以识经络虚实。由经络虚实以定药之君臣佐使及针灸穴法,是脉乃医之首务。世俗偏熟《脉诀》,而不知《脉经》,专习单看,而不知总看。其实上古诊法有三∶其一各于十二经动脉分为三部,候各脏腑。其二以气口人迎,决内外病因。其三独取寸口,以内外分脏腑,以高下定身形,以生克定荣枯,以清浊论究通,故曰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之生死吉凶也。兹以《素》、《难》为主,兼采仲景及《脉图》、《脉经》、《脉诀》、《正传》、《权舆》而补之。以便初学诵读。

寸关尺定位

掌后高骨号为关,傍骨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排寸关尺,配合天地人三元。

昔岐伯取气口,象黄钟作脉法,故气口之数九分,阳数九也;尺内一寸,阴数十也。手腕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同身之一寸,故名寸部。从关至尺泽得同身之一尺,故名尺部。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故名关部。

寸应天为上部,关应人为中部,尺应地为下部。一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如九,故曰三部九候。凡诊脉初以中指揣按高骨关位,次下前后二指,人长则疏排其指,人短则密排其指。初轻按消息之,次不轻不重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鱼际者。寸上一分,掌骨后际,如鱼之颈际然。尺泽者,尺外余脉,如深泽然。


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脉元在左尺中,膀胱是腑常相应。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心胞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诀。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分之曰气、曰血,曰脉,总之惟脉营运气血而已。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脾与胃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关,沉取候脾,浮候胃。命门与三焦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门,浮候三焦。然以循环之序言之;则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绝,有子母之亲也。若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诊者,诊父而知其子也。


七表八里九道脉名

浮芤滑实弦紧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为阴八里同。细数动虚促结散,代革同归九道中。又有长短大三脉,经书所载亦当通。

《脉经》无表里九道之目,且七表以芤为阳,然为亡血失精半产。七表以弦为阳。仲景以弦为阴。九道以动为阴,仲景以动为阳。惟《脉经》则与仲景合也。经以上中下九候为九道,的非歌诀九道之谓也。戴同父有《脉诀刊误》,朱文公谓其辞俚而浅。但《脉诀》世俗诵习已惯,表里名义,初学不可不知。九道从丹溪者,《脉经》有数无短,《内经》有革无牢故也。


诸脉体状

浮按不足举有余,

浮,不沉也,脉在肉上。

沉按有余举则无。

沉,不浮也。浮沉二脉,以举按轻重取之。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迟脉一息刚三至,数来六至一吸呼。

迟,不及也;数,太过也。迟数二脉以呼吸息数取之,迟为冷,数为热。

滑似累珠来往疾;

滑,不涩也,累累如珠,往来流利疾速。

涩滞往来刮竹皮。

涩,不滑也。往来涩滞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滑涩二脉以往来形状取之,滑为有余,涩为不足。

大浮满指沉无力,

大,不小也。浮取满指似洪,沉取阔濡无力。

缓比迟脉快些儿。

缓,不紧也。仍四至,但往来更和缓耳,比三至迟脉更快些。大缓二脉以指下急慢分之,大则邪胜,缓则正复。

洪如洪水涌波起,

洪大而涌上且实也。如洪水之波浪涌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环如钩,故夏脉曰钩。钩即洪也。

实按 力自殊。

实,不虚也,举按皆 有力。

弦若张弓弦劲直,

弦,劲直如弓骇也,举按皆然。

紧似牵绳转索初。

紧,急而不缓也,如转索之状。

长脉过指出位外,

长,不短也,过于本位。

芤两头有中空疏。

芤,如芤菜中空也。

微似蛛丝容易断,

微,不显也,若有若无。

细线往来更可观。

细,微渺也。较之微脉差大,往来有常。

濡全无力不耐按,

濡,无力也。轻手乍来,重手却去。

弱则欲绝有无间。

弱,不盛也。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举之则无。

虚虽豁大不能固,

举按虽阔豁而不坚固也。

革如按鼓最牢坚。

革,改易本来气血也,浮沉取之,皆实如按鼓皮然。

动如转豆无来往,

举无寻有,如豆厥厥动摇不离其处,无往无来。

散漫乍时注指端。

散,不聚也。来去不明,漫无根柢,指端轻按则有,重按即失,有表无里也。或问∶散乃败脉,何心肺平脉皆浮而散耶?盖心浮大中带濡,肺浮涩中带大,有似于散耳。若真散,岂为平脉?但不带散,则又为真夏秋脉矣。

伏潜骨里形方见,

伏,不见也。按之推之,至于骨乃见。

绝则全无推亦闲。

绝,亦古脉名。

短于本位犹不及,

短,不及也。见指中间。

促急来数喜渐宽。

促者,急也。脉数时一止复来,曰促。

结脉缓时来一止。

结,不续也。脉来迟缓时一止,曰结。

代脉中止不自还。

代,更代也。先有涩濡定止,方见代脉,止歇有定数,不比促结,止而不定。如十动一止,虽数十动,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虽数十动,皆见于二十动之后,三十四十动皆然。


诸脉相类

浮似芤,芤则中断浮不断,浮似洪,力薄为浮浓者洪;浮似虚,轻手为浮无力虚。滑似动,滑珠朗朗动混混(混混然无头尾;)滑似数,滑利往来数至多。实似革,革按不移实大长。弦似紧,弦言其力紧言象(弦如张弓,紧如转索。)洪似大,大按无力洪有力。微似涩,涩短迟细微如毛。沉似伏,伏极其沉深复深。缓似迟,缓比之迟仍小快。迟似涩,迟息三至涩短难。弱似濡,濡力柔薄弱如无。结促代,结缓促数止无定,代歇有常命鲜回。散似大,散里全无大翕翕(散形缓漫里全无,大则其中还翕翕。)


诸脉主病

浮风芤血滑多痰,

浮主风者,风气浮荡也。芤主血虚,血属阴,阴道常乏,故中有间断也。滑主血多,随气壅上为痰。

实热弦劳紧痛关。

实主气,实有热,血随气行,气血俱热候也。弦主劳伤,气血拘敛。紧主邪搏,气血沸乱,故痛。

洪热微寒脐下积,

洪乃气血燔灼,表里热极。微乃气血虚寒,脐下冷积,作痛作泻。

沉因气痛缓肤顽。

沉为气郁疼痛。缓大非时得之,则气血不周,肌肤顽痹麻木。

涩则伤精阴败血,

涩乃精血枯燥,男子得之房劳伤精。女子有胎得之,胎中少血作痛;无孕得之,瘀血滞也。

又闻迟冷伏格关。

迟为阳虚里寒,外见冷症,伏乃阴阳潜伏,关格闭塞。

濡多自汗偏宜老,

濡主气血衰疲,阳虚自汗,老人气血已衰故宜。少壮得之,危。

弱脉精虚骨体酸。

弱由真精气虚极,骨髓空虚,故作酸痛。老人得之,亦无妨也。

长则气理短则病,

长乃气血有条理而不乱,滞缓则百病易治。短因气滞,或胃气衰少,诸病见短难治。

细气少兮代气衰。

细本元气不足,精血亦乏。代乃元气衰极,他脏代至,死脉也。

促为热极结为积,

促乃阳盛而阴不相济,热蓄于里也。结乃阴盛而阳不相入,内外邪滞为积。

虚惊动脱血频来。

虚乃气血俱虚,故多恍惚惊悸。动亦虚劳之脉,主脱漏崩中泄痢,血分之疾。

数则心烦大病进,

数亦热极脉也,主心烦发狂。大乃邪盛,气血虚不能制,故病进也。

革去精血亦奇哉。

革乃变易,血气去留常度,男子不交精泄,女子崩中漏下,有孕半产,真虚寒怪症脉也。


诸脉相兼主病

滑伯仁曰∶人之为病,虽曰不过寒热虚实四者,而脉多兼见也。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他如《难经》所谓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阳一阴者,脉来浮涩;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者,尽皆兼见义也。

浮而有力则为风,

风包四气而言∶如浮缓浮弦则为伤风,浮紧则为伤寒,浮虚则为伤暑,浮濡则为伤湿。四气在表皆浮,更与人迎相应,则为外感在经无疑。

浮而无力斯为虚;

经曰∶诸浮者,肾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脉阳气微。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久病宜沉反见浮脉,里寒表热也。然必与气口相应,则为内伤,气血虚损。

浮数风热微欲解,

浮数,伤风挟热也。带微者,邪不传而欲解。

浮迟身痒汗亦无;

里虚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独浮喘胀表中热,

表邪盛,故气逆喘胀。

浮紧滑疾百合辜;

百合,伤寒病也。

浮大隐疹久为癞,

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发痒,久久为癞。

浮滑痰饮痛如锥。

浮滑为风痰,为走刺疼痛。

沉而有力则为积,

凡脉浮盛为病,在表在外;沉坚为病,在里在内。

无力应和气不平;

沉为诸郁。

为水为泄为厥逆,停饮胁胀兼 瘕;沉数里寒内热盛。

与人迎相应,则邪伏阴经而为实热。

沉迟血冷里寒生;

与气口相应,则血凝气滞而为沉寒。

沉重伤暑弱堕发,

沉重为伤暑发热。沉弱者,发必堕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沉紧而数冷又热,沉紧不数悬饮成;

沉细少气臂不举,

两寸则两臂不举。

沉重前绝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复浮起,故冬脉曰石。直前绝者,有瘀滞也。

迟而无力虚且寒,

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迟而有力痛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胁痛。

应尺血虚寸气虚,

寸口得之为气虚,尺中得之为血虚,总是肾虚不安。亦有痰凝气滞,伏热蹇涩而然者,必寻之无力,乃为真迟。

迟沉寒内浮寒外;

脉迟沉或芤,寒在里则腹痛。迟浮,寒在表则肢冷。

迟涩咽酸 瘕成,

迟涩则湿热凝滞,或为咽酸,或为 瘕。

迟滑腹中觉胀大;

迟而滑为腹胀。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肾经败。

季夏,六月也。此时得迟脉,则土旺水亏,须急滋肾水以救之。非六月而左尺见迟脉者,亦为土克水,须急滋补以救之。

数而有力则为热,

与人迎相应,则风燥热烦。

无力疮疡痛痒亟;

平人遇此,主即发疮疡痈疽,年幼者或发疹痘。

若还细数又无力,阴虚火动休轻视;

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甚者左右俱细数无力,或左尺寸数尤甚。

数浮火炎烦且满,

数浮,表有热也。数为烦满。

数沉里热不须议;

数沉,里有热也。

上见烦热与头疼,中为口嗅兼呕逆;左则目赤肝火炎,右下二便秘而赤;数而带滑痰火盛,或为呕吐或痛极。

滑脉为实为停痰,

滑为气血实,与人迎相应,则风痰潮溢;与气口相应,则涎饮凝滞。

或为瘀血宿食兼;为满为咳为鬼疰,不匀气逆呕涎粘;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滑为逆气。

滑浮大小腹作痛,

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阴痛溺如挽;

滑弱则阴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瘫痪不仁症,

痰多气血少也。

滑实胃热非廉纤。

滑实为胃热,带数则为结热。非廉纤者,言热重也。

涩为不足伤精血,

与气口相应,则精竭血枯。

为厥为痢为恶寒;

涩为四肢逆冷,为下痢,为恶寒。涩细则大寒。

或为无汗为心痛,

涩为无汗,为心痛。

涩芤瘀血结成团;

涩芤为衄血,或为失血。

涩紧为痹因寒湿,

涩而紧为痹,为寒湿,为中雾露。

涩沉之病亦一般;

涩沉亦为寒湿,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

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大为病进脉之贼,

经曰∶脉来浑浑革革如涌泉者,病进而危。昔人以秋潮之汹涌者,状其大也。要之即非时而见洪大脉也。

浮大表病沉里厄∶

经曰∶大则病进。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浮大昼加昼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后小头痛眩,前小后大胸满塞;

《难》曰∶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前谓寸,后谓尺。

气愈盛兮血愈虚,

大为血虚而气盛。

必缓而大为正脉。

中缓而大者为正脉。

缓为正复脉之本,

缓为胃气将复,为病退。

非时得之气血虚;

非土旺之时单见缓脉,则气血虽和,而投虚身必倦怠。

在上项强下脚弱,

寸缓项强,尺缓脚弱。

沉缓眩晕浮痹肤;

