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的”好看“与“耐看”

 太行森林 2019-05-30

或许因为摄影总是从现实抽取片断,许多人便寄望这片断自带“戏剧化”光环。照片与生活,总要有些变形与距离,才“好看”。

因此,照片总有一副被着力加工了的样子。见多了,难免审美疲劳:生活本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来来去去就一种腔调,不免无趣。

所以,好看的照片不少;耐看的照片,不多。

大约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和摄影家吴正中兄一起完成了《大沥人家》摄影项目,算是了一心愿:为岭南民间生活留一生动的视觉文献。这部专题再次证明:照片之所以能够耐看,一缘自有烟火气:细节密布;一缘自无分别心:了无痕迹。


吴正中的风格,便是无论摄影如何变化,他始终耐看。他拍摄的老青岛,时间愈久愈耐看:统统无关宏旨,却张张鲜活绵密;毫无见证历史、批判社会的雄心与企图,却充满一股子沉淀了经年岁月与人生况味的烟火之气,蒸腾缭绕,氤氲生发,在草芥庶民们的五脏六腑间呼吸出入,通回流转。去年青岛电视台播出他拍的波螺油子路,一时间圈粉无数,100张老青岛图片被杭州芸廷艺术空间收藏。

喜欢吴正中的,有许多年轻摄影师。开始都以为老吴很传统,和自己不是一个路子。但看过他的照片,就喜欢上了。其实彼此的摄影真的不是一个路子,但喜欢却是真切的。老吴对于人情世故的细腻感触与着意刻划,以及那透着熟昵的幽默调侃劲儿,仿若一种润物无声的粘性剂,将走街串巷的随意张望,胶合成对一方土地风物人事的生动绘本;或者说,是他和拍摄对象之间的一条脐带。显然,这份联结也打动了更多人。

正中拍照片,像是在母腹中任意游走,随着母体的心跳节律,也由着自己的脾气性情,煎炒烹炸,生气勃勃,你我他凡人者皆可入味;不像某些照相,虽也是照着寻常人家、市井巷陌,却是一时一地的化石、标本,虽可观,却不可亲。

可贵的是,离了故乡青岛,这份吴正中式的耐看在异乡照样能落地生根,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大沥人家》,就是一个极佳的例证。

这个项目,是特意请老吴来拍。鲁人入粤,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种种困难,他都遇到了,以致拍摄初期还闹了笑话:好几天之后,当地向导才明白他要拍的是“池塘”而非“祠堂”。而终于抵达“池塘”之后,岭南溽热,竟让这位热情万丈、忘我投入的摄影家病倒,卧床数日,一众当地慕名拜他为师的弟子担心不已,也感动不已:他竟然在三个月跑遍了大沥100余座村落,拍摄了上万张素材,常常一出门,就有各种“熟人”冲他嘘寒问暖。

那些自愿跟着他拍照片的本地摄影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以为毫无可拍之处,在老吴的镜头下,总能诞生一张又一张生动有趣、好玩耐看的照片。而老吴,每一天都保持着高度亢奋。他由衷地说:“大沥处处好人家,处处好照片!所以我决不能拍那种一车一车都拉不完,看了却随手就扔的照片。”这就是老吴,在人所不知处,以日常最微小的细节发出最深厚的力量。

诚然,定格瞬间的摄影似乎天然偏重细节。但是,细节决不是琐碎的堆砌。着眼细节,要求的是更高的选择力与判断力。细节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哪一些才是摄影师需要捕捉的?以及以何种方式捕捉?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其实很难的功课。

我以为,细节拍摄有三个原则:

首先,对细节的把握要基于“全局”,而非“全面”。因为,对于摄影而言,“全面”很可能导致一种没有重点、没有层次、没有脉络的大而无当,因为“什么都有”,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就摄影而言,“片面”比“全面”更接近本质;“局部”比“整体”更反映全貌。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远比面面俱到更有说服力。摄影是一种高度提炼的过程——通过不断提纯,使事物从原本的纷繁背景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富有典型意味的代表性形象。

其次,对细节的选择要基于“本质”,而非“本来”既然是高度提炼的、富有典型意味的代表性形象,那么,摄影师就不是原样照搬现实,而是再造另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现实。

在这番“再造”的系统工程里,细节的撷取必然也必须直通事物本质特征每一个画面,都带有专属此主题、一一对应的烙印,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近年,拍日常、拍城市、拍城市的日常,也是相当热闹的一路。但,此城与彼城,此日常与彼日常,总是相近似、相仿佛以致相混淆;可以说”共性多而个性少,套路多而创见少“。主要原因,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本末倒置使然。

因此,细节不仅仅是感性的触动,更是理性的深入。那些不可代替的细节正是事物本质特点最为集中的表现。

第三,对细节的呈现要基于“象征”,而非“象形”。当细节化身于影像语言之中时,它必然要服从于影像语言的规律。摄影固然长于写实,但却并仅仅停留于写实。或者说,摄影再造一个现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现实相像,而是展现人们对现实的观点与观念。所谓“技进乎艺,艺进乎道”;摄影的起点,虽然在于视觉,但终点,决不是视觉。进一步说,摄影的呈现依靠形象,但摄影的表达,却要超越形象。

经得起反复、长久观看的影像,往往在事实之上,具有象征意味。它在与世界若即若离的关系中,指向一个比眼前之物更为广阔深邃的空间。一张好照片,决不浅尝辄止,而是深不见底。之所以能如此,在于摄影的强项乃是借由具象飞跃于抽象,以刹那成就永恒。所以,优秀的摄影师总是“看见”更多,原因是他们“思考”得更多。

以此来看吴正中的《大沥人家》,便知晓他以何等真挚朴实的情感、敏锐深刻的眼光完成了这部极具份量的视觉文本。人们在其中,可以看见活色生香的大沥,甚至,能走入这些人家,与这些人民一起,在风水塘边悠闲家常,在舞狮会上大声喝彩,叹一局功夫茶,饮一杯开年酒……

你所了解的,并不是陌生人遥远的生活,而是普通人共有的善良期许:平安、团圆、认认真真地过日子,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坦然地面对命运的流转,时光的荏苒。

你会在其间看到自己,虽然你与他们素不相识。你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并由这共鸣对他们生出敬意:那老屋窗前明艳的鲜花、那老树荫下嬉戏的孩童、那老墙壁上古雅的绘画……点点滴滴,是他们的诚恳,也是他们的智慧。

这是吴正中要告诉你,也是大沥人要告诉你的。无声,而有情。


时至今日,摄影已很难以技术壁垒来确立地位了。因为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了使摄影更容易掌握而不是相反。摄影的独立,在于以独特的观看提供独到的观念;而摄影师的独立,与此一脉相承。

吴正中:“社会变数大而变化快,现实总会超出我们的想像。抓紧时间拍下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照片,比什么都强。”因此在他,从来不存在疲惫与枯竭,基本每年都有新作问世。而他的老青岛照片,评论家刘树勇兄认真看了之后说:越看越好!是人活着的样子!可以编出几十个了不起的专题。

摄影,当然是要”好看“的,但这个”好看“终究要进化成”耐看“。不如此,我们何以抵挡时光的蹉跎、意志的消磨、希望的泯灭与最终的死亡?

我想,这里有一个活生生的答案。

文中均为吴正中作品

更多见同名摄影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