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先生最近写了两篇文章,讲述因果轮回。有人看到后生了疑惑,问我王路的逻辑是否正确。我先看了后一篇,再看了前一篇,发现问题很大。 两篇文章的核心部分大概是以下内容:
业我会分身这种说法毫无根据,闻所未闻。王路先生的立足点在于这样一句话: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这句话应该是源自《菩提道次广论》:
这句话怎么解释先不谈,但得出“一业引一生”的结论是很不严谨的。表面上看确实是一业引一生,但本质上投生的种子识,是过去所有业识的综合体。 一业引一生只是表象。这个一业里,包含着过去诸业。只是因为诸业成分不同,投生的世界就不同。 生命的过程好比是往杯子里不停倒各色染料(六识不停地攀缘和染着),然后不断搅拌(造作)。最后(也就是临终前)这杯混合的染料看起来会有一种色彩比较明显。 这个色彩就是下一生的基调。 但投生时并不是取这种颜色本身,而是直接取一滴混合染料,放进另一个杯子(世界)里,然后继续不停地倒各色染料,不断搅拌。 正因为如此,有情生命都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复杂性。一个普通人,他可能眼睛很漂亮,鼻子很丑;皮肤很黑,但却光滑;个子很矮,身材去很匀称;对语文一窍不通,数学却颇具天赋;有时温柔如水,有时暴跳如雷;有时愚笨不通,有时却瞬间领悟...... 人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器官,甚至每一寸区域,都可以说是不同的业所导致;意识和情感也是过去诸业的混合体。 世界也相应地很复杂。地形有高有低,温度有冷有暖,物质有粗糙有细腻,天气有雨有风,景色有美有丑...... 这就叫因缘和合,怎么可能只有一业呢?如果真的只有一业,就只有一化身、一化境,并永恒不变。这就落入了常见。 王路在这里犯了迷糊,认为是把杯子里的各色染料都单独提出来,分别放在不同的杯子里。漂亮的鲜艳的就是善业,投生到善趣;灰不拉几的就是恶业,投生到恶趣。 所以就作出了“业会分身”的离谱结论。业不会分身,有些业没有表现出来,并不表示它们投生到其他世界里去了,而是暂时不显。等相同的“染料”倒的多了,或跟其他一些合适的“染料”发生了反应,就会显了。 业的混合性是理解佛教因果观的关键。正是这种混合特质,才可以说无常,无我。在修行的层面上,比如禅定业,那是引入大量清净的“染料”,稀释了过去的混合“染料”,使那些普通的善恶业显示不出“颜色”——也就是业相。从而投生到诸天界。 不同的是,在天界,六识的染执比较少。只是原本决定投生到天界的清净业会消耗,到一定的时候,其他“染料”的颜色会争相显现,这就是天界寿尽,再入轮回的时候(除了净居天,这是三果及以上的圣者投生的地方,他们通常会在净居天涅槃)。 所以天界虽然是一业所致(尤其是无色界),但也是多业混合。只不过那一业太明显,所以产生了一化身,一化境。然而也正因为是多业混杂,所以这一化身、一化境并不稳固。 真正一业引一生的情况,其实是涅槃。涅槃的无上善净之业,引至无生之生。 有人说,涅槃怎么会是业?以凡夫的角度去衡量,涅槃是要到达的目标,当然也就属于因果的范畴。 如果是以般若的角度,就无有业不业,涅不涅槃之分了。 地狱界跟天界相反,是注入了大量不清净的“染料”。有人说,那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善事,最后为什么也会有恶业现前,投生恶趣?善事和善心是两码事。一个善人可能同时也很胆小,虽然他在人生中不断在心识里投入乐善好施的“染料”,但恐惧心的“染料”最终联合过去的恶业“染料”占住了主色,那就会投生到恶趣。 当然,说是业,其实都不过是涅槃的二元对立现象。 在世间法上,一个生命在过往轮回中,六道都经历过。心识里有地狱的习性,也有天人的习性,更重要的是,也有佛性。特别是人,各种特性混杂在一块,要堕落很快,要解脱也不慢。否则,如果只有一性,那还修什么?修六道各神识归位?那不是佛法。 可以说众生是佛性的分身。以佛为参照,那王路和我是佛不同的分身,不二涅槃的两种二元可能性。但这是以佛为参照。以凡夫自己为参照,不会有所谓的分身。 这就像几盏灯同时照一棵树,树会同时有很多影子出现;但影子怎么可能会再有影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