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窗听雨

 你的景和我的桥 2022-05-18 发布于广东

五月,时有大雨。

偶尔,在沉睡不知归路的夜半,被屋外惊雷的声音震醒。于是起床关窗,看见天际又劈出一道长白的闪电,暗夜中林立的高楼清晰可见,随即便传来一阵好久的轰隆隆巨响。

重新躺下,再无法入睡。

望着窗外,暗夜里正瓢泼着大雨,嘈嘈切切,哗啦哗啦,狠劲敲打着这个世界裸露的每一部分。

而此刻你我,与家人相伴,安然蜷缩于一方温室的舒适被窝里,不用披风冒雨,无须逆水夜行,想一想,顿然觉得这人生暖意,大抵也莫过于此

总觉得,在被狂风暴雨胁裹的世界里,在漆黑无边的满满长夜里,人才是孤独无助,却也最清醒清静,最能感知世间一切暖凉的时刻。

或许缘此,千古以来,人们才这么钟情于听雨。即便今日,万水千山里,也还藏着数不清的“听雨轩”“听雨阁”“听雨亭”“听雨堂”。

关于听雨的名诗古词,更是数不胜数。

暗夜听雨是“青灯听雨夜荒凉”,在茅庐听雨是“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在屋子里听雨是“前檐看雨如银竹,后檐听雨如泻瀑”,在泊舟中听雨是“雨来闹秋江,全似茶铛沸”,在竹舍中听雨是“竹斋眠听雨,梦裹长青苔”,送别时听雨是“听尽灯前细雨声,声声总是别离情”……

宋代词人蒋捷,甚至将人生意境寄寓于三场听雨之中: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看这架势,词人这一生,多半也是人在旅途、暗夜听雨。

张爱玲说:“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而不来”,她听的是对恋人的思念。

诗人余光中,听的是绵绵冷雨,念的是无尽乡愁,一下子扫过“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曾看过一幅画,老者端坐在堂屋上边喝茶,姑娘手里卷一本书,归来的农人从哗啦啦的天井旁走过,抖落一身的雨水,像极了生活最美的样子。

忆起幼时的五月,端午前后,正是“走龙舟水”的时节。 那时,我常坐在堂屋之中,望见大门外骤雨如柱。屋顶瓦响,乒乒乓乓,屋檐雨柱,哗哗直下,村前村后,到处是小溪一样的浑黄急流。

好久没请瓦匠师傅“拣瓦”了,风急雨大,屋里好几个角落都漏雨,奶奶早已拿出盆罐,摆在那滴水的正下方,叮叮咚咚。

爷爷担心刚栽下的禾苗被大雨浸泡,戴上竹斗笠,披上蓑衣,扛着锄头,一头便扎进茫茫雨雾中。归来时,总要数说哪里又滑坡了,哪块田又堵水了,幸亏赶去挖开了。

待到雨势稍停,孩子们也出动了,拿着竹撮箕,到村前田头的水沟中捞鱼捉虾。那些因水漫过栅栏顺势从鱼塘中逃出来的草鱼、鲫鱼、鲤鱼,常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捕获。

如今,前程隔雨,世异时迁。

在都市的暗夜里,卧听雨声敲打着窗棂,心也随雨淅沥流淌。风起风息,雨骤雨疏,正如观听人生的起起落落。

也只在这样的时刻,才能清晰见到那些故去的岁月和往事。

所以,听雨,也是会上瘾的

我们常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在这样的雨夜,听一听、静一静,才算有了最真切的体悟。

(图片源自互联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