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258,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The mystery of love is greater than the mystery of death.” ― Oscar Wilde, Salomé 爱情之不可理喻比死亡之神秘更甚 —— 王尔德《莎乐美》 以个人理解,西方神话里有两个冤假错案。一是希腊神话里的女妖美杜莎。作为被海神波塞冬强暴的女祭司,诉苦无门后居然因为貌美而招致雅典娜无情的诅咒,乌黑的秀发变成了蠕动的毒蛇,沦为人人唾弃的女妖。若是有人注视了她的眼睛,便会化作石头。 另一个是圣经故事里的莎乐美。原本是个历史上无名的公主,却被后世塑造成美艳至极、残酷冷血的形象,是为一吻爱人的唇,不惜砍下其头颅的泼辣放荡女。 贝诺佐 · 哥佐利:《莎乐美的舞蹈》 在文艺复兴早期的作品中,莎乐美通常以质朴的年轻女孩形象出现。巴洛克时期的天主教为宣传教义突出约翰殉道这一圣经主题,单纯可爱的莎乐美逐渐化身成了一名刽子手,开始面无表情地直视血淋淋的头颅。 到了十九世纪,莎乐美的外在形象进化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欧洲开始收到东方艺术的影响,莎乐美开始散发神秘的异域气质,成为一位具有鲜明性格与气质的邪魅女性,而不再是圣经中一个跑龙套的角色,而是艺术家的灵感缪斯。 几百年来,无数艺术家为这意象着迷不已。达芬奇、提香、莫罗……他们在不同时期用各种风格技法描绘了这个场面。 彼得·鲁本斯:《施洗约翰的头颅》 为莎乐美注入人格与意识的人是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他在巴黎的一次沙龙上看到了莫罗画的莎乐美,大为惊叹,随后创作了著名的戏剧《莎乐美》,是唯美主义思潮下的一部经典,剧中的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遭到无情的拒绝后,她用一曲舞蹈换来了与约翰血腥的一吻。 暴力、乱伦、色情、虐恋……所有抓眼球的元素全都在故事里了,活脱一场五十度灰。理查·施特劳斯看了他的戏剧,深感不过瘾,拿过来又写了歌剧。 居斯塔夫·莫罗 :《在希律王前起舞的莎乐美》 大幕拉开。公元之初的加利利,耶稣之施洗者先知约翰,因在公开场合抨击希律王与王后希罗底抛弃各自原配、苟且结合之罪而被收押入狱。不偏不巧,这边美艳绝伦却从未坠入爱河的莎乐美公主在赴宴之路上听到约翰的声音。 好奇心驱使,她依声寻人。眼前的约翰面容冷峻,莎乐美却为其倾倒。遭到约翰决绝无情、充满鄙夷的多次拒绝后,她终于明白自己永无可能打动对方。求而不得便百般颓丧,她自然也不愿搭理宴席间继父希律王想看跳舞的请求。 色迷迷的继父开始诱惑她,许诺莎乐美只要起舞就满足她任意一个要求。莎乐美心底燃起最后的希望,不顾母亲希罗底反对,答应了希律王在宴席上跳七纱舞。 七纱舞源于东方的巴比伦神话:月亮之女伊师塔尔为追寻故去的情人塔姆兹而下地狱,每降一重天便褪去一层纱衣,纱衣褪尽,真理便现。后人以此创作的七纱舞却是视觉感官强烈刺激的艳舞,类似今天的脱衣舞。 居斯塔夫·莫罗 《莎乐美的七纱舞》 当莎乐美跳起这支舞,欲念之火便吞噬了在场的每一个男人。一曲终了,还在回味的希律王立即要赏赐她。莎乐美抓住机会,强行索要约翰的首级。希律王后悔不已试图劝阻,可惜君王无戏言。 银盘盛放着先知的首级,被仆人小心翼翼地献上来。莎乐美得偿所愿,怀抱头颅、狂笑不已,品到心上人之吻,苦涩或是血的味道,也或者这本就是爱情的味道? 希律王被眼前这一幕吓呆了,下令处死状如疯癫的公主。士兵们渐渐围住莎乐美,大幕缓缓拉上。 奧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 一贯风骚特立的王尔德,虽取材《圣经》,但大胆颠覆了基督教传统中莎乐美形象,丰富了人物剧情细节,为故事大大添色。当时英国因宗教历史有项古老的法律不许将圣经人物搬上舞台,加之王尔德想要自我挑战,他选择用法文执笔此剧,1891年完稿。 独幕剧的公演也一波三折,好事多磨。1892年,正在伦敦悄悄进行的排练没能瞒过公务大臣的法眼,一纸禁令伦敦首演泡汤。气得王尔德逢人就说,都柏林出生的他是爱尔兰人,思想如此狭隘的英国才不是他祖国(那时爱尔兰还是大不列颠的一部分)。 1893年剧本初版法文,次年才出翻译的英文版。在1896年寒冷的二月第二个周二,该剧在巴黎成功献出处女秀,但作家本人却无法到场——首演前一年王尔德就因“同性行为有伤风化罪”获刑两年。 本就颇为奇幻的圣经故事被王尔德成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情节紧凑勾人心弦,台词直白却又极具诱惑,主角莎乐美大胆主动,从头至尾散发着异域魅力,可读可看之处令人惊叹不已。 莎乐美1927剧版海报 19世纪的英国文坛群星闪耀,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等璀璨的明星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他们举世瞩目的才华共同构筑了彼时英国文学的耀眼银河,但是没有谁比王尔德这个异数更富有魅惑力。 在英语写作的世界里,王尔德不仅语言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思想更是鹤立鸡群标新立异,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最离经叛道的唯美主义作家。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一个勇敢地做自己的人,只落得一个铁窗生涯的下场,出狱后重病不治,就连他的作品也一并蒙尘,以至于后人记住他的私生活远多于他的作品,尽管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狱中他完成写给同性伴侣道格拉斯·波西的书信《自深深处》。爱恨情仇,痴心怨念,全部诉诸笔端。他声泪俱下地控诉情人的残忍冷酷和薄情寡义。但是,所有苦恼郁闷,都抵不过波西的一颦一笑。 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和他笔下的莎乐美何其一致。 奥斯卡·王尔德公墓 如今,王尔德远在法国拉雪兹公墓的墓碑上,数不胜数爱他的读者带着倾心爱慕远道而来,祭奠他身在井隅心向璀璨,对美坚贞不渝的追求,用一枚枚唇印为他深情书写永恒的墓志铭,这亦是对他缠绵悱恻的一生所做出的最好注脚。 也就不难理解王尔德对《莎乐美》故事的大胆改编。莎乐美不再仅仅是一个跳舞的女孩,魅影婆娑的舞蹈是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秘密,一个拥有自我意志、追逐爱和欲望、勇敢去恨的形象呼之欲出。 附:历史上的莎乐美(当代以色列区域/犹太人) 历史上希律大帝死后其封地(巴勒斯坦)被罗马分成四部分,各设一位封王统治。其儿子希律·安提帕索成为了加利利的封王,即圣经中的希律王,原配为纳巴泰公主。 在希律王去罗马受封的途中,他爱上了哥哥腓力的妻子希罗底,因而要与纳巴泰公主离婚,触犯众怒。先知约翰公开谴责了这种不伦的行径,希律王怀恨在心,最终将其押解到马加比城堡处死。 莎乐美为希罗底与原夫腓力所生之女,生于公元 14年,卒于公元 62-71之间,与约翰的死并无直接联系。后来被罗马皇帝尼禄许配给在小亚美尼亚国阿里斯托·布鲁斯国王为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