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天心难测,因此有“伴君如伴虎”这一说法。大过是罪,大功亦是罪,那些个功臣良将到最后往往都是不得善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权大宜遭人忌,功高难免震主。当赏无可赏,封无可封之时就是到考验为官之道和政治智慧的时候了。在这一方面,中兴大唐的郭子仪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翘楚。 郭子仪是名将中少有的“正规生”,根正苗红的武举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拜 朔方节度副大使,以花甲之年率兵勤王,最终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再到后来击败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的入侵,可谓居功至伟。“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是唐肃宗对郭子仪的评价。从官拜副节度使到代国公再到汾阳王,郭子仪郭令公做到了人臣的极致。最终以84岁高龄寿终正寝,后追赠为太师,配享太庙。那么他是如何在暗潮涌动的庙堂之上得以善终的呢?诸位看官且往下看。 一是心胸阔达,尽忠职守,不计较一时的得失。郭子仪历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一直扮演着“救火队长”这一角色。有战乱就派他出山平叛,完事之后就撤他兵权,让其在家赋闲。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搞了许多次。郭老也深谙上位者的心思,在外行军打仗期间是有召必回,就是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君臣和谐工作搞的是有声有色。 二是与人为善,不轻易得罪人,特别是奸诈小人。哪怕当时的大宦官鱼朝恩掘了他父亲的坟,郭子仪也只是自责:“臣长年征战,手下经常破坏别人的祖坟,这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后来鱼朝恩宴请郭子仪,有道是宴无好宴,但郭令公只身前往,其诚恳彻底折服了鱼朝恩。还有一个叫卢杞的人相貌甚是丑陋,每次来拜访郭令公,郭子仪都会遣散府中女眷以免她们嘲笑而招来记恨。正是这种自谦和谨慎,郭令公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也处理的相对融洽。 皇帝不起疑,同僚不嫉恨,史书记之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宋,明,清三朝取古今功臣配享历代帝王庙,这其中都有郭子仪,由此可见郭令公的后世地位。其为人处世之道放到现在依然备受推崇,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