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来自于奥斯卡王尔德的不足三万字的戏剧《莎乐美》,我手上的版本是苏福忠先生所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本书的翻译在豆瓣上被骂的狗血淋头,于是我去找了其他的翻译版本来看,差距不大,请注意受洗者约翰名字就叫做乔卡南,这里翻译是没有错的,实际上,这个翻译在我看来更加淳朴一点,修饰要少得多——我很能理解翻译家的感受,现在基本上是怎么翻译都会被骂,不懂文学的人骂的是最为难听。),这本书还包括了王尔德写的另一出戏剧《认真的重要》,毕竟《莎乐美》实在是太过短小精悍,不足三万字的文字量会让本书显得不像是书而像是一本小册子,但即使加上《认真的重要》之后本书仍旧只有32开157页的大小,加上前言和创作年表,这本书的文字量仍旧只有78千字,应该是我买过的,包括一些诗集在内的,文字量最小的书了。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奥斯卡·王尔德 (以下摘录自书的扉页)奥斯卡·王尔德,出生于1854年,卒于1900年,是十九世纪爱尔兰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于世。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九十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这段介绍太过简略了(甚至还有一些错误),所以我决定再详细补充一点。 首先要了解奥斯卡王尔德,你就必须要了解唯美主义,那什么是唯美主义呢?维基百科是这样说的:主张艺术哲学应独立于所有哲学之外,艺术只能以艺术自身的标准来评判。 呃,这句话很难懂,让我们说的简单一点:唯美主义主张的是将艺术与带有实效性的一切分离,让艺术仅仅为艺术服务。 还不懂的话就这么理解:唯美主义就是觉得艺术不应该有实用性,艺术应该完全服务于感受。 同时唯美主义者还提倡“艺术至上”“反对自然美追求人工美”,但是他们大部分是将意见集中在反功利性上的,与唯美主义息息相关的还有象征主义以及上面提到的颓废派(这也是一个错误,王尔德并非是颓废派的先驱),不过我们这里暂且不提,我们先谈论一下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运动发起于19世纪后期的英国,维基百科上说这是一场组织松散的反社会运动,但是实际上对社会的影响几乎没有,主要的影响还是存在于艺术领域,这场运动因为王尔德而迎来高潮,也因为王尔德走向衰落,王尔德的死大致也宣告了这场运动的结束。在当时,王尔德的英年早逝和他受到的不公待遇对当时的文坛和社交圈造成了强烈冲击,也给一部分作家(尤其是同性恋作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毛姆)。 我们不需要了解唯美主义运动到底干了些什么,因为的确,唯美主义运动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干——至少在社会上是如此的,在艺术领域则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唯美主义反对浪漫主义中对自然美的崇尚,反对那些把艺术和功利扯到一起的家伙,身为唯美主义最高顶峰的王尔德也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尽管他的唯美主义并没有那么典型。 比如王尔德的童话和小说,往往和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戏剧也基本是如此,也许他的文学才华足以让他站在美的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就会觉得王尔德本身并不支持将美和道德完全分开,在他的文学著作中,美和道德几乎是统一的。 几乎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还有一点例外,这个例外也是唯美主义戏剧的巅峰,在我看来甚至是当时所有戏剧的巅峰:《莎乐美》。 