沉缓为虚,故眩晕;浮缓风寒,故麻痹。

带滑为热紧为痛,

缓滑为热中,缓紧为脾疼。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脏;与气口相应,则怒极伤筋。

缓迟虚冷咽难哺;

缓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缓弱吞酸食不下,

缓者,胃气有余;弱者,阳气不足。胃欲消化而阳气不运,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于胸膈也。

左尺单见命将殂。

左尺肾部,单见缓脉,全无沉滑,为土盛水亏,不治。

以上八脉,《内经》谓之八要。盖浮沉二脉以别其表里,迟数二脉以别其寒热,滑涩二脉以察气血虚实,大缓二脉以察病之安危。苟能得其要领,杂脉可以类推。

洪为胀痛为热烦,

为胀满,为头痛及遍身疼痛,为热,为烦,大便不通。

洪实为癫洪大祟;

洪实者癫,洪大者祟。

洪紧痈疽喘急粗,

洪紧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

洪浮阳邪症来见。

洪浮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外见阳症,大小便秘。

实为伏热咳且吐,

实与人迎应,则风寒贯经,郁热在内,熏蒸脾胃不食,气喘作咳,或时呕吐。

实涩气塞痢且坠;

实涩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滞,为三焦痞塞,食积湿热成痢,里急后坠。

实紧作泄胃家寒,或时腰痛亦难住。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大便不禁,为腰痛。

弦为血弱有劳伤,

弦乃肝部本脉,见于他部,则为血虚。主盗汗,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中虚且寒停饮浆;

弦与气口相应,则饮水停积,令人中虚寒。

胸胁疼痛体拘急,

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疟疾寒热善惊惶;

为疟为惊。

弦紧恶寒疝癖病,

经络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积弦长;

弦而长,为上下左右有积。

弦钩胁下痛如刺,

弦而钩,为胁下刺痛。

双弦急痛转难当。

双弦为胁下急痛,乃无水以缓之也。

紧则为寒为疼痛,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为咳为喘为满胸;人迎紧盛伤寒症,人迎紧盛,为伤寒。

气口紧盛食冲冲;

气口紧盛,为伤饮食。

紧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气与痫风;紧数寒热相来往,紧而数,为寒热往来。

紧滑宿食吐蛔虫;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吐逆。

紧急遁尸乱血脉,

紧而急,为遁尸。

单紧而浮肺水攻;

浮紧为肺经有水。

浮沉俱紧中雾露,头项强急溺妄通。

浮紧,或寸紧,则雾露中于上焦。见太阳症发热,头项强痛,腰挛胫酸。沉紧,或尺紧,则雾露中于下焦。见少阴症足冷,便溺妄出,为难治。若浮沉俱紧,三焦俱中其邪,脐痛,手足冷者死;手足温,自吐利者生。

长为阳毒入脏深,热闭阳明烦莫禁;坐卧不安身壮热,

长脉来去不绝,见于左关人迎之位,感于阳邪热毒,在心肝二经。传之下焦,其热壅闭,乃阳淫热痰,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表证多则微汗,里证多则下之。又,尺寸俱长者,阳明本脉也。

长大癫痫更迷心;

长大则为癫狂痫疾,乃痰热迷于肝心所致。

长缓微邪犯下体,

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寸长足胫痛相侵。

经曰∶长而缓者、病在下。又云∶寸口中手长者,足胫痛。

芤主血瘀不流通,

芤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而为瘀滞。

热入小肠淋沥脓;

心主血则不受邪,故热入小肠,淋沥脓血疼痛。

崩漏衄吐随所主,

寸芤则为衄血吐血,关芤则为便血,尺芤则下虚有瘀,崩漏尿血。

芤紧或数肠内痈。

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脉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致生血痈。

微主中寒气血虚,

微与气口相应,则阳虚脱泄。仲景云∶脉萦萦如蛛丝细者,阳气衰也。

为衄为崩为急拘;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呕逆分内外,

内伤则为阳虚,外感则为风暑。

微沉自利汗有无;

微沉,阴气已亏,脏寒下利作泄,或虚汗不止,或亡阳无汗。

微弱少气面无色,男精女带共焦枯;

微弱为少气,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涩亡血增寒热,曾经汗下医之辜。

脉微而涩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所以然者,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阳微恶寒,阴弱发热,理也。久则夏月恶寒,冬月恶热。盖夏月阳气在外,胃中虚冷,阳气内微,故反恶寒。冬月阳气在内,胃中烦热,阴气内弱,故反恶热。昼寒夜热,亦此义也。

细为寒湿为胀泄,

细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湿则胀满,湿多成泄。

细滑僵仆兼呕热;

细而滑,为僵仆,为呕吐,为发热。

细紧 瘕积聚萦,或为刺痛为痿蹶;

细而紧,为 瘕积聚,为病在内,为刺痛,为身痛痿蹶。叔和云∶胫酸髓冷是也。

内伤得之心神劳,

忧思过度也。

五脏凝涎损气血;

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气血俱虚。

惟有冬季为时脉,不疗自痊王氏诀。

冬脉宜沉细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濡为亡血为冷痹,

濡为亡血,为冷痹。仲景云∶脉来绵绵,如泻漆之绝,前大后小者,亡其血也。痹亦有因寒湿散漫而脉濡者,必与人迎应也。

虚汗不止又乏气,

濡为自汗,为气弱。

蒸热飧泄下体重,

濡与气口相应,则飧泄脚弱,骨蒸潮热。

濡弱内热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内热外冷,自汗小便难。

弱主阳虚胫体酸,

弱乃六极之脉,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客风冷气巧相钻;

关上得之主挟风热,关后得之主挟冷气。诀云∶弱主气居于表,产后客风面肿。又云∶只为风邪与气连。

阴弱血虚筋急痛,

尺属阴,主血虚,不能润筋,故筋急能。

阳弱气喘行步难;

寸属阳,主气虚作喘,行步无力。

虚汗泄精成痼冷,少壮得之不等闲。

老年人得弱脉则顺,少壮人得弱脉则逆。

虚则为虚为伤暑,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虚损。

脚弱喘促食不消;

虚为脚弱,为喘促,为食不消。

恍惚惊风皆所主,虚烦多汗亦同条;

虚主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烦自汗。

虚大劳役损元气,

虚而大,为劳役损气。

虚涩房劳肾水焦。

虚而涩,为房劳损精。

革乃虚寒相搏成,崩漏半产亡血精;

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曰革。女人半产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风兼感湿,为满为急异常情。

与人迎相应,则中风暑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动脉多见关部中,

仲景曰∶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也。

或惊或痛来相攻;

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四肢拘挛多疼痛,虚劳血痢与崩中;

动为拘挛,动主体虚劳,崩中血痢。

阳动汗出阴发热,形冷恶寒阳不通;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言阴阳相搏则虚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阳气不通,而致身冷恶寒也。

若见转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脉不聚命将崩,到此无由得再生;

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五脏气散利不禁,六腑气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气。

伏因邪闭成霍乱,

与人迎相应,则寒暑湿邪固闭,而成霍乱。

积疝溏泄贯脓窠;

伏为宿食,为疝瘕,为溏泄,为恶脓贯肌。

寸伏痰热尺寒积,关伏寒热两为 ;

寸得之为痰为热,尺得之为寒为积,关中则痰热俱有,寒热不定。

蓄水停痰气厥逆,

为停痰蓄水,为诸气上冲,为厥逆。

伏涩吐逆神思多。

伏则吐逆,涩则食不得入,关格症也。与气口应者,乃凝思劳神过多,不可专责外邪也。

短为气滞心腹痛,宿食内积三焦壅;

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阴中伏阳血不行,

短脉属阴而又伏于阳者,何也?经云∶脉有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在秋时则为正脉,在三时则为七情、宿食壅滞,气不足以导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恶。

经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头痛。又曰∶短而数者心痛必烦,皆上体病也。短亦可恶,无胃气也。

促脉阳盛阴不足,气血痰食壅为毒;

阴阳之气不和,不相续也,非若结代之脉动而中止。有因气血食饮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为恶脉,凡脏腑热盛则促急。故曰∶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府。

里热瘀血发狂斑,

风热壅盛,则瘀血凝滞,发为狂斑。

怒气激之发厥搐;

或因怒气,气逆发厥,上盛下虚。

渐加即死渐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脉虽非恶脉,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虚,亦非福也。

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微则微;

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阴盛则结,脾间积大,大肠秘痛,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

阳结茫茫如车盖,

脉蔼蔼如车盖大者,名阳结。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阴结累累与阳违。

脉累累如循长竿强直者,名阴结,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结浮寒邪滞经络,结沉痰饮瘀血基;

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里寒脉缓则为结,里热脉数则为促。缓促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痰饮气血积可也。

代脉必死脏气绝,平人见此大不祥;

病患见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

痛风痰湿阻碍,有孕胎气阻碍,故无妨也。

又有暴伤气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汤。

又有暴伤损气血者,一时元气未和,非脏绝也,宜炙甘草汤救之。


脏腑六脉诊法

此即上古诊法其一也。脏腑同气,所以古人不立六腑脉诀。但既以浮取候腑,沉取候脏,数为腑病,迟为脏病;又以急大缓涩沉甚者为脏,微急微大微缓微涩微沉者为腑,其故何耶?盖急大缓涩沉甚者,浮沉皆然,微者浮取则然,而沉取则不然也。二说似异而实同,要之浮中有沉,沉中有浮,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如上竟上者,胸头中事;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中事。其实寸脉亦有主下病者,尺脉亦有主上病者。此诊家活妙,许氏所谓以意会之,非言语可传得之。

心浮大散是本宫,

心之本宫,平脉也。虚实贼微邪过宫脉也。余皆杂脉相兼而见。

微大邪归小肠中。

大即洪也,微有初暂而不久意,详总看十变脉注,各部仿此。脉有轻重,如∶左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后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左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胆,后以重十二菽取之是肝。左尺,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后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肾。右寸,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后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右关,先以轻手得之是胃,后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右尺,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后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取之是命门。

浮数风热头疼痛;

数兼弦紧而言,浮数主头疼,身热面赤,骨节烦疼,甚则心痛面赤,乃外感郁热表症。小肠为膀胱之标,故脉见此。

浮迟腹冷胃虚空;

浮而带迟,主小腹寒痛,胃弱嗳酸。

浮虚偏头耳颊痛,

手太阳经虚,苦偏头痛,耳颊痛。

浮弦疝痛滑多虫;

诀云∶急则肠中痛,不通是也。浮弦而滑,主疝痛,食虫甚多。如面生有白点者,必有血龟。

浮紧而滑为淋闭,

浮紧而滑,为淋,或二便闭涩。

浮洪膈胁满难通;

胸连胁满,痰热盛也,浮长风眩成癫痫,

浮大而长,为风眩癫痫。

浮实面赤热生风;

浮实,面赤如 ,热则生风。诀云∶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

浮濡虚损足多汗,

浮濡,五脏虚极,而汗出于足,盖五脏丝系发之于足故也。

浮芤积瘀吐痢红;

血瘀胸中不散,以致气道不通,在内作声,气升则吐血,气降则便血下痢,甚则吐痢交作。

浮溢骨痛心烦躁,

左寸脉满过关部,主骨节疼痛,心中烦躁,面赤,乃心热之候。

浮绝脐腹痹痞冲。

浮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冷痹,小腹中有 瘕。

沉数狂言并舌强,

数兼实滑而言。诀云∶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

沉迟血冷神不充∶

沉迟,或血虚,或上焦受寒,或心神衰少。

独沉不睡皆因郁, 瘀侵睛崩漏红;

沉主气郁,夜多不睡,或上攻患目,必 肉瘀血侵睛,下流则崩漏去红,甚者咯血。

沉微虚痞惊中热,

沉微荣弱,以致虚火上侵,胸膈痞闷,甚则胁亦胀痛。惊中热者,脉微主心气虚弱,易生惊惕。但心属火,惊则血散,火动惊中,有虚热也。

沉实口疮及喉咙;

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沉缓专主项背强,

沉缓主项背筋急强痛。

沉滑痰热时相攻;

