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义奇 河南南阳人,金融学博士,教授。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副总经理。 当我们习惯于用总量和结构分析经济问题时,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总量和结构是如何实现的?回归本源,从商品交换的基本实现途径说起,看看市场交换是如何实现的,然后再反思一下,在日常的经济分析中,到底遗漏了哪些重要的关键的密码? 中国的商品交换市场结构和网络,具有独特性。可以说,在皇权社会时期,中国经济交换的市场网络,是纵向的,或者更准确地讲是呈金字塔形状的。市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中心性。中心城市的市场,联系着若干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区域中心的市场,联系着次一级的市场,依次类推,是底层的熟人市场。这个市场网络的关键是,两个平等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多不是他们直接发生联系,而是通过高一级的市场通道来产生联系。原因一是习惯,二是陌生社会信任问题,三是政府政策不允许较大范围横向之间的互通有无。 基本的市场交换一般在熟人社会的界域内,市场交换发生在熟人之间,这种乡村小区域的市场,不依赖外来力量,是一个依靠自发秩序的纯粹的横向的交换市场。这样一种在熟人社会里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商品集散结构,应该说是千年不变的。但是,熟人的界线是狭小的,据研究,一个人一生的熟人范围,大约在150人左右。大概这样的市场半径,只在一个村子周边。 再往上,是乡镇集市。我的家乡在豫南桐柏县毛集镇,镇子街头是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记得小时候赶集,每逢双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到镇子上交换所需商品,这个市场的范围是一个镇子(事实上已经有管理者了,当时好像叫市管会),大约能够覆盖的人群总共有上万人。大约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有几天庙会,那时远处的做小生意的商人也会赶来凑热闹。这时候,这个镇子就是区域里的一个中心。 翻阅文献,大约从唐宋时期,这种集市就已经存在,在固定地方定期开市,附近的居民与外来商人之间交换彼此需要的物品。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官方有规定,村镇集市所能覆盖的村落居民的范围。不在此范围内的居民,一般不允许到这个集市上交易。清朝末年,不少地方县志上,对此都有记载。这种规定应该是普遍现象。还有需要说明的,就是定期市的设立和废止,必须向知县申请,得到许可。有专门的市场管理人员负责征税,提供公平秤、量斗等市场交易所需设施。乡镇集市,就是一个受到管理的市场了。 再往上,是城市里面的“市”。也是自古以来就有。最初的市,大约是规定进行买卖的专门的地方。后来在市里有了常设的商店,市就成为在城市里专门的区域商店林立的地方。从汉到隋唐的市,都设在城市内专门的区域内。如汉长安的东市、西市,隋长安的都会市、利人市,唐长安的东市、西市,洛阳的南市、北市等。在市内,同业的商店各自聚焦成街,最初叫肆、列,后来多专称为行。城市之外,还有草市,为相对比较粗俗、不甚规范的民间市场,是过往客商、联接乡村集市与城市市场的一个过渡地带。 到南宋时,商业繁荣起来,逐渐破除了商业在城市内的空间、时间限制,可以在城市内任何地方开设商店,也可以在任何时间营业。市制逐渐走向开放,整个城市都可以做商业的区域了。商家可以朝大街开门启户(汉唐时期似乎是不允许的),商店开设在城内外到处沿街的地方,还会有专门的集中游乐的场所,酒楼、旅舍临街屹立,这种情形大概是从宋代开始出现的。 在集市上交易的商品,大多是米粮蔬菜茶盐农具等生活必需品。大城市的交易市场,商品的品种相应丰富的多。也有专门交易一两种物品的市场,大多是大宗的粮油丝茶等产品交易。有时候,镇子里的一些头面人物(商人),会收集一些特产一类的货物到一个大的中心(如县城、省城),有的东西会在大的中心集散,还有一些会向更大的中心集拢。商品由小中心到大中心再到全国性的区域中心(比如现在的武汉)。集中起来以后就会向需要它的其他地方分散,沿着类似的路线,资源再流通到需要它的地方。(略去加工过程) 有意思的是,相同层级的市场,很少有(大规模的)横向联系。一是官方规定不允许(如规定乡镇集市的范围),二是横向之间,陌生人之间,社会信任以及信息提供等市场交换所需要的要件不具备。如果甲地的乡镇集市要与乙的乡镇集市发生联系,必须通过它们共同的上级(同省不同市,省就是它们共同的上级),才能实现。在文献记载,清乾隆十三、十四年,山东有灾,山东商人获准领票由海路到奉天买粮。乾隆三十年,山海关监督金简奏请允许商人自由贩运,被户部、盛京将军复议驳回,继续实行旧制。其实,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商品流通的通道大体也是这样的。即便相邻两个县,如果不是一个省的,相互之间若有大宗的商品流转需要,还是要走省际之间的通道,直接交易是不被允许的。当时还有个罪名叫“投机倒把罪”,呵呵。 大约几千年来,中国的市场交换,就是这样的一个网状结构。这样一个结构,首先是各地满足于自给自足,底层的商品集散结构是千年不变的(文革时期也存在)。但对于一个有志于全国市场的大商人而言,打通由小中心到大中心的通道(反之相同),是其命脉之所在。在古代社会,谁能打通,谁能通行无阻?只有政府,只有权力。 大约从汉代开始,文官从地方走出去,赴京(或其他地方)上任,后面必定跟着一群小商人。等京官告老还乡,也会有几乎同样的一批商人,跟着他还乡。到宋代,官宦人家,大约官与商已经成为了一家,老大做官,兄弟经商,在一家之中官商一体了。 这样的一个市场结构与网络,能够满足居民底层次的生活必需品的余缺调剂需求。但是,市场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推动商品交换的扩大。因为全国不是一个依靠经济力量就能够统一的市场。借助交换本身产生的收益,不足以打通全国市场。即便打通,各种不确定因素,也会使交易成本大到无利可图。没有大的市场,就没有大的生意,也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就是历史上中国经济的大致情况。 那个时候,经济只有依靠政治才能发展壮大。具体到商人,只有依靠官员的力量,才能在不同的市场间腾挪获利。他生意的上限,是其依靠官员影响力的范围。特别是在历史上,科技不发达,商品多为资源型产品,获利主要靠地区间的腾挪。更是如此。看看吧,历史上的大商人,都是依附于权力的资源型投机商,并无二样。所以说,有志于做一个大商人,可行的途径是,与权力结盟,搞资源型投机生意。 改革开放以来,1992年的价格改革和1994年的新税制,迅速统一了全国的市场。不过,千年商业历史的影响隐隐地还在。金融领域,明天系、安邦帝国等,在商业领域,什么里、什么东、什么度等,与国外同行比,不就是个资源型投机企业吗?不过是借了互联网的途径而已。但他们的物流配送、他们的生意揽放,大略还是传统的路子。 本文作者李义奇博士授权代发! |
|
来自: 昵称63708061 > 《李义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