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12月首演,到2015年广州蓓蕾剧场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现场,在王君安的《柳永》演出结束时,我们总能看到观众们集体起立,高喊 “王君安我爱你”的情景,有些激动的戏迷甚至喊哑了嗓子。其实,戏迷们没有统一的组织,这些行为完全是出于自发。我们将这种情景,归结为一个词——王君安现象。 毋庸置疑,王君安现象是种文化现象。对于戏迷而言,王君安不仅仅是一个戏曲演员,她更像是一个娱乐偶像。她的戏迷群年龄跨度甚大,无论是七八岁的小学生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演出现场都呈现出一种如痴如狂的状态;她的贴吧,在百度戏明星贴吧中也长期占据着相当靠前的位置;只要是王君安演出的剧目,她的戏迷必定趋之若鹜,乃至于越好的座位越是一票难求。 首先,观众对“角儿”的崇拜,实质上是对戏曲流派艺术的崇拜。因此,“君迷”们对王君安的崇拜,毋宁说是对越剧尹派艺术的崇拜。尹派的唱腔看似简单,其实易学难精,因此,尹派的戏迷们便会对将尹派唱得出神入化的尹派弟子们更多了一层崇拜之情。 其次,芳华的品牌是尹桂芳先生一手创办并打造出来的。斯人已去,但对于很多老一辈的观众而言,承载了尹桂芳先生一生心血的芳华越剧团便成为了尹桂芳先生艺术生命的延续。因此,他们自然地将当年对尹桂芳先生的热情转移到了在芳华扛起尹派传承大旗的王君安以及她之后的芳华新一代尹派传人身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被称为“移情”。 第三,王君安在出道的时候,得到了尹桂芳先生无私的力捧。20年前,尹桂芳先生带着芳华越剧团在上海、香港等主要城市巡演,每次演出后,尹桂芳先生都拖着病体,亲自上台陪着王君安等年轻演员谢幕,从现在市场运作角度来说,尹桂芳先生正是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对王君安等人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市场包装。尹桂芳先生当年的用心良苦,时至今日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2013年10月《柳永》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结束后,一位年已八旬的老戏迷专程到后台找王君安,为的只是要对她讲述自己当年与尹桂芳先生交往的经过,并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一张极为珍贵的尹桂芳先生的老照片郑重地赠与芳华。戏剧家姚锡娟将王君安比喻为尹桂芳亲自孵出来的“小鸡”。在君迷们心中,王君安是“上天为我们准备好的优秀尹派传人”。对王君安的表演,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史济华描述道:“每一个镜头,她的眼睛从来没有闪过神,这个我做不到。我觉得她实实在在地传承了尹桂芳老师的表演艺术。”由此可见,芳华品牌之下戏迷的“移情”,以及尹桂芳先生当年着意而成功的市场包装,三者累加,辅之以机遇,或许正是产生“王君安现象”的本质原因。 越剧改革使一些越迷、尹迷对尹门弟子创新深感失望,将传承正宗纯粹尹派的希望都寄托在王君安身上。是王君安让他们在沙漠里遇见了“绿洲”,君迷呈现井喷式增长。 王君安的走红是现代化传播在戏剧领域的成功试验。随着百度贴吧出现,君迷大量增长。电视传播的力量也不可小觑,2008年《盘妻索妻》在央视播出,主持人白燕升感叹“她的名字让戏曲博客一夜爆炸”,该期节目创下戏曲频道收视新高并长时间高居榜首。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增加君迷数量的同时,促进了君迷的亲近度。淘宝网甚至开了君韵文化网店,销售王君安授权的正版音像与徽章、台历等衍生产品。“君迷现象”是戏曲传播现代化的直接例证。由于看重君迷群体的年轻、时尚和影响,国际著名时尚杂志《ELLE》以王君安为封面照片,引发无数君迷争相购买,为戏曲圈带来一股时尚的暖风,昭示着传统戏曲的时代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