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水稻 五常水稻指的是五常市的水稻种植业,五常市拥有种植优质水稻所需要的天气、沃土和技术,加上五常农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劳动农民的辛勤耕种,使得五常的水稻种植业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中文名 五常水稻 地区 五常市 起始期 清朝 种植历史 元1644年满清八旗劲旅进关,朝廷对八旗兵实行“恩养”政策,即八旗子弟从出生伊始,便享领俸禄,坐吃皇粮,只习鞍马骑射,不识农工为何事。八旗内部开始分化,少数王公大臣子弟仕途发达,囤积财富;多数旗人则无职闲散,经济窘困,这些闲散旗人被称为“苏拉”。“苏拉”聚居京师,不农不贾,优游坐食,自康雍到乾隆初年,已达数十万之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当时令朝廷头痛的“有清一代的一件大事”。  于是乎,乾隆皇帝决定,从乾隆九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先后把3000多户京城闲散八旗子弟迁往东北屯垦定居。经过考察,选定了拉林河畔阿勒楚喀地区。这些移民,大都是当年京城的皇亲国戚,有努尔哈赤之子代善的后裔,有索尼、索额图、鳌拜、和珅等人的子弟。他们到了荒凉的拉林河畔阿勒楚喀地区,一改往日寄生虫生活,开始打井建房,开荒种地,建屯立基,自食其力。他们亦兵亦农,耕猎并举,俨如社会主义的“”,像是“下乡知识青年”。可以说,自乾隆朝起,五常就开始有了水稻种植了! 五常,是清咸丰四年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五个甲社,取其“三纲五常”之意,得名五常。[1]五常原名“欢喜岭”,拉林是满语“欢喜、爽快”之意,拉林城名起于拉林河,其历史早于五常。1947年曾经成立过拉林县,1956年拉林县与五常县合并后,改称拉林镇,,拉林镇改称拉林满族镇。拉林满族镇南靠营城子满族乡,西接红旗乡,北连双桥子满族乡,东邻八家子乡,有24个自然屯,这些地方,都是五常优质大米的产地。 自然条件 全市有127.6万亩黑土,黑土层厚,基础肥力高,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适合水稻的生长。有拉林河、阿什河两大水系,溪浪河、忙牛河等河大小河流397条河流总长约2240公里,年降水量625mm,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2] 种植技术 减少中后期施肥量,合理控制群体大小,使群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抓住有利时机统一航化喷药防病,做到群防群治,不留死角。[3] “秧好半年粮”,培育壮秧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培育壮秧就要做到“二秋三常年”,即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有机肥,常年培肥地力,实施肥床旱育秧,[4]达到育秧先育土的要求,置床要调酸,浇足底水,趁湿摆盘,精量稀播育壮秧,播种量严格控制在275粒芽种/100m2,秧田管理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管理上要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壮秧模式为依据,以调温控水位手段,通过智能控温控湿和微喷技术实现旱育秧,使秧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衡发展,实现旱育壮秧。“育秧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克服旱育不旱,稀播不稀等问题,使秧苗带蘖插秧,农时上确保“不育五月秧” 参考资料 [1] 历史沿革.中国五常 [引用日期2015-07-25] [2] 资源状况.中国五常 [引用日期2015-07-25] [3] 北方水稻种植与植保技术.闫璇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7 现推广谷种是五优四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