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儿童的眼睛,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敢于同这个世界开玩笑。 他们并不认为这个世界所呈现出的所有样子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希望看到本质,希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它的眼睛何其的清澈,何其的纯净。洁净的眼睛中,可以看到充满神秘的世界!成年的眼睛早已模糊,血迹斑斑! 一个没有童心的人会慢慢变得面目可憎,浑身上下充满了令人讨厌的气息,聊天也完全没有乐趣,千篇一律的段子和俗语,用自以为是来武装自己。 懦弱的人也绝不会承认自己的懦弱,他们或者披上带刺的外衣,吓阻自己的天敌,或者一步步地后退,一边欺骗自己,其实我无所谓,我根本不在乎。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 第一境界是骆驼,是“你应”的状态。 第二境界是狮子,是“我要”的状态。 第三境界是婴儿,便是“真我”的状态。 老子说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就是说,想要做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就要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就是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老子是道,孟子是儒,在童真方面,却是儒道合一了。 由此来看,在童真方面,算是中外合一了。 在这个喧闹复杂的时代,留下一个节日让我怀念一下童真童趣有什么不好呢?人之初,性本善。怀念童年,正是出于人天生的善良呀。 白居易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国际儿童节的来源,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这个节日的起源是悼念儿童,作用却是警示大人。 丧钟为谁而鸣?为活人而鸣。 儿童节为谁而过,为大人而过。 因为那些制造惨案、死难、虐杀、毒杀的人,不是儿童,正是大人。 在儿童节中,怀一份童真,多一份包容,添一份敬策,这便是这个节日正真意义,何必纠结主角是大人还是小孩呢? 还记得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谁家里有台彩色电视机,都能招来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围观,我那两年,即使狂风暴雨,也不能阻挡我去隔壁家看动画片,那个时候的欢乐是长大之后没有的。 小时候,我们盼望着长大,我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过家家;长大后,却“眼红”不满14周岁的孩子在这一天的假期里吃着零食、看着动画片,欢庆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这群“大孩子”开始在朋友圈祝自己“节日快乐”,因为坚信:人家还是个宝宝。 很多成年人生活艰难,找个节日把自己内心的不爽放出来吹吹风挺好的。 男人嘛,主要不过妇女节就好! 而我,只想过儿童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