滑与痰合本位,洪则为痰热,或呕逆,或怔忡,时作时止。若沉细而滑,全无本脉,则为水克火,不治。

沉涩胃亏音容减,

涩则心经气虚血少,母不能以荫子,以致胃气下陷,心神亏少,面无颜色,言语声音亦懒,甚则气血凝滞而为虚痛。

沉紧真情必然凶;

沉紧乃肾水逆上乘心,谓之贼邪,必发真心痛如刺,必死无疑。

沉弱阳虚多惊悸,

《权舆》云∶左寸弱兮阳气虚,心惊悸兮汗难除。

沉伏痰郁聚胸中;

伏主忧郁,多痰,心肺二经,积聚胸中。

沉弦心悬或如满,

弦乃肝邪乘心,主心悬如饥,或时拘急如饱满然,此虚邪也。

沉绝掌热呕上冲;

沉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

浮沉俱虚苦洞泄,

心与小肠俱虚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 。

浮沉俱实便难通。

心与小肠俱实,苦便闭,心腹烦满。

肝弦而软无些病,

弦乃肝之正脉,带软则弦而得中,故无些病。

微弦胆惊欲发黄。

脉初微弦者,主胆腑受惊,潮热欲发黄胆,爪甲眼目俱黄。

浮数风热筋抽搐,

数包弦紧而言,主发潮热,筋脉抽搐。

浮迟洒淅泪成行∶

浮迟主肝经受寒,洒淅恶寒,或时发热,冷泪时流。

浮细振摇多盗汗,

浮细胆气虚怯,肢体振摇,夜出盗汗。

浮弱微散视渺茫;

浮弱微散乃肺脉乘肝,致肝经气虚,目暗生花,视物渺茫。

浮芤失血肢体瘫,

芤主失血,血虚则不能运用,故四肢瘫痪。

浮甚筋痿 在肠;

浮甚乃火旺血虚,筋弱无力,终为瘫痪。肠 本脾胃湿热,肝风乘虚下注,轻则便血,重则痔漏。故痔乃筋脉病也。

浮大滑实头目病,

浮大滑实,乃心脉乘肝,血热生痰,以致头目不清,或肿或痛,咽喉干燥。

浮溢眩晕筋痛伤;

浮弦溢上寸口,主目眩头重,筋脉酸痛。

浮涩肋满经不利,

涩主肝血虚少,甚则吐逆不能停藏;轻则胁肋胀满,身痛。妇人血凝气滞,多月经不利。若浮涩而短,则为本经贼脉。

浮绝膝痛善惊惶。

无胆脉者,苦膝酸痛,口苦,善畏多惊。

沉迟疝气睡不着,

沉迟血冷,夜卧不安,疝气时攻。

沉数郁怒苦生疮。

沉数善郁善怒,肝火妄动,多生疥疮痈疽。

沉弦紧实 癖病,

沉弦紧实四脉,主肾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虚,结成癖积,或近脐,或两肋间作痛。

沉实转筋痛胁房;

实主胁肋切痛。肝实者,苦肉中痛,转筋。

沉微内障或作泄,

沉微则肝气虚,主眼生内障,或时疏泄下痢。

沉弱筋枯腰脉僵;

弱主血虚,筋脉枯痿短缩,腰脉亦痛,急如张弓,产后多有此疾。

沉缓醋心腹气结,

肝缓则宿食熏蒸,心头酸刺,或气结在腹作痛。

沉伏触冷脚不强;

沉伏乃寒气触血,以致脚痛,难以伸缩。

沉濡恍惚下体重,

沉濡则魄衰,不能与魂相守,心中恍惚,下体腰脚沉重。

沉绝遗弱命不长。

无肝脉者,苦遗溺,逢庚辛金日必死。

俱实呕逆食不化,

肝胆俱实者,苦呕逆,食不消化。

俱虚厥冷性无常。

肝胆俱虚,四肢厥冷,性情不乐,喜怒不常。

肾本沉石带滑形,

沉实而滑者,肾之本脉也。

微沉病自膀胱生。

暂沉者,膀胱经病也。

浮数劳热小便赤,

浮数膀胱火动,主劳热,小便赤。

浮迟带浊耳蝉鸣;

浮迟乃伤精,患带浊,耳中蝉鸣,鸣久则聋。

浮滑实大淋涩症,

脉浮带滑而又实大,乃心经邪热下侵,故小便淋涩作痛。

甚浮偏坠寒邪并;

浮甚乃寒邪入小肠,主偏坠,小便臊。

浮紧风炎肾窍塞,

浮紧主肾脏有风,上攻于耳,以致耳聋。

浮涩疝痛及遗精;

肾涩则虚寒,主小肠疝气,胞囊肿大,或精于梦中遗漏。

浮虚牙痛背腰倦,虚甚足膝疮痍萦;

肾脉浮虚乃风与气搏,主牙疼出血,背腰驼倦。甚则足膝生疮,经久不愈。

浮芤尿血女经漏,

浮芤,肾虚也。男子尿血,女人经漏。

浮缓伤风泻几行∶

浮缓乃风入太阳膀胱见之,主伤风自利。

浮实小腹胀且痛,

脉实主心热传于小肠,胀满作痛,小便淋沥。

浮滑停水脐如冰;

滑乃阳脉,左尺见之,则阳胜阴矣。肾虚不能化水,以致停蓄,脐腹冰冷,甚则流利作声。

浮洪阴亏脚酸软,

左尺浮洪,乃火乘水也。外感得之,则为热入膀胱,小便赤涩,两脚隐痛。内伤得之,则阴精亏甚,脚膝酸软。

浮绝伤精与闭经。

无膀胱脉者,苦逆冷,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妇人月经不调,或闭。

沉数阴虚火动症,

沉而数者,乃水竭阴虚火动,或瘀血。

沉迟脏冷精薄清;

沉迟,肾虚冷也。脏寒自利,精气清薄。女人则为血结,子宫亦冷。

沉紧滑弦腰脚痛,

脉沉带弦、带紧、带滑,乃肾受风湿,而主于腰脚也。

沉弦饮水下焦停;

沉弦,胃寒不能制水,所以停蓄下焦,必为水病。

沉微气虚崩带病,

沉微气虚,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带,经脉不调。

沉甚阴痒卫不升;

沉甚主阴痒,或腰脚痛,皆卫气不升,湿热盛也。

沉缓脚痹小腹冷,

沉缓,土邪乘水,故脚痹,而下元冷。单缓则为克脉。

沉伏疝泻患 瘕。

脉伏乃阴积下部,故为疝痛,泄泻,或结 瘕。

沉濡便血女胎脱,

濡则气血耗散,男子便血,女子胎脱。

沉涩逆冷腹有声;

沉涩,肾虚不能温养肠胃,以致肢体逆冷,脐下雷鸣。

沉缓而涩怠倦极,不寒不热病难名;

尺脉缓涩,谓之解 ,倦怠至极也。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寒不寒,热不热,病不可名,下虚极而挟外感。

沉散腰痛多小便,

脉沉而散,必主腰痛尿多。

单沉而匀病不成;

脉但沉无滑曰单,沉而带滑曰匀,两脉皆肾之顺候。

沉弱体酸阴欲绝,

诀云∶溺脉尺中阴欲绝,酸疼引变上皮肤。

沉无足热亡其精。

无肾脉者,苦足下热,里急,精气竭亡,劳倦所致。

俱实巅疾头目重,

肾膀胱俱实者,若巅疾,头目重痛。

俱虚心痛泻如倾。

肾膀胱俱虚者,苦心痛,下重,洞泻不止。

肺脉浮涩短为平,

浮短而涩者,肺之本脉也。

微浮带散大肠清;

初浮带散,大肠之气清而无病也。

浮数风热咳且秘,

浮数主中风、咳嗽、身热、便秘。

浮迟寒冷泻难禁;

肺迟肺寒,痰痞胸前,饮食难消作泻。

浮实滑大咽干燥,肠痛便难鼻乏馨;

浮实滑大,心火乘肺,主咽门燥痛,肠如刀刺,毛焦唾稠,鼻乏馨香。

浮芤衄血胸暴病,

浮芤积瘀在胸,或衄或呕。瘀滞胸中,则卒暴疼痛。

浮溢膈满或肠鸣;

浮甚溢上鱼际,气不下行,胸膈满闷;或时气下,则大肠作鸣。

浮洪足热唾稠浊,

浮洪火盛,足心热,痰唾稠浊且臭。

浮紧喘促冒时行;

浮紧感冒时行,风痰咳嗽喘促。

浮弦咳嗽冷气结,

风邪传于大肠,故脉弦咳嗽,冷气秘结。

浮滑痰多头目倾;

浮滑痰多,头目昏眩。

浮急肠风痈血痔,

浮弦数急,主肠风肠痈,便血痔疮。

浮绝少气有水停。

无大肠脉者,苦短气,心下有水。

沉数火盛痰气升,

沉数,火乘金,痰壅喘急。

沉迟气痞冷涎萦;

歌云∶脉迟气痞寒痰盛,饮食难消气渐衰。

沉紧而滑仍咳嗽,

肺部得此三脉,有寒、有风、有痰,故发咳嗽。

沉细兼滑是骨蒸;

子乘母虚,病在骨内。诀云∶沉细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总涩,寒热两相并。

沉实热结微寒结,

沉实而滑乃邪热结胸,沉微乃寒结胸。

沉甚 郁引背疼;

沉甚,胸中 闷之气,与背牵引而痛。

沉弱惊汗濡寒热,

沉弱阳虚,主惊悸多汗;沉濡虚损,主憎寒发热。

沉绝咳逆喉疮生。

无肺脉者,苦短气,咳逆喉塞。

俱实唇吻手臂卷。

肺大肠俱实者,主唇吻不收,手臂卷。

俱虚忧恐见光明。

肺大肠俱虚,情中不乐,或如恐怖,时望见光明。

脾脉本缓善不见,

缓乃脾之本脉,隐隐和缓不可见者,为善。恶者,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四肢不举;或如鸟之喙,此为不及,病在内,令人九窍壅塞。

微缓胃气得其平;

初微缓者,胃之平脉也。

浮数胃火或误下,

浮数有力,乃胃中有火,吞酸吐逆,齿肿出血,中消善食,夜多盗汗。如浮数无力,乃医误下,损伤脾胃所致。

浮迟胃冷气膨膨;

脾胃气虚冷作呕,肚腹膨胀。

浮涩下利谷不化。

浮为胃虚,涩为脾寒,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法当下利。

浮实消渴因劳成;

脉浮而实,原因劳倦伤脾,以致心火乘土,善消水谷为糟粕,而不化为精血营养五脏。故口干发渴,涤荡肠胃,小便数而血肉耗散,故名消中也。

浮芤甲错身体瘦,

浮为胃气衰,芤为荣气伤,故肌肉甲错而不光泽,且渐瘦也。

浮紧腹中痛且鸣;

趺阳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

浮微而紧为短气,

微则为虚,紧则为寒,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浮滑吐哕口不馨;

诀云∶弦以滑兮胃寒。又云∶单滑脾家热,口臭气多粗。盖滑为哕,为吐,为口臭。兼弦或无力者,则为胃寒。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

浮溢中风涎退场门,

浮大带弦,溢过寸口,主本经中风,流涎不止。

浮弦肢急疟痢行;

浮弦,肝气太盛有妨脾土,四肢拘急倦怠,或患时行疟痢。弦甚则为克脉。

单浮胃虚生胀满,浮甚鼓胀蜘蛛形;

浮甚风聚于胃,胃虚甚,则腹大,四肢瘦,如蜘蛛形然。

微浮客热洪翻胃,

胃邪发为浮洪,胃火主反胃。但略浮而不兼别脉者,乃风邪客热侵犯本经,或来或去。但安脾土,则客热自去矣。

浮绝肤硬冷如水。

无胃脉者,气衰则身冷,血衰则肤硬。

沉数中消好嗜卧,

歌云∶脾数中消好嗜眠,胃翻口臭及牙宣。

沉迟中满积滞凝;

沉迟中寒,因伤冷物成积,以致腹中胀满,少食,痰饮气促, 癖,鼓胀,急痛。

沉甚气促胸腹痛,

气短促,胸至脐腹疼痛。

沉缓气结腹不宁;

沉缓乃上盛下虚,气不升降,而气结在腹,短促不舒。

沉实虚火蒸脾土,

实乃隐伏,阳火在内,炎蒸脾土,致脾气虚,胃气壅,所以不能食,须要温和脾胃。

沉微土郁致心疼;

