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火”这件事】 “上火”首先不是一个专业的表述,是民间的一种提法,又称“热气”。可以理解为以“口干口苦、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流鼻血、大便干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状态,以上症状不一定同时全部出现,多以某个或多个症状同时并见。 “火”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医认为,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引起“上火”症 状;一是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其实也是“阳气”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可以用“火不当位”来理解。我师父李可老所表述的“一处阳气不到则一处为病,一处见及阳气则一处为病。”就部分阐述了“上火”的成因。生活中引发“上火”的具体因素很多,如情绪波动过大、中暑、受凉、伤风、嗜烟酒以及过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贪食羊肉、狗肉等肥腻之品、过度劳累、缺少睡眠等都会引起“上火”。 【教你分辨“虚火”和“实火”】 从观念角度来说,目前最可怕的就是太多人眼中只有“实火”,全无“虚火”的概念,从而导致了滥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继而损伤脾胃和阳气,世人却茫然不知的严重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体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是“实火”;另一种情况阳是正常的阴偏少,或者阳不当位,不能很好的伏藏,我们叫“土不伏火”、“少阳相火不降”,在外显得阳过亢,这就是“虚火”了。 具体如何分辨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甄别: 1.从诱因上分:长时间呆在高温环境、长时间不进水、情绪波动过大(愤怒)、过量进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嗜食烟酒引起的多为实火;因天气当冷不冷、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熬夜、缺乏睡眠、脾胃虚弱引起的多为虚火; 2.从发作特点上分:舌色鲜红、口唇鲜红、舌苔黄厚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小便色黄气味重、口渴引饮、发热(热势较高)的多为实火;舌色暗淡、口唇淡白、舌苔薄白或白腻、大便相对干结或正常或腹泻、小便色淡气味轻、口干不欲多饮、发热(热势较低)、五心烦热(双手心、双脚心、心口,合称五心)、睡觉踢被子、手和脚总是不自觉的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烦躁,难以入睡的多为虚火; 3.从发作频率看:单次发作、愈后不再发可能是实火;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基本都是虚火; 4.从用药反馈看:使用清热解毒类、通便类或消炎类药物有效,且不影响胃口的多为实火;使用以上药物短时有效,此后效果越来越差,甚至用药后导致胃口变差、疲倦、大便稀烂者多为虚火; 强调几点: 1.以上鉴别要点须综合评判,越多证据倾向于某方面,越倾向于哪种诊断; 2.临床上有些情况尤其是早期并不那么容易判断虚实火,建议不要自作主张滥服清热解毒或消炎药,尽快咨询医生再确定; 3.就当代人的体质特点和生活方式,出现虚火的概率远远大于实火; 4.广东地区因山少土薄,气温湿热,空调随处可见,加上喜饮凉茶、冷饮,滥用清热解毒和消炎药,脾胃普遍偏虚弱,导致“土不伏火”的虚火情况尤其多见。 【滥用清凉,贻害无穷】 实火可泻,虚火当饮,治法完全不同。可是很多人以为广东天气湿热,多喝点凉茶、多用点清热解毒药有益无害,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一方面我们所见上火多为虚火,本来就和脾胃虚弱密切相关,不仅未能从调理脾胃,补土伏火入手,反而滥用寒凉,进一步折伤脾胃阳气,不仅可能使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难愈,更严重的是:导致后天失养,运化失司,逐步酿生土虚填实,导致便秘、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一系列衍生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就算是真为实火,也当中病即止,时时顾护阳气,不可长时间运用,导致过犹不及,损伤脾胃。 说到这里,大家所提及的各种降火处理:喝王老吉、喝凉茶、吃甲硝唑、局部喷药或抹药、喝引火汤、喝乌梅白糖水等等,孰是孰非,孰治标孰治本,相信就不言自明了。 颜帅祝你和家人身体安康!不会“上火”! 【降火验方“引火汤”】 【引火汤来源】 本方最早见于陈士铎的《辩证奇闻》,山西名中医李可曾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并提及,经南方医李可学术思想传承基地及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基地(中医经典科)临床反复验证,同时经微信群群友广泛验证,确认其为一用药安全、确有疗效的临床验方,使用得当,可大幅度减少生活中“上火”就滥用清热解毒和消炎药的弊端。 【引火汤基础方】 熟地(以九蒸九晒的大熟地为佳)90g,盐巴戟天 40g,麦冬30g,天冬30g,茯苓25,五味子5; 煎服法:加水约1000ml,煎煮45-60分钟,分早晚2次服(小儿可分2天6次服),不翻煎; 【引火汤适应症和禁忌症】 1. 最佳适应症:虚火引起的上火表现(特点:口干口苦、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流鼻血、大便干结,同时伴见舌色暗淡、口唇淡白、舌苔薄白或白微腻、小便色淡气味轻、口干不欲多饮、发热(热势较低)、五心烦热(双手心、双脚心、心口,合称五心)、睡觉踢被子、手和脚总是不自觉的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烦躁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 2. 相对适应症:使用附子、干姜等温性类药物引起咽痛等表现; 3. 禁忌症:实火(高热、口气臭秽、口唇鲜红、舌色鲜红、舌苔黄厚腻、大便秘结、小便色黄气味重、口渴引饮)。 【引火汤使用注意事项】 1. 引火汤所用药物均普通常用,总体比较安全,若虚火辨识准确,效果显著; 2. 临床疾病千变万化,病机复杂,虚实上火不见得容易判别,引火汤不能通治一切“上火”,复杂情况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再合理使用; 3. 服药引火汤后多数会出现腹中肠鸣、腹泻褐色稀烂便或水样便,此为药物起效,虚火得以下引归位的表现,无需紧张; 4. 小儿服用本方无需调整方药,仅煲好后减少每次的服用量即可; 5. 本方仅能引火下行归原,并不能健运脾胃,除“上火”之根,故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复杂病人仅能处理第一层,彻底治愈断根须由医生面诊准确判断,灵活处方; 6. 本方使用大剂量熟地,久用多用可能滋腻碍胃,影响胃口,当注意中病即止。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 |
|
来自: 中医知识圈 > 《火,暑,燥症,火症,祛火,引火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