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导师制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大盗宝库 2019-05-31
    党校的青年教师大都毕业于普通高校,除了要像高校青年教师一样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外,还要实现身份转换,成为一名能用学术讲好政治的党校人。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种要求,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帮扶作用。江苏省南京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在施行导师制的过程中就取得了这样的成效,其具体的工作方法就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依据组织安排与自愿结对、专业对口与学科交叉、导师指导与项目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结对组合”。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导师带一到两名青年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业务指导。这种做法在南京市委党校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实践经验,并且逐步完善,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规范和引导青年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导师制的安排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对导师的选择既可以是出于取长补短的考虑,也可以是为了达到取长补长的目的。青年教师入职后,为适应工作需求,通常会主动选择更有基础、更有兴趣,也更容易发挥优势做出成绩的研究领域或教学专题,作为自己业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青年教师会根据对老教师的了解,选择教学导师、科研导师或者选择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导师,甚至会选择某个导师指导其专攻某一问题,成为特定领域、特定方向甚至特定研究方法上的学术专才。同时导师也要在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年轻教师,把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党校的工作需求调整到同一轨道上来,从而帮助青年教师作好职业规划,把握好发展目标。
  促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导师制中,导师与青年教师建立起合作信任的师生关系,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实践中导师的角色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生一定转变。初期可能是典型的帮带关系,导师就是引路人。虽然现在的青年教师基本都受过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往往缺少聚焦实际问题的意识,尤其是缺少聚焦党校教学、科研的工作需要而确立研究框架的问题意识。导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和示范;青年教师则要从导师身上学到隐性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党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惯例的能力等。这是一个“手把手”的传、帮、带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导师往往会通过合作项目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导,解决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上的困惑,帮助年轻教师自己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提高能力。由于这种方式有很强的带入感,因此有利于青年教师直接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业务能力。随着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持续进行,二者之间的单向指导关系也会逐步转化为对话式的互动、研讨关系,进而完成经验和方法的传递,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青年教师突破业务瓶颈,就要解决格局问题。格局是看问题的广度和高度。读书、听课虽是突破格局的方法,但这些办法毕竟是青年教师自己的选择,因此往往还是被自身原有的认识水平所局限,即便丰富了知识,在缺乏学术互动和深入研讨的情况下,收获也不会很大。导师的价值则在于帮助青年教师从一个“闷头答卷”的人,转变为一个懂得和其他学者交流研讨的人。青年教师在和导师对话之前,自己总要先理解问题,甚至会把一个问题拆分和定位为多个更具体的问题,这个准备工作也使他自己找到问题意识,甚至预想出更明确的研究思路或者方案。这就不仅会在观点的碰撞中接受新信息、新观点,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直接锻炼和提高了研究能力。如果一批青年教师有了这种思维模式的进步,就会形成更好的学术团队。青年教师也会在这个团队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与督促,即使再苦再难也能坚持不懈。因此导师制的推行也是在建设学术环境,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成才、成长,真正接受和践行党校的工作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