沉微,乃脾土郁结之气为患,上排于心为痛,或为噫气阻食。

沉伏积块或发痔,

伏主积,气块与痔,皆阴积所结而成。

沉涩少食肌不生;

涩乃心火虚少,致令脾无生气,不能宣化水谷,或作呕吐,或只食少,虽食亦不生肌,沉濡少气弱气喘,

沉濡主少气,沉弱主气喘。

沉绝腹满四肢羸。

无脾脉者,苦下利,善呕,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甚则肢瘦腹大,乃气蛊也,必有腹痛。

俱虚四逆泻不已,

脾胃俱虚,少气不足以息,四肢逆冷,寒泻不已。

俱实身热胀喘惊。

脾胃俱实,身热腹胀,胁痛作喘多惊。

命门沉实最为佳,

命门脉喜满指,沉实带滑不数。

微沉胞络无火邪;

初沉者,胞络相火本脉也。浮数则为火动,沉迟则为火衰。

三焦呼吸审虚实,

三焦无位,惟浮诊以呼吸审其虚实。呼出二至,则心肺上焦邪轻;吸入二至,则肝肾下焦邪轻;呼吸之间一至,则脾胃中焦邪轻。先辈有以浮取上焦合心肺脉,中取中焦合脾胃脉,沉取下焦合肝肾脉。不合则气乱,须再切之。但右尺有三脉,浮为三焦,略沉为胞络,沉为命门,不若以呼吸间取之。

女人三脉滑浮嘉;

女人喜满指浮泛,伏涩者无子。

浮数遗精还是热,

相火盛热,则精自流通。

浮迟冷泻气不奢;

浮迟,阳气已衰,故见冷泻,盗汗等症。

独浮便结风侵肺,

诀云∶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固难通。

浮大腹胀脸红华;

腹胀脉浮大,宜调其血,火盛则脸红心躁。

浮弦停水或蒸怯,

弦主脐下急痛,停水为积,素虚者得之,为骨蒸怯症。

浮滑火泻渴饮茶;

浮滑,痰火作泻,口渴腹鸣。

浮紧小腹筑筑痛,

浮紧,下部筑然掣痛。

浮芤便血定无差∶

浮芤,大肠便血。

浮细虚汗心振惧,

浮细主畏寒,多汗心振。

浮绝阴冷子户遮。

右尺浮取脉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冷阴寒,妇人绝产,带瘕无子。

沉数消渴小便赤,

沉数,命门火盛,主作渴溺赤。

沉迟冷泻便清频;

沉迟,命门火衰,故泻冷便清。

沉甚水肿缓腰痛,

沉甚,水症,必先脚膝,沉缓专主腰痛。

沉微疝痛泻浊津;

沉微主膀胱疼痛作泻,或津液下流为浊为带。

沉实转筋兼膝痛,

沉实主转筋,膝下痛,或下利,或便难。

沉涩脐冷竭精人;

沉涩,真精枯竭,大便秘滞,小腹与胫俱冷。

沉弱滑泻伏痛逼,

弱脉主脏冷滑泻,伏脉主下寒痛逼。

沉绝足冷见鬼神。

无命门脉者,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

三脉贵有虚中实,

三脉俱实,则热极难解。三脉俱虚,则冷极难补。贵乎似虚而实,似弱而滑。

生死兼此断为真。

命门一云命脉,又两尺前一分名神门,诊命门脉上溢耳。凡病有此脉则生,无此脉则死。断生死固以胃气为主,兼此尤为真的。但命门男女有异∶天道右旋,男子先生右肾,故命门在右,而肾在左;地道左旋,女子先生左肾,故命门在左,而肾在右。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亦不死。


气口人迎脉诀

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又论伤寒皆自太阳始,然经云,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胞,湿喜伤脾,热喜伤心,燥喜伤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湿当自阳明,暑当自三焦,寒当自太阳,此丹溪独得经旨,发仲景未发也。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谓之不内外因,本经自病也。非若气口人迎传变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气为主。

经云∶气口,太阴也,兼属脾。又云∶人迎亦胃脉也。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生。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图说之。

喜则伤心脉必虚,

喜则气缓,脉散而虚。甚则神庭融溢,而心脉反沉。盖喜甚则火盛侮金;肾水复母仇而克心。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伤脾脉结中居;

思则气凝,脉短而结。甚则意舍不宁,而脾脉反弦。

因忧伤肺脉必涩,

忧则气滞而脉沉涩,甚则魄户不闭,而肺脉反洪。

怒气伤肝脉定濡;

怒则气逆而脉濡,或激甚则魂门弛长,而肝脉反涩。

恐伤于肾脉沉是,

恐则气下,怯而脉沉,甚则志室不遂,而肾脉反濡。濡属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属太阳。殊不知五脏系背,诸穴于五脏则为有形之经络,于太阳则为无形经之络,特其过脉耳。

缘惊伤胆动相胥;

惊则气乱而脉动,甚则入肝脉散,小儿泻青,大人面青。又,大惊入心者,尿血怔忡。

脉紧因悲伤胞络,

悲则气急而脉紧缩,甚则心胸络与肺系气消而脉虚。

七情气口内因之。

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克脉胜而本脏脉脱者,死。噫!七情为患如此。和乐以养中和,实养德养身急务也。

紧则伤寒肾不移,

寒伤肾,脉沉而紧,初自足太阳而入,其脉浮盛而紧。浮者,足太阳;紧者,伤寒;盛者,病进也。

虚因伤暑向心推;

暑伤心,脉虚,初自手少阳而入,脉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虚者,伤暑;数者,病增也。

涩缘伤燥须观肺,

燥伤肺,脉涩,初自手阳明而入,脉浮而数。浮者,手阳明;数者,伤燥。

濡细伤湿更看脾;

湿伤脾,脉细而濡,初自足阳明而入,脉细涩而长。涩者,足阳明;濡者,伤湿;长者,病袭也。

浮则伤风肝部应,

风伤肝,脉浮而盛,初自足少阳而入,脉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浮者,伤风;散者,病至也。

弱缘伤热察心知;

热伤心胞络,脉沉弱而缓,初自三焦而入,脉浮而弱。沉者,心胞络;弱者,伤热;缓者,病倦也。暑与热同气,正心多不受邪,每归胞络,此与暑伤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审,细别六淫皆可医。

凡外感轻者,惟人迎紧盛,或各部单见而已。重则各部与人迎相应,其传变与伤寒参看。

劳神役虑爱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

血虚神耗。

劳役阴阳每伤肾,须因脉紧看来因;

房劳伤精。

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细忖度;

精枯。

疲剧筋痛要伤肝,仔细思量脉弦弱;

筋痛则动,脉弦弱带数。

饥则缓弦脾受伤,

胃气虚也。

若还滑实饱无疑;

脾气滞也。

叫呼伤气须损肺,燥弱脉中岂能避!

气耗也。

不内外因乃如是,气口人迎皆无与;

各脉不与二脉相应。

气口人迎若俱紧,夹食伤寒兼理治。

内伤外感,分多少治之。

气口人迎若过盛,内关外格详经义;

按《内经》,人迎一盛则躁在手足少阳,二盛躁在手足太阳,三盛躁在手足阳明。一盛者,人迎大于气口一倍也,四倍则阳盛已极,故格则吐逆而食不得入。三阳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经,或入足经,下三阴仿此。又,气口一盛,则躁在手足厥阴,二盛躁在手足少阴,三盛躁在手足太阴,四倍则阴盛已极,故关则不得小便。

若人迎气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极衰至必死,抑论关格二症也。然气口人迎俱盛,则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总之曰关格。但以两寸过盛推之,则尺脉一盛,病在手足厥阴,二盛病在手足太阴,三盛病在手足少阴。传曰∶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四盛则三阴已极,当峻补其阴。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展经义也。

先贤又恐病流传,取诸杂脉乃全备。

此丹溪示人活法。病有传变,如伤寒紧不在肾,伤怒濡不在肝,流传别经,是以取各部中见脉。与人迎气口相应者,以断内外二因。凡二十七种脉形,随其部位所见,但与人迎应,则为外感;与气口应,则为内伤。其病症,则分诸脉主病同。


总看三部脉法

此即上古诊法其三也。决虚实,断死生,全在总看。故融会经意为歌,且引证什之。业者并小字读之,可也。

脉会太阴决死生,寸关尺具阴阳情。

《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即寸关尺,五脏六腑之所始终也。他如冲阳,专应乎胃,太冲专应乎肝,太溪专应乎肾,岂能通乎十二经哉?故法取寸口也。脉本生于阴阳,但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关则阴阳相半,界二者之中。阳脉常浮而数,病在头目胸膈;阴脉常沉而迟,病在脐腹腰脚;中脉随时浮沉,病在腹胁胃脘。阴阳恒宜相济,不宜偏胜。若阳一于上而高过鱼际,名曰溢;阴一于下而深入尺泽,名曰覆。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乃真脏之脉而无中气往来以和之也。学人于此而喜悟焉,则始终一寸九分之间,周身阴阳太过不及之情见矣。叔和云∶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诸浮躁脉皆为阳,诸沉细脉皆为阴。凡脉从阴阳易已,脉逆阴阳难已。

浮中沉法知迟数,逆顺虚实应五行。

初持脉见于皮肤之间者曰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涩者肺。见于肌肉之下者曰沉。沉而弦长者肝,沉而濡滑者肾。不轻不重与肌肉相得者脾。多有兼乎四脏之邪,则和缓之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涩长短弦大,各脉皆然。如沉滑则顺于左尺逆于左寸,如浮涩则顺于右寸逆于左半。寸口宜浮而反损小,阳虚而阴入乘之也。或时浮滑而长,谓之阴中伏阳。尺部宜沉而反实大,阴虚而阳入乘之也。或时沉濡而短,谓之阳中伏阴。如尺本沉而又沉,谓之重阴;寸本浮而又浮,谓之重阳;寸尺俱微甚谓之脱阳脱阴。无非五行生克偏全,四时五脏,各部应得与否,以为逆顺虚实,浮沉迟数(歌见前)。

极烦九候并十变,无非脏腑合流形。

九候∶上部天,足少阳胆以候头角;上部人,手少阳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阳明胃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气。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下部地,以候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关外以候脾,内心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虽调,肌肉已脱者死。是阴阳交错之妙,而虚实微贼正之五邪,因以分焉。十变∶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为从后来者为虚邪;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为正邪;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为从前来者为实邪;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从其所胜者为微邪;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是从所不胜者为贼邪。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曰九曰十,似繁而简,不外乎浮中沉而自然得之也。故曰数者,腑也;迟者,脏也,以是别知脏腑之病。后世分析太甚,不知阴阳交错、脏腑同气故耳。

三部脉全容易识,

三部通度,六脉俱全,浮沉迟数相等者,脉易识而病易愈也。歌云∶三部俱浮肺脏风,恶风发热鼻流涕;三部沉迟冷积成,皮肤枯槁真元惫;三关俱缓脾家热,口臭齿肿时反胃;三部俱弦肝好怒,目翳泪疼多 癖;三部俱数心热狂,口舌生疮唇破碎;三部虚濡微涩伏,久病必死卒病生;三部浮滑芤弦数,卒病相宜久病倾。

又有六部同脉者,古云∶双弦之脉土易亏,双浮之脉水易亏。余以类推。凡三部脉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紧上虚者,病在脾;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者,病在心,实者为心劳;大而紧者,病在肾;缓滑者,热在胃中;迟缓而涩者,胃中有寒有 结;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自利者难治。脉来累累如贯珠,不前至寸者,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濡者,结热在小肠,伏留不去;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钩即夏脉。经络皆实者,寸脉急而尺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寸热而尺寒;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而寸寒涩。

或至不至更难凭。

寸口壮大而尺中无者,此为阴盛于阳,苦腰背痛足胫寒,尺脉浮大而寸口无者,此为阳盛于阴,其人虚而损多汗,或小腹满痛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者,此为阴阳相干。尺寸俱无而关中有者,此为阴阳气归于中。左关以验风寒,或风与火之盛衰;右关以验七情,或劳与饮食之内伤。三部或至或不至者,冷气在脾,故令脉不通也。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宿食填胸也,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树有根本,故寸口平而死者,肾气先绝于内故也。

