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案

 369蓝田书院 2019-05-31
痛风案
张冬雪1△,邹  伟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哈尔滨150040)

患者,男,30岁。就诊日期:2016年5月30日。主诉:左足第一跖骨关节处剧烈疼痛2月余。现病史:近2个月因工作应酬,饮啤酒及进食肉食、海鲜较多,作息不规律,出现全身乏力不适,左足第一跖骨关节处疼痛并逐渐加重,自述于社区诊所口服中药汤剂(具体药物不详)无效,遂来我科室就诊。刻下症:左足第一跖骨关节处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明显,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沉细。尿酸检查:血尿酸527 μmol/L,24 h尿液尿酸总量1100 mg。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症(痰浊闭阻型)。治则:健脾益肾、祛湿通络、滋阴泻热。针刺取穴:主穴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风池、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配以外关、合谷、头维、内庭、解溪、照海、太溪。操作:穴位处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向后呈15°角缓慢捻转进针,斜刺15 mm;印堂由上向下平刺10 mm;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约20 mm;外关、合谷均直刺约30 mm,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均直刺约35 mm;太溪、解溪与皮肤呈45°角斜刺15 mm;内庭、照海直刺20 mm,得气后先以提插捻转法行针,各穴行平补平泻30 s,留针30 min后,百会、四神聪、风池、足三里、外关、合谷、太溪、内庭、丰隆施以虚搓法,即将针如搓线状向单方向转动,但以摩代搓,针体在穴位内转动1圈后,医者再向同一方向搓摩针柄3~4次,此时保持针体在穴内不转,配合小幅度提插法,每穴30 s,其中太溪、足三里行补法(由示指末节横纹向示指端实搓1圈、虚摩3~4圈,并以下插为主),内庭、丰隆用泻法(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实搓1圈、虚摩3~4圈,以上提为主),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由示指末节横纹向示指端实搓1圈、虚摩3~4圈后,再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实搓1圈、虚摩3~4圈),共留针50 min。双侧外关、合谷接KWD-808I穴位神经刺激仪30 min,同侧两穴相接,外关接负极、合谷接正极,予疏密波,2 Hz/100 Hz,以患者耐受为宜,同时配合大椎穴刺络放血拔罐8 min,隔日1次。治疗7 d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红肿、全身乏力等症状消失;继续治疗2周后,疼痛症状均消失,复查血尿酸209 μmol/L,遂停止治疗。每2个月定期随访至2018年6月,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

按语:西医主要采用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但存在胃肠道损害、肝肾受损等不良反应,且复发率高,患者难以耐受、依从性差[1]。此患者左足第一跖骨关节剧烈疼痛,行走不利,疼痛超过2个月,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红、肿、热、痛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痹症”范畴,其病位在骨,所属脏腑为脾肾,病机为脾肾不足、痰浊闭阻。患者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脾胃运化失常,湿壅下焦,复感寒邪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内留脏腑,外注皮肉关节,故而临床上出现关节疼痛难忍,全身乏力,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沉细等症状。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言:“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则但见血气日削,而痰涎日多矣”,后世亦有“脾胃为生痰之源”一说。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指出:“湿家病身疼发热”,湿邪阻滞,郁久化热,可致此病。故治以健脾益肾、祛湿通络、滋阴泻热。本案临床取穴以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风池、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为主,配以外关、合谷、头维、内庭、解溪、照海、太溪。《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临证治疗时多采用宁心安神法,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为临床上安神止痛要穴,取神安则痛止之效,此4穴以缓慢捻转进针法刺入,可减轻针刺疼痛、加强镇静作用;另以表里配穴法取足三里与三阴交发挥健脾利湿、疏经通络的作用;配合风池通络止痛;脾失运化,痰涎内生,停积体内渐形成内伤实证,故治当泻其实,正合《灵枢·经脉》所言“盛则泻之”,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是临床治疗中的祛痰要穴,治疗多用泻法;应用上下配穴法,选取足阳明胃经的头维、解溪加强其健脾祛痰的作用;湿邪郁久化热,同时泻内庭以宣发郁热;照海、太溪相配可以补肾纳气、滋阴清热,二者均为治疗下肢痹症的要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针刺二者可疏经通络、防止水停湿困犯脾。在行针手法上,邹伟教授师从著名针灸学大师张缙教授,善用“搓法”[2],搓法是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之一,其操作主要在针柄上进行,即将针如搓线状向单方向转动,以加强针感,可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但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2~3圈,常致肌肉缠针,发生滞针,患者产生疼痛。故张缙教授提出虚搓法,虚搓是以摩代搓、针体在穴位内不转,医者单方向地搓摩针柄,使一种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入到腧穴中[3],行针后使针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穴位内有麻感时,表示达到理想的得气效果。但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此种行针方法刺激量较小,得气较迟,故邹伟教授临床上常用虚搓法配合小幅度的提插法,以达到一种“滞提”的效果,明显缩短得气时间并提高临床治愈率。在补泻方面,虚搓法亦与其他手法相同,由方向决定补泻的不同效应:泻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搓,以上提为主,常易于产生凉感;反之,补法由示指末节横纹向示指端搓,并以下插为主,易产生热感。临床上多采用温补凉泻法,泻内庭、丰隆结合补足三里、太溪,起到泻痰热并滋阴的作用。患者针刺第1天行针过程中即感觉局部肿痛感减轻,配合合谷、外关电针辅助治疗,可加强针感、提高疗效;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具有清热解毒泻火之功,刺络放血疗法遵循《内经》“宛陈则除之”原则,《素问·调经论》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亦为刺血疗法治疗痛风提供理论依据[4-5]。拔罐疗法可弥补单纯刺血疗法瘀血难以除尽、邪气深伏不退的缺点,此法可直接祛除经络气血之“毒”“瘀”,临床上两者结合治疗效果良好。搓针法结合刺血拔罐疗法治疗痛风效果显著,可供临床治疗借鉴。(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9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