我们聊回《莎乐美》,这部剧作写于1893年,在1897年才在英国正式上演,18世纪90年代的前半部分是王尔德的巅峰时期,这个时候,他不仅写出了《道林·格雷的画像》还用几部极为优秀的喜剧奠定了自己在英国戏剧界的地位,可是《莎乐美》并不在这些剧作之中。1895年,王尔德因为自己的同性恋行为被捕入狱,这场及其可怕的人祸将王尔德拉入深渊之中,监狱生活不禁摧残了他的身体也摧残了他的灵魂,他在1897年被释放出狱,此时文学界和社交圈只有寥寥数人支持他(比如那个正义感极强的社会进步分子剧作家萧伯纳)。 1897年他被释放的时候,也是《莎乐美》在英国第一次获准演出的时候,而在之前这部剧已经在法国被演出过了,在1902年这部剧在德国得到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那个时候王尔德已经英年早逝了,他逝去的年龄刚好也是张国荣逝去的年龄,命运可真是有意思。 《莎乐美》的故事很简单,莎乐美是朱迪亚锅王希律·安缇帕的续弦希罗底的女儿(这些名字除了莎乐美都没有记住的必要),希律王十分迷恋莎乐美美丽的外表,对莎乐美宠爱无度。而女主莎乐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受洗者约翰·乔卡南,却因得不到他的爱于是决定让继父砍下他的头来得到他的吻,最后莎乐美因此而被侍卫乱刀砍死(书里写的是殴打致死)。本书的原型来自于圣经,但是除了名字以外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都和圣经里面的故事不一样——想想看,圣经里面显然不会有这么血腥畸形的故事,我们不如直接抛开圣经来观看这个剧本。 剧本里面值得记住的就只有那么几个角色,女主角莎乐美,莎乐美他母亲,莎乐美他继父以及受洗者约翰,其中最值得说的艺术形象就是莎乐美,剧本里面对于莎乐美的描写几乎很少有直接的描写,直接的描写也并不精彩,我的书里面还有比亚兹莱的插画,他的插画真是——非常艺术,但是缺少形式美,总的来说,画的不错,但是给王尔德做插画并不是很合适,他画的莎乐美更多的展现了莎乐美妖孽的一面而对于莎乐美纯洁美丽的一面却毫无贡献,也许在比亚兹莱心目中莎乐美是个妖妇吧。 除了基本的称赞以外(莎乐美公主是多么美丽之类之类的)王尔德是这样通过他人之口描写莎乐美的外表的: “公主的脸色多么苍白啊!我过去从来没有见她这么苍白过。她像是银镜中一朵白玫瑰的影子。” “她像一只迷途的鸽子…………她像一朵在风中抖动的水仙花……她像一朵银光闪闪的花儿。” 而这些描写可能还不足莎乐美对于乔卡南的描写精彩程度的十分之一: “他的眼睛最让人害怕(受洗者约翰是个盲人)。它们像是火炬在古泰尔幕布上烧出的黑窟窿。它们像是恶龙栖息的巢穴。它们像是恶龙做窝的埃及黑窖。像是变幻无穷的月亮扰乱的黑湖。” 当然不止这么一句,还有: “乔卡南,我渴望得到你的肉体!你的肉体像是田野里的百合花一样洁白,从来没有被人铲割过。你的肉体像是山顶的积雪一样晶莹,像是朱迪亚山顶的积雪滚到了山谷里来。阿拉伯皇后花园里的玫瑰也不如你的肉体白净,黎明初照树叶的脚光也不如你的肉体白净,新升海上皎月的玉胸也不如你的肉体白净……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比你的肉体白净,让我抚摸你的肉体吧!” 当然还有,我就不举例了,乔卡南可能不如莎乐美说的那么好看,毕竟爱是盲目的,但是莎乐美一定比王尔德写出来的部分更好看,她只要一支舞就可以把希律王迷得神魂颠倒,她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把人送入死亡的深渊,当她说出她要乔卡南的头颅的时候,希律王开始劝阻她,换着方式诱惑她,白孔雀,祖母绿,其他宝石,鸵鸟羽毛的衣服,半壁江山,她有这么美吗?她真的有的,她跳了七层纱舞,随后希律王不得不把上帝使者的头颅给了她。 她终于得偿所愿,其它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她如是对着约翰的头颅说道: “…………哦,乔卡南,你见过你的上帝,可是,我,你却从来不看。如果你看见了我,那么你就会爱上我。我,我看见了你,乔卡南,我也爱上了你。哦,我爱你爱得多么深啊!我现在还爱着你,乔卡南,我只爱你一个人……我饥渴着你的美;我想要啃咬你的肉体;美酒也好,鲜果也罢,都足以填饱我的饥渴。我该怎么办呢,乔卡南?无论是洪流还是大水都不足平息我的激情。我本是一个公主,你却敢责骂我。