上下来去存消息,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为表;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为里。来者,自骨肉之分,出皮肤之际,气之升也,为表;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为里。上下来去,乃阴阳消长之消息也。以上下言之;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太过多上溢,不及多下落。以来去言之∶脉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癫病;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脉虽失而有一线往来者,可治;脉虽全而无往来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而参差者,病甚;上下左右之脉相失而不可数者,死。

又,左脉不和,病在表,主四肢;右脉不和,病在里,主腹脏。有有表无里者,有有里无表者。

推法应须竖且横。

脉隐伏者,乃用推法。经曰∶推而外之,属腑,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属脏,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关前,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关后,下而不上,头顶病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盖脉有隐显,皆阴阳变化错综,须横看竖看,乃可以尽其变也。

惟有天和脉不应,

歌曰∶天和脉只论三阴,南天高兮北泉深;太阴专主右尺寸,厥阴尺寸左边沉;少阴尺寸两不应,相交相反死将临。天和,乃平脉也,诸阳为浮,诸阴为沉,故不言三阳司天、在泉。南政以天道言∶甲己二岁论脉,则寸在南而尺在北。三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太阴司天,右寸不应;少阴司天,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左寸不应;三阴在泉,则两尺不应;太阴在泉,右尺不应;少阴在泉,两尺不应;厥阴在泉,左尺不应。北政以地道言∶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岁论脉,则寸在北而尺在南。三阴司天,则两尺不应;太阴司天,右尺不应;少阴司天,两尺不应;厥阴司天,左尺不应。三阴在泉,则两寸不应;太阴在泉,右寸不应;少阴在泉,两寸不应;厥阴在泉,左寸不应。不应者,皆为沉脉也。《绀珠经》曰∶五行君火不用事,故南政少阴司天,君火在上,则两寸不应;司泉,君火在下,则两尺不应。厥阴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寸不应;司泉,则左尺不应。太阴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寸不应;司泉,则右尺不应。北政少阴司天,君火在上,则两尺不应;司泉,君火在下,则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君火在左,故左尺不应;司泉,则左寸不应。太阴司天,君火在右,故右尺不应;司泉,则右寸不应。凡不应者,谓脉沉而细,不应于手也。反之则沉为浮,细为大也。岁当君火在寸,而沉响应于尺;岁当君火在尺,而沉响应于寸,经曰∶尺寸反者死。岁当君火在左,而沉响应于右;岁当君火在右,而沉响应于左,经曰∶阴阳易者死。又曰∶学诊之士,必先岁气,良有以哉!此与仲景、丹溪所说不同,然所论深得《素问》君火以退之旨,故从之。

急弹靡常是奇经。

歌曰∶督冲犹豫若狂痴,两手坚实浮沉齐,尺寸俱浮俱牢者,直上直下亦如之;任紧细长至关止,阴中切痛引腹脐。前部左右脉弹手,阳跷癫痫痹皮肌;后部弹手阴跷脉,里急阴疝崩漏危;中部弹手带脉病,走精经绝恐无儿。从少阴斜至太阳,阳维巅仆声如羊;从少阳斜至厥阴,阴维痒痹恶风侵。来大时小是阴络,肉痹应时还自觉;来小时大阳络病,皮肤不仁汗滴落。按《脉经》,两手脉浮沉实盛一般者,冲督脉也。主凡事犹豫有两心,甚则癫狂痴迷不省,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或只关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主腰背强,大人癫,小儿痫。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或只关实者,冲脉也。主胸中有寒,妇人瘕疝绝产。脉来紧细实长者,任脉也。苦小腹痛引脐,阴中切痛。前部左右弹手者,阳跷脉也。苦癫痫恶风,偏枯僵仆羊鸣身体强痹,后部左右弹手者,阴跷脉也。苦小腹痛,里急,引阴中痛,男子为疝,女子崩漏。中部左右弹手者,带脉也。苦小腹痛引腰,男子失精,女子绝经,令人无子。

从少阴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巅仆羊鸣,或失音不能言。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苦癫痫,肌肉淫痒痹。

汗出恶风。阴络来大时小,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阳络来小时大,皮肤不仁且痛,汗出而寒。凡见奇经之病,而后有奇经之脉,病证详前经络。

一脉二变尤堪怪,

动脉,阴阳气相搏耳。阴阳和则脉不动,今气先中于邪,则气为之是动。气既受邪,则血亦不行,而病所由生。故一脉之动,变为气血两病,岂特左为血而右为气哉?又,洪大一脉,有力而实者为热甚,无力而虚者为虚甚。微涩一脉,无力而短者固为虚,然伏热痰气凝滞,亦可概以虚视之乎?是知脉之变化不拘如此,故有舍证而从脉者,有舍脉而从证者。有从一分脉、二分证者;有从一分证、二分脉者;有清高贵人,两手俱无脉者;有左小右大,左大右小者;有反关脉者;又有折一手及疮伤脉道者,可不从其证乎?善诊者,尚其悟之。

男女寅申莫浪惊。

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男子面南而生于寅,则两寸在南而得其阳,寸脉洪而尺脉弱者,常也;地之阳在北而阴在南,女子面北而生于申,则两尺在北而得其阴,寸脉弱而尺脉洪者,常也。阳强则阴弱,天之道也,反之者病。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男左女右者,地之定位也。盖人立形于地,故从地化。楚人尚左者,夷道也。故男子左脉强而右脉弱,女子则右脉强而左脉弱。天以阴为用,故人之左耳目明于右耳目。地以阳为用,故人之右手足强于左手足。阴阳互用也,非反也。凡男子诊脉必先伸左手,女子诊脉必先伸右手。男子得阳气多,故左脉盛;女子得阴气多,故右脉盛,男子以左尺为精府,女子以右尺为血海,此天地之神化也,所以别男女,决死生。叔和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是也。或不知此阴阳,五脏倒装者,非。

大衍五十为至数,主位先天见圣灵。

脉以息数为主,血为脉,气为息,应曰至,息曰止。呼吸者,气之橐 ;动应者,血之波澜。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法以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脉来四至五至,和缓舒畅者为平。六数七极,热之甚也。三迟二慢,冷危证也。两息一至与八九十余,则不成息矣。凡至数多者为至,至数少者为损。损脉从上损肺起,而下及于肾,至脉从下损肾起,而上及于肺。《快捷方式》曰∶从上损下死犹迟,至脉多从下损上,然此小衍之数也。大衍以五十数为极至,三部平均,满五十数而一止,或不止者无病。若觉肾脉忽沉,就肾部数起,不满五十动而止者,一脏无气。呼出心与肺,一动肺,一动心;吸入肾与肝,一动肝,一动肾;呼吸之间,一动脾。今吸不能至肝至肾而还,复动肺脉,则四十动后一止者,是肾先绝,肝脏代至,期四年春草生时死。就肝部数起,三十动一止者,肝肾两脏无气,心脏代至,期三年谷雨时死。就心部数起,二十动一止者,肾肝心三脏无气,脾脏代至,期二年桑柘赤时死。就脾部数起,十五动一止者,肾肝心脾四脏无气,肺脉代至,期一年草枯时死。至于两动一止,或三四动一止者,死以日断矣。是知脉之虚实死生,皆在息数之间。奈何今之诊者,或专究析诸般脉形,而不暇察夫至数。又有虽知察夫至数,而无得手应心之妙,数之愈繁而愈失其真。噫!折一臂、瞽一目而不夭,脉少有变,则病患随之。今人问病,每曰脉息何如?医者于此未达奈何?学人要在平时对先天图静坐调息,观气往来。临时又有屏气不息之敬,则是以吾心之太极,而验彼身之太极,不离乎气血,不杂乎气血,乃先天之灵也,岂泥象数者之可语哉!断病之法,四时四季,以其当旺者为主。五脏六腑,候其盛衰之极者为病,本位太过不足之极者亦死。《素问》云∶人之居处动静而脉亦能为之改。则凡不幸而脉稍有变者,可不调养之以尽其天年乎?叔和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又云∶两动一止、或三四五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仿此推排但根据次。不问内因外因,久病暴病,见代止必死。凡诸般死脉,皆十动以下之变名也。

四时胃气为之本,

人之气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应周天之常度,配四时之定序。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涩、肾沉、脾缓者,本脏脉也;以时令言之∶春时六部中俱带弦,夏俱带洪,秋俱带涩,冬俱带沉,长夏四季俱带和缓。凡人得应时之脉者,无病也。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为有胃气。若纯见弦洪毛石,谓之真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者必死。故曰∶四时以胃气为本。此脉之常体也。然消息盈亏,理化不住,运动密移,春行冬令,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变之动,脉与之应者,乃气候之至脉也。亦必脉有胃气无害,胃气者,中气也。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有胃气则脉有力有神,无胃气则脉无力无神,神即胃气也。男子左手重而气口脉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脉和,亦为有胃气。今人泥以浮取腑,沉取脏,中取胃气,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不当泥其形,而当求其神也。神即有力也。或疑七诊之法,亦以中为胃气,且如六脉俱沉,可断其无中气耶!其九候指法轻重,经论详矣,已采入心部脉注。

六甲循环若弟兄。

气候阴阳,更迭四时。冬至阴极阳生,夏至阳极阴生。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六十日,其气尚微,故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第二甲子,阳明旺六十日。其气始萌,故脉浮大而短。第三甲子,太阳旺六十日,其气大盛,故脉来洪大而长。夏至后第四甲子,太阴旺六十日,阴气初生,故脉紧大而长。第五甲子,少阴旺六十日,阴气渐盛,故脉紧细而微。第六甲子,厥阴旺六十日,阴气极盛,故脉沉短而敦重。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阴三阳之旺,时日之大要也。又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至,其脉弦。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至,其脉洪而钩。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至,其脉大而浮。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至,其脉短而涩。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至,其脉大而长。或问∶六甲六气,主脉皆本《内经》,而脉形有不同者,何耶?盖人禀气盛,则脉应时而盛,禀气弱或有病邪凝滞,则脉不能应时,而不失其真气,则亦随阴阳微盛而变化略不同耳,非相反也。此言人身气候有一日一应周天者,有一年一应周天者。丹溪曰∶脉,神也,阳也。其行速,犹太阳一日一周。息,气也,阴也。其行迟,犹太阴一月一周是也。歌云∶春弦夏洪秋似毛,冬沉如石应天地;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气候变动或不同,生死总诀在胃气。

约哉四脉千古诀!

博之二十七种,约之则为浮沉迟数滑涩缓大八要,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又至约则为浮中沉。盖浮兼数,沉兼迟,中则浮沉之间,故所集六部脉诀,每以浮沉二字贯之。虽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阴阳辨而脉无余蕴矣。是知浮沉迟数四脉,真千古要诀也。彭用光曰∶浮阳曰金,轻清于上;芤实洪长,在心取象。沉阴曰水,润滑在下;微弱伏虚,由沉化生。迟寒曰土,三至一息;内涵四脉,濡缓涩结。数热曰火,一息六至;弦紧仿佛,滑大为异。盖浮乃轻手取之,而芤实洪长之类,皆轻手而得之也。沉乃重手取之,而微弱伏虚之类,皆重手而得之也。迟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缓涩结之类也。数者频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紧滑大之类也。学者能以四脉为祖,先看五脏之中何脏得之?后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据脉可以识证,因证亦可以识脉,随人人之脉与证而立方,庶乎不致误人也。

动静玄机太简明。

脉理繁洁,治法多端。若不凭浮沉迟数,则指下茫然。且脉有单看浮而总看沉者,有总看浮而单看沉者,迟数亦然。要之,审决经络,惟总看可凭。凡脉以得中为静,太过而为盛之极,不及而为衰之极,俱谓之动。

只取其动者治之,则经络不杂,何其简且明哉!

