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四叔”李兆基终于宣布退休,其身后5,400亿港元的商业王国,将交由两子李家杰及李家诚共同管理。 至此,香港“四大家族”正式进入接班时代。 年轻一代或许只知道李嘉诚厉害之处,但四叔与其对比,没有半点逊色,其一度被香港媒体誉为“亚洲股神”,其余漏网的传奇往事也不少。 时间回溯到1996年,四叔不只在家里排名第四,于当年年更是在58亿人口中排名第四。 在《福布斯》1996年香港富豪榜上,四叔在世界富豪中排名第四。相反,李嘉诚最厉害也只夺得过第8名。 图片来源:福布斯 神来之笔 - 中华煤气 四叔的商业王国包括了以恒基地产(0012.HK)为首的6个上市平台,整体市值大约5,400亿港元,基本由恒地和中华煤气支撑着,后者市值约为2,976亿,甚至高于直属四叔的恒地。 资料来源:网络,数据截止5月29日 四叔如何靠地产发财的故事在此就不再详谈,以香港的楼价升幅,除非四叔如当年合和掌舵人胡应湘一样放弃地产搞基建,否则,地产龙头一路以来基本是躺赚。 (合和曾与长实、新鸿基、新世界及恒隆合称“华资五虎将”,不过公司已于今年5月退市,退市前市值仅约335亿港元)。 因此,在老一辈的眼中,中华煤气实际上才是四叔的神来之笔。 根据资料,中华煤气于1960年上市,相比于1981年上市的恒地上市历史更悠久。 1973年,香港发生股灾,中华煤气市值一度跌至0.5亿港元,但谁也没想过46年后,市值大幅升至2,600亿,升幅逾5,200倍。 下图为1973年的报导,当时恒指才1,774点,而中华煤气已经着送红股的“传统”。
1975年,怡和及港灯拟敌意收购中华煤气,当时中华煤气主席利铭泽与董事李国宝,于是找来四叔帮手,最后成功击退对手。 自此,四叔便开始收集中华煤气股份,后来不仅担任主席,更成为公司大股东,持有逾41%股权。 中华煤气除了业务发展良好外,其实也持有不少优质地皮,目前香港土瓜湾的「翔龙湾」便是由煤气厂转为发展地产项目。
从1991年至今,中华煤气的股价表现要好于恒地,而其作为恒地的联营公司,这某程度也可视为推动后者股价的主要动力之一。
除了中华煤气,四叔于70年代同步累积收集香港小轮的股份,不过其股价表现不太突出,收购它基本是看中其于维港两岸码头的土地。 另外一只美丽华也是差不多,不过当时是四叔为了朋友才入局,目的是击退以李嘉诚为首的长实与中信泰富组成的联合财团。 四叔和李嘉诚曾为业务上的拍档,两者不仅一同参与「沙田第一城」的开发,也共同开发了西半山豪宅「嘉兆台」,而其名字更取自李嘉诚的「嘉」及李兆基的「兆」字,可见二人交情不浅。 不过,自美丽华收购战后,两人基本从此翻脸。 图片来:hket.com 回顾恒地的发展历史,不夸张地说,如果四叔当年没有投资中华煤气这个超级赚钱机器,恒地至今也只是一个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地产发展商,成就不了一个逾5,400亿的商业王国。 香港巴菲特 x 亚洲股神 对于香港来说,四叔另一面为人悉知的便是其“炒股”经历。 2004年12月,「兆基财经」成立,四叔亲自掌舵公司的投资大方向,资产达到500亿港元。 2006年,股市畅旺,四叔在接受访问时透露,兆基财经的资产已翻了一番至1,000亿港元,从此获得「亚洲股神」及「香港巴菲特」称号。 根据媒体于2007年10月时的报导,当时四叔先后认购了包括碧桂园(2007.HK)在内的5只新股,账面利润达到21.9亿港元,当中单是碧桂园已贡献近14.6亿元。 由于四叔独具慧眼,不少恒地小股东出席股东会时也会向四叔询问“股票贴士”,而且当年更有传媒拍到他一张布满根据行业分类的港股号码名单,一度引来市场关注。 当年,四叔曾说了一句金句,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我的愿望是在恒生指数3万点时,每年损出10代元做慈善。”
不过,恒指于31,958点的高位见顶,伴随着金融海啸来临,恒指单日一度急跌逾1,200点时,但四叔没有害怕,更抱着「别人恐惧我贪婪」的信念,动用约20亿港元趁低吸纳。 最终,恒指大跌至接近1万点水平,兆基财经资产规模由高峰2,000亿蒸发至1,000亿港元。2009年,四叔身家更由一年前1,092亿港元大幅下滑至702亿港元。
没能逃过这一劫,四叔因此自嘲是「冒牌股神」,也减少了对股市的预测,「香港巴菲特 x 亚洲股神」从此退隐江湖。 2017年11月,恒指突破3万点,四叔兑现承诺捐出1亿港元予保良局,其后再许下承诺:「恒指见4万点,每年捐20亿元」。 只是,现在3万点也艰难,4万点更不知何年何月才看到。 回顾一下四叔当年推介的13只爱股,即使于当时最高点买入股票持货至今,当中一半也终能获利。
四叔的投资心得确是值得参考,他依次选国家、货币、行业、公司,这些都是断定一间企业的投资素质。 不过,与真正的巴菲特不同的是,四叔可能忽略了估值这一重点。 以四叔的资金能力,绝对有能力一直持有,不过,散户却不一定,而且即使持有至今,部份公司也不见得股价能重返天日。 扭曲的香港楼市生态 香港的楼市生态极度扭曲,这是众人皆知之事,而四叔某程度也是当中的始作俑者。 早于70年代,四叔已开始发展「蚊型」单位,“迁就”市场购买力。 有媒体报导,1985年建成的北角「嘉运大厦」也是出自其手笔,最小单位仅111呎(约10.3平方米)。 80年代建成的大角嘴「富多来新邨」,当中最小的单位少于300呎,而由船厂改建的大角嘴「港湾豪庭」,最小的单位也大约300多呎。 在香港,恒地可算是「劏房」鼻祖。截止现在,恒地也在积极发展小型单位,好让香港市民能“上车”。 2017年12月,恒地和迎新世界合作的元朗地产项目「尚悦.方」,最小的单位为187平方呎,打破该区记录。 2019年,红磡单幢盘「启岸」开卖,最小单位为实用面积仅170方呎的开放式户。
|
|