我本是一个处女,你却剥夺了我的贞洁。我本恬静安宁,你却在我的血管里塞满了火焰……啊!啊!你为什么不看看我,乔卡南!如果你看看我,你就会爱上我。我知道你一定会爱上我的,爱之神秘远比死之神秘更加神秘啊。爱才是唯一该考虑的。” 莎乐美什么也不在乎,她吻了乔卡南的嘴唇,尝到了爱情的苦味,最后被希律王派人杀死了。 故事就此结束,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故事,基本没有什么旁支线索,开头就描写了莎乐美的美貌以及她对先知的爱还有先知对她的污蔑和拒绝,她爱上了这个男人,甚至连这个男人的眼窟窿都觉得无比好看,觉得男人身上的污渍,泥灰都对男人的肉体带来一点美学意义上的损失,而她的所求终将是得不到的,男人将他看做她乱伦母亲的孽种,将她看成一个妓女,甚至无视她是纯洁的这一点,男人无法看见她,这就是悲剧产生的终极原因:无法欣赏美。 除了本身对唯美主义的崇尚之外(显然乔卡南是唯美主义的敌人,而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化身)和王尔德的自恋情节以外这个剧本当然也写出了其它的东西,就是比唯美主义价值更高的,对绝望的爱恋的完美比喻,让我们来透过表面看看在王尔德心目中爱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王尔德说的是再简单肤浅不过了:爱就是被美吸引。全书从头到尾他一直在表述着这个观点,年轻的叙利亚人因为受到莎乐美的美貌而爱上了莎乐美也因得不到莎乐美的爱而自杀,莎乐美因为乔卡南的肉体而爱上了乔卡南也因为得不到乔卡南的爱而决定砍下乔卡南的头颅,希律王也受到了莎乐美美貌的吸引,但是他本身不够纯洁所以最后没有陷进去,他们全是因为美而生爱,而王尔德显然以此作为跳板表述了另一个他的观点: “无法相互吸引爱的就是一场悲剧。”换言之就是:“单相思永远不会有好结果。” 当然在我们读的时候,显然不仅仅是读出了这些,乔卡南的审美无能显然不仅仅是审美无能,还是一种刻意的忽略,他执着于莎乐美身上那些他认为不好的地方而无视了莎乐美纯洁特质,他不愿去欣赏莎乐美的美貌也不愿探究莎乐美的内心,他看到了全是罪恶和苦难,死亡和上帝,而这些显然不仅仅是毁掉了他的肉体上的眼睛还毁掉了他的心灵上的眼睛,他甚至都无法察觉莎乐美再明显不过的本质——小女孩。 不管王尔德的观点是否正确,他的确用一种艺术形式成功的表达了他的想法,并且这个剧本很少的没有讲一点段子,也没有那种王尔德式金句,有的只是环环相扣的剧情和极度夸张的描写,而这两个特点也完美地撑起了整个剧本。剧本本身有很多值得我们膜拜的地方,比如说那种夸张的描写方式,哪怕是模仿都很难达到王尔德水平(首先要有王尔德水平的自恋才行),而且用不到三万字写出一个结构饱满的快节奏的剧本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王尔德的作品总是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总能放大自己的优点以至于让我们对那些缺点视而不见,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王尔德的选材和立意是新颖的,他对于自己观点的表达是完善的,他对于爱情的描写是真挚而且动人的,说明他至少是对自己诚实的,而这一点我总是在强调,因为这一点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基础。 其次,王尔德剧本的篇幅显然异常短小,哪怕是独幕剧里也是短的没话说,而这样短小的剧本显然适合可以减少描写繁复带来的厌倦感,看看莎士比亚的剧本的就知道了,莎士比亚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别有用心独出心裁,尽管不是很自然,但是的确优美到没有话说,不过莎剧的长度可是王尔德剧本的十多倍,哪怕是句子再怎么好听,也无法避免长度和重复度带来的厌倦感,这种长度会将语言和剧本上的问题极大的放大,而王尔德显然聪明地规避了这一点并且将他如何规避的方法传给了后世人。 最后补充一句,这本书挑选的两本剧作,刚好就是王尔德最为放飞自我和最为克制的两篇剧作,这也是他写得最好的两篇。 我们都在阴沟之中,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