不问在经并脏腑,有力无力要叮咛。

四脉不问何部得之,有力则为风积痛热,无力则为虚气寒疮。百病无不包括。

欲识根源无别巧,只要临时心气清。

根源,即手太阴也,胃气也。先天之灵,非心清气定者不能察识。七诊法云∶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无私虑也;三匀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之间,取其胃气,中也;六沉指于筋骨之上,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数来也。


伤寒脉法

大浮数滑动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阴阳交互最玄微,浮中沉法却明白。

阴阳脉皆五者,脉从五行生也。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者生,邪自里之表,欲汗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是也。阳病见阴脉者死,邪自表达里,正气亏陷,如谵语脉沉是也。《活人书》谓杂病与伤寒脉不同,其实同也,况伤寒中亦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伤寒杂病脉之阴阳一而已矣。自《百证歌》举其概,丹溪发其微,然后知脉当从仲景与叔和《脉经》,不当泥高阳生之《脉诀》也。

浮脉察表之实虚,

伤寒先辨人迎,及传而变,次别诸经。

尺寸俱浮太阳表;浮而紧涩是伤寒,浮而数者热不小;

脉尺寸俱浮、有力有神者,可汗;脉迟者,不可汗。

浮而缓者是伤风,

宜解肌,不可汗。

浮大有力热易晓;浮而长大(太阳)合阳明,浮而弦大少阳了。

中切阳明少阳经,尺寸俱长阳明病;浮长有力兼太阳,

无汗,宜发汗。

长大有力为热甚;

当解肌。

长数有力热可平,长滑实大宜通利∶尺寸俱弦和少阳,

凡弦脉只可和解。

浮弦兼表汗乃定;弦迟弦小弦微虚,

内寒宜温。

弦大弦长滑热盛。

热甚宜解。

沉脉察里虚与实,尺寸沉细属太阴;沉微少阴微缓厥(阴),沉迟无力阴气深;

脉沉微、沉细、沉迟、沉伏无力,为无神,为阴盛而阳微,急宜生脉回阳。

沉疾有力为热实,养阴退阳邪不侵。

脉沉疾、沉滑、沉实有力,为有神,为热实,为阳盛阴微,急宜养阴以退阳也。大抵沉诊之法,最为紧关之要,以决阴阳冷热用药,生死在于毫发之间,不可不仔细察之。凡脉中有力为有神可治,无力为无神难治。抑论伤寒脉非一端,阴阳俱紧涩,伤寒也;若前伤寒,郁热未净,重感于寒,则变为温疟。阳浮阴弱,伤风也;若前伤风,蕴热未已,重感风,则变为风温。阳濡阴急,当夏先伤湿而后伤暑,乃湿温脉也。阳浮阴濡,当春先伤温气而后感风,乃风温脉也。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温毒脉也。当春夏感热而又遇湿热,两热相合,故温毒发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湿温脉也。长夏先伤湿而后伤暑,阴阳俱盛,温疟脉也。先伤风寒,余热未净,重感于寒所致。若脉阴阳皆沉,而证似太阳者,乃冬时天暖,温气所犯。或同病异名,或同脉异经,病皆起于中宫湿土,与伤寒相似,不可不辨。


杂病脉法

以所集杂病为次,《脉诀举要》为主,兼采《正传》、《权舆》权度补之,附温暑内伤。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急疾者殂。

若风废瘫痪,脾缓者不治。《快捷方式》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心数命难存。

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阳紧,寒在上焦作吐;阴紧,寒在下焦自利;阴阳俱紧,上下皆受寒也,法当无汗,反自汗者,亡阳不治。

伤风之脉,阳浮阴弱,邪在六经,或弦而数。

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邪在六经者俱弦。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洪芤迟,体状无余。

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状,皆虚类也。

暑热病剧,阴阳盛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汗后躁大,死期可刻。

得汗后,脉躁大者固死;入里七八日来,脉不躁数而涩小者,亦死。

温脉无名,随见诸经,未汗宜强,虚缓伤生。

温脉随各脏腑所见而治。未汗脉强急者生,虚缓者死;已汗表证不退,脉强急者死,或入里腹痛甚、下利者死。

温脉濡缓,或兼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

浮缓在表,沉缓在里,或弦缓,或浮缓,风湿相搏也。

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是为燥证。

涩主燥,风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虚。

虚火数浮,实火沉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

脉浮洪数无力为虚火,脉沉实大有力为实火。如洪数见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关肝火,右关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火。

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饮食,滑疾浮沉;内伤劳食,数大涩浸。右关缓紧,寒湿相寻;右关数缓,湿热兼临;数又微代,伤食感淫。

心脉变见于气口,肝木亦挟心火之势而来迫肺金,故大如急数,为无力不禁耳。内伤轻者,右关沉滑;内伤重者,气口浮滑。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右关脾脉数中显缓,且倍于各脏,此劳役轻,而伤饮食湿热重也。数多燥热,缓多湿热。若脾脉大数,时微缓一代者,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也。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尺脉涩坚,血实气虚;尺脉细微,气血俱虚;脉细代者气衰;绝者,气欲绝;伏涩难治,几于欲绝也。

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

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脉浮面白色薄者,里虚亡血。脉夹轻轻、尺中独浮、目睛晕黄者为衄血。或沉弦而虚、面白短气、目瞑、小腹满者,因劳衄血。太阳脉大而浮者,衄吐血。如悬钩搏手,或沉弦者,衄血。肺脉弦急者,咳而唾血。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肠 下脓血。脉弦绝则死,滑大则生。血温身热者死。脉极虚芤迟为亡血失精。

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涩伏,痰饮中节。

痰饮脉皆弦而兼微沉滑,惟肺饮有喘不弦。若双弦者,乃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若浮弦大实者,膈有稠痰宜吐。久得结脉,或涩或伏者,痰饮胶固于中,阻滞节上脉道故也。

郁脉皆沉,血芤气涩,湿郁缓沉,热乃数极。痰郁滑弦,滑紧因食,郁甚则滞,或结代促。

六郁脉皆兼沉,甚则伏,又甚则结促代。惟有胃气可治,在上则见于寸,在中则见于关,在下则见于尺,左右亦然。

平脉弦大,劳损而虚;大而无力,阳衰易扶;数而无力,阴火难除;寸弱上损,浮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劳之躯。血羸左濡,气怯右推,左右微小,气血无余。痨瘵脉数,或涩细如,潮汗咳血,肉脱者殂。

凡曰虚损,因虚而有伤损也。虚劳者,因虚而不禁劳,因劳而愈虚也。痨瘵者,劳之极也,即五劳六极也。

痨者,牢也,言其病已牢痼而不可解也。诸虚脉多寸关弦大而尺微涩,有火则尺亦大。大者,正气虚而邪盛;弦者,中寒也。若大而无力者,阳气虚也;大数无力者,阴血虚也;左右微小者,必成痼冷。痨症骨蒸潮热,盗汗,咳嗽见血,或泄不泄,惟肉脱甚,脉数细而涩者死。古云∶微数不成病,不名劳。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头晕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痰弦而滑,瘀芤而涩。数大火邪,虚大久极,先理气痰,次随症脉。头痛阳弦,浮风紧寒,热必洪数,湿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带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

六经脉症同伤寒,见病机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皆易除。

眼本火病,心肝数洪,右寸关见,相火上冲。

左寸脉洪数,心火炎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关俱弦洪,肝木挟相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金,而制己所胜之土也。

耳病肾虚,迟濡其脉,浮大为风,洪动火贼。沉涩气凝,数实热塞,此久聋者,专于肾责。暴病浮洪,两尺相同,或两尺数,阴虚火冲。

若左寸洪数,心火炎也;两尺洪数,相火炎也,其人必梦遗,耳鸣,或聋。

右寸洪数,鼻衄鼻 ;左寸浮缓,鼻涕风邪。

鼻流清涕。

口舌生疮,脉洪疾速;若见脉虚,中气不足。

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右寸浮数肺热。左关弦数而虚,胆虚甚;洪而实肝热。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兼洪数者口疮,或为木舌、重舌。脉虚者,为中气不足。

齿痛肾虚,尺濡而大,火炎尺洪,疏摇豁坏。右寸关数,或洪而弦,此属肠胃,风热多涎。

尺洪大而虚者,肾虚;齿痛动摇疏豁者,相火上炎也;右寸关洪数,或弦而洪者,肠胃中有风热也。

痛风沉弦,肝肾被湿。少阴弱浮,风血掣急。或涩而小,酒后风袭。

寸沉而弦,沉则主骨,弦则主筋,沉则为肾,弦则为肝,汗出入水,因水伤心,故历节痛而黄汗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或尺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

斑疹沉伏,或散或无;阳浮而数,火见于躯;阴实而大,热蒸在肤。

滑伯仁曰∶脉者血之波澜。故发斑者血散于皮肤,故脉伏;火盛于表,故阳脉浮数;下焦实热,故阴脉实大。

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微濡,饮食伤脾;左关弦短,肝极劳疲。肺脉浮短,咳嗽与期,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厄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称停。

外症肌瘦肉脱,发热作泄,内脉沉急者必死。

霍乱吐泻,滑而不匀,或微而涩,代伏惊人。热多洪滑,弦滑食论。

右关滑为霍乱吐泻,脉涩结代伏,虽因痰食阻滞,不可遽断以死。然亦但可乍时一见,渐滑大为吉。故诀云∶霍乱之候脉微迟,气少不语大难医。脉弦甚者亦死。洪滑者,热;弦滑者,膈有宿食留饮,宜吐。

心痛微急,痛甚伏入,阳微阴弦,或短又数。紧实便难,滑实痰积。心痹引背,脉微而大,寸沉而迟,关紧数锐。

阳微虚在上焦,所以胸痹痛。心痛者,脉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痹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而数。

腹痛关脉,紧小急速,或动而弦,甚则沉伏。弦食滑痰,尺紧脐腹。心腹痛脉,沉细是福,浮大弦长,命不可复。

脉细小紧急速,中腹刺痛。尺脉紧实,脐及小腹痛者,宜利。若尺脉伏者,小腹痛有瘕疝。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微虚乏,弦迟宜温,紧小下夺,弦浮吐之,弦紧汗发。亦有死者,脉散且歇。

疟虽病久虚极,脉微似乎不弦,然必于虚数之中见弦,但不搏手耳。凡汗吐下,脉弦而小紧,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宜下;弦迟者宜温;弦紧者宜发汗针灸;浮大者宜吐;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此汗吐下法,推之百病皆然。

痢脉多滑,按之虚绝,尺微无阴,涩则少血,沉细者生,洪弦死诀。

肠 下痢,虽忌身热,亦忌厥冷。

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涩衰劣。

胸痞多有痰火,故寸滑且大。右关弦迟或伏者,肝乘脾虚生涎,气郁不舒。微反在上,涩反在下者,气血虚也。微则气衰多烦,涩则血少多厥。

湿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温缓弱,多在夏月。

微小者生,浮弦者死,犯五虚症者亦死。

吞酸脉形,多弦而滑。或沉而迟,胸有寒饮;或数而洪,膈有痰热。

时吐酸水,欲成反胃。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证属虚弱。

因阳明经内蓄热,或因渴饮水,或自汗浴水,或失饥伤饱,或醉饱房室发黄者,其脉多沉;因暴热浴冷,酒后当风,其脉多浮。大抵酒疸沉弦或细,久为黑疸。趺阳脉迟,食不敢饱,或紧数者胃热消谷。挟寒则食罢反饱,名谷疸。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脾伤。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黑色者不治。

水肿之证,有阴有阳,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阳脉必见阳证,阴脉必见阴证。沉细水愈盛而不可制,浮大则心火生土,而水可制矣。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胀,紧则中实。浮大可生,虚小危急。

以关为主。

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微涩精伤,洪数火逼,亦有心虚,左寸短小,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急知虚浮,时时遗精者死。

腰痛之脉,必沉而弦,沉为气滞,弦(大)损肾元。或浮而紧,风寒所缠,湿伤濡细,实闪挫然。涩为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

尺脉沉,腰背痛,时时失精,食少,脉沉滑而迟者,可治。

疝脉弦急,积聚所酿,察其何部,肝为本脏。心滑肺沉,风疝浮荡,关浮而迟,风虚之恙。阳急为瘕,阴急疝状。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牢急者生,弱急者丧。

疝本肝经,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紧急则不欲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趺阳脉浮而迟,浮为风虚,迟为寒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心胃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浮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浮则病肝风疝。

香港脚之脉,浮弦为风,濡湿迟寒,热数且洪。紧则因怒,散则忧冲,细乃悲过,结为气攻。两尺不应,医必无功。

左尺不应难痊,寸口无常不治。

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紧洪数,阳盛阴惫。血虚濡散,劳则浮迟,短浮莫治,数大难医。

浮则卫虚,短则荣竭,故不治也;数大火炎,亦不治也。但叔和又云∶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命殂须努力。

何耶?盖初起数大而不坚实者,火犹可状。虚小即浮短也,会其意,亦不相反。

燥结之脉,沉伏勿疑。热结沉数,虚结沉迟。若是风燥,右尺浮肥。

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两胁疼痛,脉必双弦。紧细弦者,多怒气偏;沉涩而急,痰瘀之愆。

双弦者,肝气有余。肝脉急而胁下有气支满,引小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重,足冷,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沉濡涩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多饮水而涎溢入肌肤肠外;或兼搏手坚急,面色不泽者,瘀血也。或因坠堕使然。

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虚涩其亡。

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

小便不通,浮弦而涩。芤则便红,数则黄赤,便难为癃,实见左尺。

小便不利难来者为癃闭,乃膀胱热极,故脉实也。

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六聚结沉,痼则浮结。又有 瘕,其脉多弦,弦急瘕疾,弦细 坚,沉重中散,食成癖 。左转沉重,气 胸前;若是肉 ,右转横旋。积聚 瘕,紧则痛缠,虚弱者死,实强可痊。

脉沉伏而细,在寸,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小肠。尺微,积在气冲。脉出在右,积在右;脉出在左,积在左;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也。

肝积脉弦而细,肺积脉浮而毛,肾积脉沉而急滑,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脾积脉实而长、食则多吐。

《内经》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有积在中,名心痹,得之思虑,白脉喘而浮,有积在胸,名肺痹,得之醉而使内。喘,谓脉至如卒喘状也。青脉长而左右弹手,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黄脉大而虚,有积在腹中,名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积,脉左转而沉重者气 ,积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 也。转者横也,脉转而横,主腹有积,或在胁下,积聚脉亦大同。故《难经》曰∶结微则积微,结甚则积甚。脉伏结者为积聚,浮结者为痼疾。如积聚脉不结伏,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者死。

中毒洪大,细微必倾,尺寸数紧,钗直吐仍,此患蛊毒,急救难停。

钗直者,脉直如钗也。

喘急脉沉,肺胀停水,气逆填胸,脉必伏取。沉而实滑,身温易愈,身冷脉浮,尺涩难补。

手足温暖,脉静滑者生;身冷,脉浮涩者死。

嘈杂嗳气,审右寸关,紧滑可治,弦急则难。两寸弦滑,留饮胸间,脉横在寸,有积上拦。

右寸关脉紧而滑,常也,右关弦急欲作反胃者,难治。寸脉横者,膈有横积也。

呕吐无他,寸紧滑数,微数血虚,单浮胃薄,芤则有瘀,最忌涩弱。

脉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则吐,紧小多寒,滑数痰火。微数血虚,令胸中冷。关浮胃虚,呕而嗳气不食,恐怖即死。芤带紧者有瘀逆,脉紧涩小弱,自汗者死。

呃逆甚危,浮缓乃宜;弦急必死,结代促微。

弦急,木克土也。结代促微,元气衰也。

反胃噎膈,寸紧尺涩;紧芤或弦,虚寒之厄;关沉有痰,浮涩脾积;弱大气虚,涩小血弱;若涩而沉,七情所搏。

寸紧胸满不食,尺涩故反胃也。紧芤或迟者,胃寒也。弦者,胃虚也。关脉沉大,有痰也。浮涩脾不磨食,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紧涩者难治。

脉弦直,或沉细些,汗后欲解,脉泼如蛇,伏坚尚可,伏弦伤嗟。

脉来,按之筑筑然而弦,直上直下,或沉细迟。若发汗后,脉泼泼然如蛇,暴腹胀大。为欲解。如脉反伏弦者必死。

癫痫之脉,阳浮阴沉,数热滑痰,狂发于心。惊风肝痫,弦急可寻,浮病腑浅,沉病脏深。

阳证脉必浮长,阴证脉必沉细。虚弦为惊为风痫;沉数为热,滑疾为痰。脉滑大为病在腑则易治,脉沉涩入脏者难治。叔和云∶恍惚之病定癫狂,其脉实牢保安吉;寸关尺部沉细时,如此未闻人救得。所谓实牢,即滑大也。

祟脉无常,乍短乍长,大小促结,皆痰为殃。遁尸脉紧,与证相妨。

邪祟脉,长短大小促结无常。凡五尸、鬼邪、遁疰病症,与脉全不相应也。

惊悸怔忡,寸动而弱,寸紧胃浮,悸病仍作。饮食痰火,伏动滑搏,浮微弦濡,忧惊过却,健忘神亏,心虚浮薄。

寸口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虚,是以惊悸,趺阳脉微而浮,浮为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致也。

喉痹之脉,两寸洪溢,上盛下虚,脉忌微伏。

尺脉微伏者死,实滑者生。

汗脉浮虚,或濡或涩,自汗在寸,盗汗在尺。

男女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必有盗汗。

痿因肺燥,脉多浮弱,寸口若沉,发汗则错。足痛或软,专审于尺,滑疾洪缓,或沉而弱。

《脉经》曰∶脉浮弱,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则出涎而肺干,小便不利。寸口脉不出,反为发汗,多唾唇燥,小便反难,大便如烂瓜豚膏,皆因误汗伤津液,以致肺燥也。

厥证数端,沉细为寒;沉伏而数,为热所干;脉喘为气,浮实痰顽;气弱微甚,大则血悭;寸大沉滑,身冷必难。

卒厥尸厥,寸口沉大而滑,不知人,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而后自愈。

尺沉而滑,恐是虫伤;紧急莫治,虚小何妨?

尺脉沉滑者,寸白虫;洪大者,蛔虫。

求嗣之脉,专责于尺;右尺偏旺,火动好色;左尺偏旺,阴虚非福;惟沉滑匀,易为生息。微涩精清,兼迟冷极;若见微濡,入房无力。女不好生,亦尺脉涩。

沉滑者不可妄药,反燥精血。火旺者降火,阴虚者补阴,两尺俱微者,阴阳两补。精冷宜热药温中壮阳,精清宜温药补脾补精,精射无力入子宫者补气。女人尺脉微涩者绝产。

老喜反脉,

男年八八喜尺旺,女年七七喜寸旺。

常细濡涩,

濡,气虚;涩,血虚。细濡涩多寿,弦紧洪多病。

滑大气痰,

甚则带歇。

风热紧逼。


妇人脉法

经病前后,脉软如常。寸关虽调,尺绝痛肠。沉缓下弱,来多要防。微虚不利,间月何妨?浮沉一止,或微迟涩,居经三月,气血不刚;三月以上,经闭难当。心脾病发,关伏寸浮(心事不足,左寸沉结。)少阳卑沉,少阴脉细,经前病水,水分易瘳,寸脉沉数,趺阳微弦,少阴沉滑,血分可愁。寸浮而弱,潮烦汗出。

寸洪虚数,火动劳疾。趺阳浮涩,吞酸气窒。腹痛腹满,脉浮且紧,少阴见之,疝瘕内隐。带下崩中,脉多浮动,虚迟者生,实数者重。少阴滑数,气淋阴疮,弦则阴痛,或挺出肠。

凡妇人脉比男子更濡弱者,常也。脉如常,虽月经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一月未来者,亦不成经病。

惟寸关如常,尺绝不至,或至亦弱小者,小腹肠胃有积,痛上抢心,月水不利。若沉而缓者,下虚,月经来多。

反虚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俗云间月。若三部浮沉一止,寸关微涩,微则胃气虚,涩则津血不足。

尺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此为居经,三月一来。虽来或血渐少而后不通,曾堕胎及产多者,谓之血枯。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原因心事不足,以致脾不磨食,故肺金失养,而气滞不行,肾水不旺,而血益日枯,初时参前参后,淋沥无时,脾胃衰甚,变为溏泄身肿。失治甚为 瘕痨瘵。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经水不利,血化为水,瘀水闭塞胞门,名曰水分,先病水而后经断,故病易治。寸脉沉而数,数为阳实,沉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经络不通,名曰血分,先断经而后病水,故病难治。寸浮而弱,浮为气虚,弱为血分有热,故潮热自汗。男子尺脉虚数而寸沉微者为痨,女人寸脉虚数而尺沉微者为痨。痨者,汗出潮咳,与男阴虚火动一般。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气滞,涩则有寒,令人腹满,吞酸喜噫,其气时下,则腹中冷痛。浮则肠鸣腹满,紧则腹痛。少阴脉见浮紧,则为疝瘕腹痛。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或崩带,或阴户脱下。少阴滑数,或为气淋,或阴中生疮痛痒。少阴脉弦,则阴户挚痛,曰肠挺。

妊孕初时,寸微五至,三部平匀,久按不替。妊孕三月,阴搏于阳,气衰血旺,脉正相当。肝横肺弱,心滑而洪,尺滑带散,久按益强。或关滑大,代止尤忙,渴且脉迟,其胎必伤。四月辨质,右女左男,或浮或沉,疾大实兼。左右俱盛,胎有二三,更审经脉,阴阳可参。但疾不散,五月怀耽,太急太缓,肿漏为殃。六七月来,脉喜实长,沉迟而涩,堕胎当防。脉弦寒热,当暖子房。八月弦实,沉细非良。少阴微紧,两胎一伤。劳力惊仆,胎血难藏。冲心闷痛,色青必亡。足月脉乱,反是吉祥。

妊孕初时,脉平而虚,寸脉微小,呼吸五至,浮沉正等,按之不绝,无他病而不月者,孕也。必三月而后尺数,但寸关调而尺脉绝者,经病也。《素问》曰∶阳搏阴别,谓之有子。言尺寸少阴动甚,别有阳脉搏手,心主血脉,肾为胞门故也。然血为阴,气为阳,血旺气衰,亦阴搏阳之义。故诀云∶肝为血兮肺为气,血为荣兮气为卫,阴阳配偶不参差,两脏通和皆例类。血衰气旺定无娠,血旺气衰应有体。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耽犹未觉。又云∶两手关滑大相应,有形亦在通前语。叔和既以左肝右肺分气血衰旺,又以寸尺分气血,寸微为气衰,尺数为血旺。关滑者,滑为血多气少也,然尺脉滑疾带散、带代,如雀啄稍停者,乃胎气盛,闭塞故也。此时若作渴脉迟,欲为水肿,后腹痛者必堕。或疑与《脉诀》尺滑有间断为经病者,不相反耶?盖经病尺滑必带缓弱迟涩,胎脉尺滑带数而实。两关左滑大为男,右滑大为女。

又云∶关上一动一止者一月,二动一止者二月,三四动一止者三四月也。盖中冲应足阳明胃,主三四月。少冲应手太阳小肠,主五六月。太冲应手阳明大肠,主七八月。凡妊孕四月,形质已具。左手滑疾实大为男,右手滑疾实大为女,左右俱滑疾实大者双胎。又诸阳脉为男,诸阴脉为女。诀云∶左手太阳浮大男,右手太阴沉细女。

《脉经》云∶左手浮大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沉细为女;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浮大有力者二男,左右俱沉细有力者二女;诸阳为浮,诸阴为沉,凡浮大滑数诸阳脉皆为男也,凡沉细诸阴脉皆为女也。又诸阳脉在诸阳经为男,诸阴脉在诸阴经为女;若阴阳混浊,则女作男生,男作女生。诀云∶左手带纵两个儿,右手带横一双女;左手脉逆生三男,右手脉顺还三女;寸关尺部皆相应,一男一女分形证。

盖左手带纵者,如心沉肝浮肾缓,皆夫乘妻脉,上下直看,往来流利不绝,气血之盛,故生两男。左手带横者,如肺弦脾沉肾细,皆妻乘夫脉,推之横看,满指无间,气血之盛,故生两女。左手脉逆者,如心弦肝滑肾微浮,皆子乘母脉,自下溢上,往来流利,气血盛极,故生三男。右手脉顺者,如肺缓脾洪肾弦长滑,皆母乘子脉,自上流下,往来疾速,气血盛极,故生三女。认真纵即左手太阳浮大男,横即右手太阴沉细女;逆即左手沉实男,顺即右手沉细女。五月脉虽喜疾而不散,但太急为紧为数者必漏胎;大缓为迟者必腹胀而喘,为浮者必患水肿,六七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而涩者当防堕胎,若丹田气暖胎动者可救,胎冷若水者难治。脉弦发热恶寒,其胎逾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脏闭也,宜热药温之。少阴脉微紧,血养不周,双胎一死一存。胎动或因倒化,或因惊恐,或因劳力,或因食热,或因房室,轻则漏血,重则血下如同月水,血干胎死。而气无血制,上冲心腹闷痛,面目唇舌色见青者,子母俱死。此不独七八月然也,十个月内皆宜慎之,七八月脉实大弦强者生,沉细者死。足月身热脉乱者吉。

临产六至,脉号离经。或沉细滑,若无即生。浮大难产,寒热又频,此是凶候,急于色征。面颊唇舌,忌黑与青;面赤母活,子命必倾。若胎在腹,子母归冥。

一呼六至,或一呼一至,曰离经。经,常也。人呼吸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十一丈,周而复始,从初起之经再起,今因胎坠,胃脉之离常络之处,不从所起之经再起,故曰离经。脉沉细而滑,乃肾脏本脉已形,或脉沉如无者即产,浮大者难产。若身重体热,寒热频作,此凶症也。急看面舌气色,逐胎救母。盖面乃心之华,舌乃心之苗,青则肝虚不能藏血,破浆早而胎胞干涩,不能转动,黑则肾水克火,是以子母俱死。惟面赤舌青者,乃心血流通,母活子死。若胎死不出,母命亦危。

产后缓滑,沉细亦宜;实大弦牢,涩疾皆危。

产后胃气为主,缓滑者,脾胃和也;实大弦牢,木克土也。沉细亦宜者,产后大虚,脉合症也;涩疾不调者,损血多而心绝也。


成童脉法

童 脉全,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 ,各根据大人,以审证治。

小儿一岁六岁曰婴孩,察三关脉。七岁八岁曰龀,九岁十岁曰髫,始可一指探三部脉,而以一息七八至为无病。十一十四岁曰童 ,而以一息五六至为常。浮数乳痫惊悸,虚濡慢惊螈 ,紧实者风痫,沉弦者食积,伏结者伤食,软细者虫疳。浮沉迟数,与大人一同。仍忌促结代散,详五卷小儿。

(外集·卷五 \ 小儿门 \察脉)

小儿初生至半岁看额脉,周岁以上看虎口三关;男子五岁,女人六岁,以大指上下滚转分取三部,诊寸口三部脉。

额脉三指热感寒,

额前眉上发际下,以无名指、中指、食指三指按之,如俱热,感寒邪,鼻塞声粗。

俱冷(三指)吐泻脏不安;食指若热胸中满,无名热者乳消难;上热下冷食中热,食指为上,名指为下。若食、中指热,则上热下冷。

夹惊名中指详看。

若无名、中指热,便是夹惊之候。

食指风气命三关,

男左女右,以左阳右阴故也。然阴阳男女,均有两手,亦当参验。左应心肝,右应肺脾,于此变通消息可也。故有以左手红纹似线者,发热兼惊;右手红纹似线者,脾积兼惊;三叉者,肺热、风痰、夜啼。风关无脉则无病,有脉病轻;气关病重;命关脉纹短小面色红黄,外证又轻则无妨。若直射三关青黑,外证又重者。死。

五色惟有红黄安

五色∶红,黄、紫、青、黑。由其病盛色能加变,如红黄之色,红盛作紫;红紫之色,紫盛作青;紫青之色,青盛作黑;青黑之色,至于纯黑者不治。又白色主疳,黄而不光者主脾困。

淡红寒热(在表)青惊积,

深青色,或大小曲者,四足惊;赤色大小曲者,水火飞禽惊;红色大小曲者,人惊;青带黄者,雷惊。

或红或青,如线一直者,是母伤食所致。紫丝、青丝或黑丝,隐隐相杂,似出不出,主慢脾风。

深红疹痘是伤寒。

赤红伤寒痘疹,空红泄泻。钱氏歌∶紫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

图(图缺) 纹弯停食(纹)细腹痛,

多啼乳食不消。纹多则主气不和,纹乱者病久,纹曲者风热盛。

图(图缺)纹粗黑射惊风顽;

纹粗直射指甲,必主惊风恶候,纹黑如墨困重难治。

图(图缺)悬针青黑(风关)水(惊,气关)疳热,命关人惊,多传慢脾风,不治。余仿此。

图(图缺)鱼刺(又有此样刺) 青(色风关) 惊(气关) 虚劳艰。

图(图缺)水字(风关) 肺(咳嗽) 惊(风或疳疾) 膈痰积,

图(图缺)乙字(风气二关)惊风尽属肝∶

图(图缺)曲虫(风关肝病)疳积(气关)大肠秽,

图(图缺)肝(风关)胃(气关多吐)疳积总如环。

图(图缺)流珠(红点)膈热三焦(霍)乱,吐泻肠鸣,自利烦躁,啼哭。

图(图缺)长珠寒热(腹)痛(夹)积团∶图(图缺)来蛇干呕脏腑滞,左手则为肝病。

图(图缺)去蛇昏睡泻潺潺。图(图缺)弓风里形感寒热。

头目昏重,心神惊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

图(图缺)反外心神恍惚间∶夹惊夹食风痫证候,纹势弯曲入里者,病虽重而证顺,犹可用力;若纹势弓反出外, 靠于指甲者,断不可回。其有三关纹如流珠、流米,三五点相连,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证尤甚。

图(图缺)气疳向里风(疳)向外,图(图缺)斜左伤风斜右寒。图(图缺)双钩三曲伤冷硬,图(图缺)脉乱如虫疳蛔攒;图(图缺)枪形痰热惊风搐,图(图缺)双字食毒惊积难。

孩儿三岁至五岁,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浮缓伤风,洪紧伤寒。人迎紧盛伤寒,气口紧盛伤食)风盛数多惊(急促虚惊),虚冷沉迟(细)实有积;脉紧如索(弦)是风痫,沉缓须知乳化难。腹疼紧弦牢实(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寒;弦长多是膈干风(弦紧者,气不和,)紧数惊风四肢掣。浮洪胃口似火烧,单细疳劳洪虫啮;虚濡有气(不和)更兼惊(神不守舍),脉芤多痢大便血。变蒸脉亦随时移,伏迟寒呕无潮热(伏结为物聚);前大后小童脉顺,前小后大必气咽(大小不均者鬼祟)。四至洪来苦烦满,沉细腹中痛切切∶滑主露湿冷所伤,弦长客忤分明说。五至夜甚浮大昼,六至夜细浮昼别;纯阳六至号平和,五至虚四至病,三至脱,七至八至病轻,九至十至剧,十一、十二至死。此是圣人传妙诀。

脉过寸口入鱼际,主遗尿、惊搐。脉浮数身温,顺;沉细肢冷,逆。夜啼脉微小,顺;洪大身冷,逆。

吐乳,脉浮大身温,顺;沉细身冷,逆。疳劳,脉紧数脏实,顺;沉细脾泄,逆。虫痛,脉紧滑身温,顺;浮大唇青,逆。余病顺逆同大人。

痈疽脉法

痈疽脉数,浮阳沉阴,浮数不热,但恶寒侵,若知痛处,急灸或针。洪数病进,将有脓淫,滑实紧促,内消可禁。宜托里者,脉虚濡迟,或芤涩微,溃后亦宜。长缓易治,短散则危,结促代见,必死无疑。

脉浮数带弦,当发热而反恶寒,或胸烦不知痛处,或知痛处,皆发痈疮,急宜灸或针。浮数发热而痛者,属阳易治;不数沉微不痛者,属阴难治。又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不浮不沉则为在经。诸疮洪数者,里亦有脓结也。未溃脉滑实数促者,可以下之;将溃已溃,脉虚濡弱迟涩芤微者,宜补益托里。长缓易治者,胃气盛也;短散结代者,元气虚也。大抵未溃宜见诸阳脉,已溃宜见诸阴脉,庶病症相宜。抑论紧则气血滞涩,故紧多则痛。芤主亡血,溃后得之则吉。促脉未溃为热蓄里,已溃则气衰也。


死脉总诀

万机四脉既包含,生死何尝另有玄?浮散沉无迟一点,数来无数病难痊。

解索、鱼翔、釜沸,浮散也;虾游,沉无也;屋漏,迟一点也;雀啄、弹石,数无数也。

雀啄连来三五啄,

雀啄脉在筋肉间,如雀之啄食,连连辏指,忽然顷绝,良久复来。

屋漏半日一滴落。

屋漏脉在筋肉间,如残溜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雀啄、屋漏皆脾胃衰绝之脉,心肺绝也。

弹石硬来寻即散,

弹石脉在筋肉间,举按劈劈然,肺绝也。

搭指散乱真解索。

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指下散散无复次第,五脏绝也。

鱼翔似有又似无,

鱼翔脉在皮肤,其本不动,而末强摇,如鱼之在水中,身尾帖然,而尾独悠扬之状,肾绝也。

虾游静中跳一跃。

虾游脉在皮肤,始则苒苒不动,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尔复来,脾胃绝也。

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须药。

釜沸脉在皮肉,有出无入,涌涌如羹上之肥,皆死脉也,若用药饵克伐暴见者,急宜参归附救之,多有复生者。此数种脉,亦可总看得之。

一般鬼贼脉堪推,容胜主脱死尤促。春得秋脉肺克肝,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脉亦如然,还于壬癸为期耳;严冬诊得四季脉,戊己辰戌还是厄;秋得夏脉亦同前,为缘丙丁相刑克;季月夏季得春脉,克在甲乙(寅卯)

病应极。

脏气喜所生,而畏所克。如肝得肺脉,死于秋,庚日笃,辛日死,时则申酉也;心得肾脉,死于冬,壬日笃,癸日死,时则亥子也;肾得脾脉,死于四季,戊日笃,己日死,时则辰戌丑未也;肺得心脉,死于夏,丙日笃,丁日死,时则巳午也;脾得肝脉,死于春,甲日笃,乙日死,时则寅卯也。

春得冬脉只是虚,急宜补肾忌泄疏。若得夏脉缘心实,还应泻子自无虞;夏秋冬脉皆如是,在前为实后为虚。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

抑论诀云∶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假令春得肺脉为儿,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

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此四时休旺之理,五行生克之义。但既以春得四季脉为不治自愈,又云春得脾而莫疗者,何耶?盖春脉肝弦带缓者,为微邪无病。若肝弦全无,独见缓脉者,则土盛生金,反来克木,故曰∶得妻不同一治。夏秋冬脉仿此。

六脉若失更无凭,可诊三脉于其足,太冲太溪冲阳穴,有无生死决之速。

太冲穴肝脉,在两足大指行间上二寸动脉中。太溪穴命门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凡诸病必诊太冲、太溪,应手动者生,止而不动者死。若伤寒必诊冲阳穴,在足跗内庭上五寸骨间动脉,乃足阳明胃经,动则为有胃气,止则为无胃气。是三脉虽不比手之六脉可通十二经,然手脉既失,亦可诊以决断死生。古人设此者,正欲冀其万一耳。


形色脉相应总诀

形健脉病患不久,形病脉健亦将危。

假如健人诊得浮紧而涩,似伤寒太阳经病脉,其人虽未头痛发热恶寒,此则不久即病,病即死也,谓之行尸。又如十五动一止一年殂,其人虽未病,期应一年,病即死也。病患脉健者,假如形容羸瘦,精神枯槁,盗汗不食,滑泄不止者,劳损之症,而脉反见洪健者亦死。

色脉相生病自已,色脉相胜不须医。

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盖四时之色,仍以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例看假令色红心病,热痰火癫狂斑疹等症,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青肝病,胁痛干呕便血等症,其脉当弦而急。色黄脾病,湿热、肿胀伤食、呕泄、关格等症,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肺病,气喘、痰饮、痿悴、咳嗽等症,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肾病,腰脚疝瘕、淋浊、漏精等症,其脉当沉濡而滑。

其间多动则为虚为火,静则为寒为实,皆当与脉而言之也。又五色应五脏,间有绿色,乃任督阴阳会也。

肥人沉结瘦长浮,矮促长疏尽莫违。

肥人肉浓,脉宜沉结;瘦人肉薄,脉宜浮长。人形矮则脉宜短促,人形长则脉宜疏长。相违相反而又不和者皆死。非但形体相应,虽皮肤滑涩宽紧,亦宜与脉相应在。经言∶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